原諒我這麼晚才真正明白這個道理。
「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
俯仰終宇宙,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世界太大,人類太小,所以想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更多的可能,解開好奇。
世界之大,不僅局限於空間的探索,還有人文色彩的神秘和厚重。
多去看看,看看世界是不是天圓地方,看看別的地方跟自己成長的小世界有什麼不同。
多多打開對世界的好奇:為什麼少數民族的衣服都那麼有特色,為什麼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美食文化,為什麼四川盡出美人,為什麼南方多是溫婉,北方多是豪爽......
去看看,看看大漠孤煙直,在塞北騎著駱駝,偶遇一場海市蜃樓;去看看,看看江南水鄉,嫻靜如水,聽一場夜裡搗衣,伴著水聲和闌珊燈火入眠;去看看,看看冰雪雕刻的世界,來一次不一樣的晶瑩剔透。
去看看,找尋不一樣的不一樣的西方藝術之美,看但丁如何譜繪出一首神曲;看憲制體系的留存之後的現時代意義;看穆斯林朝拜的虔誠......
用足步丈量世界,用好奇打開一扇扇未知又迷人的門。
大膽的、含蓄的、熱情的、良善的、複雜的......每一筆,都值得去細細品讀。
早該去看看,相信人文的力量,體會書本知識的解讀之美。早該多看看書,看感興趣的書籍開啟懵懂的篇章,看經典之物感受字裡行間的內涵和思維,看各樣專業書籍加深對領域的了解,言之有物。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兩者沒有先後順序之分。只需要記住,知行合一腳步不同,書頁翻動不止,對世界的好奇和渴求裡,藏著的,都是無限可能。
不嬌柔,不造作,不羞澀,不逃避,不害怕。勇敢去探尋世界的奧義。
為什麼多去看看。
知識閱歷是隨著年歲的增加而增長,這都取決於你成長的過程中看到了什麼。
你對這個世界了解得越多,經歷得越多,你的思維越開闊。
這很正常,人不可能一直在原地。
就拿大部分人會經歷的讀書教育來說。
小時候,父母總想我們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會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給我們一個良好的知識環境。
隨著你慢慢地,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你會發現,這是一個你追我趕的過程,每一個教育階段,都渴望追求更好的教育環境,所以越往上走一個教育環境,你身處的平臺也是在往上走的,隨之變化的就是你的生活環境以及身邊的人。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古語裡很早就詮釋過環境對人影響的重要性。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平臺環境越大,你能獲取到的信息量越大,遇到的人越多種多樣,是這些見識和知識在不斷豐富你的閱歷,不斷擴大你的視野和思考範圍,以及不斷提升你的格局。
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夠受到」更好的教育」。
這種教育裡,你接收到的,不僅是更好的知識教育,還有更好的環境,更大的視野和平臺。
往往是年過半百的老人,說出來的話更有人生「過來人」的味道。這是幾十年人生活經歷的睿智。
經歷得越多,越看得開。不是對命運的屈服和妥協,而是在更大的格局和世界觀裡看待事物,更覺得任何事情都是簡單的,只是人把事情想複雜了。
多去看看,影響的是價值觀和世界觀,閱歷越多,心態越平和,生活更有不同的韻味。
以前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多去看看大多是條件優渥的家庭可以享受的,但是在網絡發達的今天,發現新知的機會在呈爆炸性增長。雖然貧富差距依然很大,但是給普通人的改變生活的機會也更多。
學會利用網絡這一途徑,它會給你帶來很多驚喜。
狄更斯最著名的話就是:「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也希望你好好把握。
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論,最多通過五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這也是一種機會和可能。「網友」現在再也不是一個「貶義詞」。我們也不會在對這個詞抱有偏見和恐懼。一個只生活在自己的圈子是沒有辦法獲得充分的成長養料的,人際溝通中,要學會的,是把你朋友的朋友圈,變成自己的朋友圈,擴大自己朋友圈的範圍。
給自己機會走出圈子,多去認識不同的人,你會獲得不同的人生體驗和更多的驚喜。
任何時候,都要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待人接物保持謙虛和謹慎。
以這樣的心態保持持續的學習和汲取才是我們成長和生活的底氣。很多的莽撞都是因為無知和沒有自知之明,年輕氣盛時,總認為,天大地大我最大,來人間就是要瀟灑走一回,很正常,因為年輕啊。「班門弄斧」的年輕人看起來很無知搞笑,其實也有年輕和活力和可愛之處。
當你對這個世界「看」的越多,你越容易獲得歲月帶來的沉穩和從容。
放鬆心態,保持謙虛,你才能收穫更多生活的智慧。
很多人說沒有金錢,沒有時間,沒有準備,絕對不是你放棄這些的藉口,你只是在習慣性的逃避。
不出去看看,你永遠不會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不出去看看,你永遠不會了解到自己只是天地間的蜉蝣一粟。
不出去看看,你永遠不會知道原來人生還有這麼多可能性。
對比效應無處不在,你越「看」到世界之大,你越會了解到自己的渺小和歷史人文的厚重和神奇。
從現在,你需要刺激,需要壓力,去多「看看」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