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反應標誌物在預測心臟驟停患者器官衰竭和預後中的應用

2020-12-24 健康界

1、引言

心臟驟停患者即使接受了合適的心肺復甦術(CPR),其預後也較差,成功復甦的患者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神經功能可以完全恢復[1]。在恢復自主循環(ROSC)後,許多患者出現膿毒症樣全身炎症反應,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MOF)。這種反應被認為是由心臟驟停時發生的全身缺血再灌注損傷所觸發的[2]。一些患者中,這種反應會導致腦以外的器官衰竭,這與長期預後和後續的治療費用獨立相關[3]。入院時以及第一個24小時內的炎症反應程度與器官衰竭(尤其是循環衰竭)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合適的血壓有關[4]。這一章節中,我們將討論心臟驟停患者中的炎症反應,同時敘述檢測的新老炎性反應標誌物的意義:包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降鈣素原(PCT)、可溶性腫瘤發生抑制蛋白2(sST2),白細胞介素-6(IL-6)、正五聚蛋白3(PTX3)和前胰蛋白酶。

2、炎症反應的病理生理學

心臟驟停時,長時間的全身缺血可引起廣泛的細胞及組織損傷。低氧時組織細胞內線粒體的呼吸鏈發生紊亂[5],導致反應性氧簇(ROS)的釋放。這些氧自由基在心臟驟停患者起始的缺血再灌注損傷中起重要作用。ROS 在CPR低灌注期持續被釋放,再灌注後不久達到高峰[6],並且電擊除顫可以直接產生ROS[7]。心肺復甦期間發生的缺血、氧自由基和機械剪切應力都會損傷內皮結構,從而激活內皮細胞並引發全身炎症反應。活化的內皮細胞開始表達粘附分子[9],使中性粒細胞和其他白細胞聚集到組織中。

缺血導致的凋亡和壞死細胞為補體活化提供了可能的表面。前期研究表明,CPR時補體完全激活[9],並且可以在患者入住ICU時觀察到[10,11]。中性粒細胞在CPR期間被活化,再灌注期間繼續被活化[9]。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和補體的激活都會導致血液凝固,進而引起其他的問題,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12],使患者發生MOF。

單核細胞和組織巨噬細胞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RR)可以直接感受到組織損傷時釋放的損傷相關模式分子(DAMP)[12],然後激活核苷酸結合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蛋白3(NLRP3)炎症小體,引起IL-1β的快速分泌[13]。炎症反應機制是緊密相連的,在最初的觸發事件之後,炎症反應被幾個正反饋迴路增強。補體片段是多種炎症反應的增強劑,可進一步激活凝血級聯反應、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在心臟驟停的早期,氧化應激最初是因為代謝紊亂導致的[6],後續因補體和DAMPs誘導的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呼吸爆發而進一步加劇。這種反應使吞噬細胞溶酶體中產生氧自由基,消滅入侵的病原體。這些反應可以形成一個無菌性炎症環。這些早期的快速事件可以使炎性細胞因子合成,如巨噬細胞和內皮細胞產生的IL-6[14,10]。這些由炎性細胞產生的分子一直是深入研究的對象,目的是識別出對心臟驟停患者早期危險分層有價值的標記物。

免疫抑制出現在炎症反應之後,它雖然可以保護人體免受過度的組織損傷,但也使患者更易發生感染併發症[15]。這種免疫抑制狀態的一個表現是循環中的白細胞對內毒素的低反應性,這現象可在心臟驟停患者中觀察到。有趣的是,有報導表明在沒有菌血症的復甦患者的血液中仍可發現內毒素[16]。這一發現表明,通過缺血胃腸道滲漏的內毒素和其他細菌成分可能是心臟驟停後炎症反應的額外驅動因素。

3、炎性反應標誌物及其在OHCA臨床研究中的作用

炎性反應標誌物被認為是識別和確定心臟驟停後症候群嚴重程度的潛在工具。許多炎性反應標誌物已經被研究作為可能的預後因素,因為臨床上它們是一種容易獲得且可重複的評估患者預後方法。這些研究主要在院外心臟驟停(OHCA)患者中進行,因為院內心臟驟停(IHCA)患者存在感染的混雜效應。

IL-6是炎症反應早期產生的促炎細胞因子。它能導致發熱和肝臟中CRP、纖維蛋白原等急性期蛋白的合成,並促進活化的輔助性T淋巴細胞分化為Th17細胞系,促進中性粒細胞介導的炎症反應。入住ICU時測定的IL-6值對預後有一定的預測價值[14,17],延遲測量可以使這作用減弱[14]。

PCT可能是OHCA中最常被研究的用於預測預後的炎性反應標記物[18]。PCT是由粘附於血管內皮層的單核細胞分泌的,實質細胞缺血時也可分泌。炎症信號,如IL-6可誘導PCT的產生[19]。PCT對不良預後有預測價值[20],特別是後期檢測的PCT [4]。心臟驟停患者入住ICU後,PCT可用於預測48小時內不穩定的血流動力學 [4]。

前胰蛋白酶(sCD14-ST)是CD-14的可溶性亞型,是PRR-Toll樣受體4(TLR4)識別內毒素的共感受器。炎症刺激後,CD-14在細胞表面分裂,並作為前胰蛋白酶釋放到循環中[21]。我們團隊前期的一項研究表明,在OHCA患者中,前胰蛋白酶與不良預後相關,但根據臨床變量校正後發現其不是一個獨立的預測因子[4]。最近,另一團隊研究發現前胰蛋白酶的獨立預測價值[22],該研究未根據ROSC延遲進行校正,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兩項研究有不同的結果。

在心臟驟停患者中研究的炎性標誌物還包括PTX3、sST2和經典的急性期蛋白CRP。PTX3是由樹突細胞及巨噬細胞TLR配體受細胞因子刺激後產生的,而sST2是一種可溶性誘騙受體,與免疫反應的衰減有關[24]。入院時PTX3和sST2的值與ICU患者的器官功能障礙、死亡相關,但其無長期預後的預測價值。對CRP的研究則有爭論[25,26]。

迄今為止,很少有研究同時比較幾種炎症生物標誌物在預測心臟驟停患者預後方面的效用。在一項研究中,通過對157例因心室顫動而出現OHCA患者的分析,我們發現入院時測量的生物標誌物在預測長期結果方面沒有任何準確性(圖8.1)。另一方面,在心臟驟停48小時後,PCT似乎是預測預後最準確的生物標誌物,儘管其準確性不高(圖8.2)。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與起始為非可電擊復律心律患者相比,起始為可電擊復律心律的患者預後更佳,且MOF發生更少。

4、多器官功能衰竭對心臟驟停患者的影響

心臟驟停後的MOF是ICU中的主要問題之一,與ICU高發病率和死亡率[27]相關。心臟驟停患者的治療目前主要集中在神經系統的預後和缺血後心肌的治療。其他器官的功能障礙雖然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是同樣可以影響心臟驟停患者的恢復。

器官衰竭評分系統,如序貫器官衰竭評分(SOFA),已被開發用於評估器官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並為患者預後提供預測信息。在對10年間接受治療的近6000名心臟驟停患者的分析中,我們證明了SOFA評分(以分級表示)與長期預後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圖8.3)。然而,SOFA評分包含了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所測量的意識水平,而意識水平可能對這些患者的預後至關重要;這一事實促進顱外 SOFA或EC-SOFA(即SOFA評分不包括中樞神經系統)使用。兩項研究表明EC-SOFA評分與心臟驟停患者住院死亡率及28天死亡率相關[29,30]。通過觀察不同的亞組評分,一個多中心資料庫研究表明,ICU中OHCA和IHCA非倖存者具有較高的心血管相關、呼吸相關和腎臟相關的SOFA亞組評分,但只有腎臟相關的SOFA亞組評分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1]。在一個大型的多中心資料庫研究,我們團隊發現EC-SOFA是一年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子[3]。

最新的研究表明,除了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以外,其他器官的功能障礙在預測心臟驟停患者的預後中具有重要作用。這些發現也可能為ICU中這類病人的治療提供新的方法。上述多中心資料庫研究還發現,最終死亡的16%的心臟驟停患者在ICU評估時神經功能相對保留[31]。很多關於心臟驟停患者的研究目前主要以神經功能恢復作為終點指標。神經系統的恢復評估通常在ICU出院後很長一段時間才進行,非倖存者被認為神經系統的預後較差。基於這個多中心研究,在ICU,對心臟驟停患者進行額外的重複的神經學評估可能很重要,因為他們的神經恢復可能比一次的長期評估提示更明顯[31]。

5、炎症在心臟驟停後器官衰竭及預後中的作用

缺血-再灌注損傷導致ROS生成,ROS進一步導致線粒體功能障礙和全身細胞因子釋放,進而導致大量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活化。這種由細胞因子引起的全身炎症反應會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和MOF[32],並且人體的炎症反應使微循環和內皮細胞功能受損。血管的內皮與循環炎症反應標誌物相互作用,如IL-6和腫瘤壞死因子(TNF) -α。這種相互作用使內皮細胞表面的粘附分子表達增加,如P-和E -選擇素,這反過來又促進循環中白細胞的粘附和遷移,進而導致內皮細胞功能改變,包括血管舒縮性喪失以及通透性增加[33]。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富含蛋白質的液體從血管中滲出進而導致組織水腫。在肺組織中,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導致間質水腫和肺泡水腫,兩者均可引起呼吸窘迫。肺組織內增加的吞噬細胞可引起肺泡的進一步損傷[34]。一些研究表明,炎症反應標誌物(如IL-6、PCT和PTX3)的量與心臟驟停後24小時內的器官功能障礙相關。通過分析157例因起始為可電擊復律心律導致的OHCA患者,入院時檢測的IL-6似乎是預測器官衰竭最準確的炎症反應標誌物(圖8.4)。

6、與炎症反應程度相關的復甦因素

一些研究已經對病人特徵、復甦因素以及炎症反應程度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調查。心臟驟停後無意識患者的IL-6和hsCRP水平較那些仍有意識的患者高[35]。一項研究表明,起始為非可電擊復律心律患者的sST2和hsCRP水平較可電擊復律心律患者明顯高[25]。兩項研究表明升高的PCT和PTX3水平與ROSC的延遲之間的關係[4,25],並且其中一項研究表明CPR期間腎上腺素的使用與PTX3、hsCRP、sST2水平的升高相關[25]。然而,由於ROSC的時間和腎上腺素使用量是延長CPR的標誌,確定上述各個因素對炎症反應的單一效應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總的來說,探討這些單個因素如何分別影響可電擊與非可電擊復律心律復甦患者炎症反應的的研究目前還很少。

7、心臟驟停患者炎症反應的治療方法

有幾項研究試圖通過減輕心臟驟停患者的炎症反應進而改善器官衰竭和病人預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也沒有明確的管理策略。目標體溫管理(TTM)通常用於治療心臟驟停患者,目前還不知道其最佳的目標體溫。一項小型回顧性研究表明,與未進行溫度控制的患者相比,TTM組炎症反應較輕[36],然而這個結論並沒有被心臟驟停後低體溫的實驗研究所證實[37]。在一項對TTM試驗進行的post hoc發現,心臟驟停患者中,IL-6水平在目標體溫為33°C組或36°C組間沒有發現差異[38]。在一項類似的分析中,同一個團隊納入了更少的亞組病人,目標體溫33°C組或36°C組間IL-1β,IL-6, TNF-α,IL-4,IL-10,CRP或PCT水平沒有發現差異[39]。

一項小型、優雅的隨機對照試驗調查了類固醇在OHCA患者中使用情況,並確定注射氫化可的松可以降低IL-6水平,但不影響休克逆轉或臨床結果,這可能提示IL-6在心臟驟停患者持續的炎症反應和循環休克中發揮相當有限的作用。在最近的HYPERDIA試驗中,通過使用高截留分子量靜脈-靜脈血液濾過(HC-CVVH)實現體外清除細胞因子[40]。在那項法國研究中,35名心臟驟停後休克患者隨機接受48小時的HC-CVVH治療或對照治療。有趣的是,該研究沒有報告任何一種炎症標誌物的減少;這可能因為大多數細胞因子的水平都太低了無法通過治療本身進一步減少或是因為幹預本身是促炎的。

從理論上講,心臟驟停後治療的其他方面也可能會影響炎症反應。據報導,極度高濃度氧對心臟驟停患者是有害的,實驗研究證實這與炎症反應相關[41]。另一方面,臨床研究很少;一項小型研究,通過研究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發現機械通氣時予70% FiO2組與40% FiO2組間IL-6水平無差異。另一種方式是通過血管活性藥物及強心藥實現血流動力學優化; Rivers及其同事發現,在膿毒症患者中,最初的早期目標導向治療研究表明循環優化可以改變炎症反應[43]。雖然一些包括心臟驟停後循環優化的研究已經開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相關的炎症反應標誌物被報導[44,45]。

8、將炎症標誌物納入預測算法

包含生物標誌物的預測算法目前正在被推薦使用當中。這些算法大多關注神經損傷的嚴重程度;例如,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與缺血性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具有良好的相關性。另外,據報導,心臟驟停後第一個24小時內的S100-B蛋白對預後有預測價值。大多數關於生物標誌物作為心臟驟停後結果預測因子的研究都側重於某個生物標誌物單獨的檢測。一些炎症反應標記物似乎具有獨立的預測準確性,將一些炎症指標一起納入生物標記物中這個想法非常具有吸引力。Park及其同事進行的一項研究中,通過研究各種生物標記明確多個生物標記物一起是否對OHCA患者的神經系統預後具有更準確的預測價值[47]。在這個研究中發現NSE聯合PCT的預測價值高於其單獨預測價值,雖然NSE之間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相反, Annborn及其同事進行的另一項研究,評估了幾種生物標誌物聯合NSE及其單獨預測效果,發現NSE聯合PCT後並沒有發現任何明顯的改善[20]。

9、結論

許多研究似乎認為心臟驟停後疾病的表現與膿毒症相似。已經研究了多種生物標誌物,大多數標誌物與器官衰竭嚴重程度,休克和預後具有微弱但是有統計學差異的獨立相關性。在研究的生物標誌物中,IL-6顯示出了潛力,是器官衰竭的一個非常早期的標誌物。炎症反應標誌物可能可以用於鑑別心臟驟停患者發生嚴重循環休克的特殊風險。單獨應用可電擊復律心律的復甦患者入住ICU時檢測的炎症反應標誌物對遠期預後沒有預測作用,然而48h檢測的PCT有可能有作用。未來的研究必須集中在是否有可能在使用的預測算法中納入炎症反應生物標誌物。最後,儘管學者們很努力,沒有研究能夠最終確定任何具體的方法用於調整心臟驟停患者的炎症反應。

文獻來源:Utility of InflammatoryBiomarkers for Predicting Organ Failure and Outcomes in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相關焦點

  • 德國科學家:新冠肺炎患者血液中27種蛋白質生物標誌物或幫助預測病情
    Berlin)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27種蛋白質生物標誌物,可以用來預測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是否有可能患上重病。 根據此前一系列研究,我們都知道感染SARS-CoV-2病毒的人的反應是不同的。有些人沒有任何症狀,有些人症狀輕微,有些人則需要接受住院治療,而對有些人來說,這種疾病是致命的。 近日,發表於《細胞系統》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在COVID-19患者中存在27個不同水平的潛在生物標誌物,這決定了他們症狀的嚴重程度。
  • C 反應蛋白、PCT……各種感染標誌物該如何解讀?
    它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區別細菌、真菌、結核、病毒,甚至部分生物標誌物對判定患者的預後與確定抗感染療程也有較大幫助。手術後很多病人都會發熱,若無相關感染指標的數據支撐,我們也很有可能誤診為感染,從而延長抗菌藥物使用時間,誘導細菌耐藥。
  • 感染性指標中,PCT和CRP,誰更具有指導意義?
    PCT的臨床應用價值 (1)膿毒症的診斷和鑑別診斷 PCT在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SIRS)、膿毒症、嚴重膿毒症及膿毒性休克患者的質量濃度依次升高,有統計學意義,與病情嚴重程度相關。
  • 補充薑黃素對血液透析患者炎性轉錄因子表達的影響
    隨著ROS產量的增加,轉錄因子kB(NF-kB)被激活,這與炎症反應的刺激以及諸如腫瘤壞死因子(TNF)和白介素(IL)等細胞因子的釋放有關。炎症反應的另一個重要調節劑,含有Nod樣受體的3(NLRP3),是NLR(核苷酸結合結構域和富含亮氨酸的結構域,含有重複序列)家族的成員,最近在CKD中得到了大量研究。
  • 腦電相關監測指標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後評估中的研究進展
    Sheorajpanday等認為,配對BSI可作為預測腦卒中6個月後患者殘疾情況的獨立指標,DTABR可有效反映腦功能受損及恢復情況,有助於判斷腦組織預後,QEEG可能對缺血性腦卒中6個月後的殘疾、生活自理能力和死亡具有預後價值。有學者提出,腦卒中發作前72h內的QEEG可能是預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短期和長期預後的有力工具,其中24h內的QEEG預測準確率最高。
  • 術後「護心」 麝香保心丸有效改善介入治療患者預後
    麝香保心丸:彌補介入弊端,改善術後綜合獲益為了鞏固和提高介入術後獲益,《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2)》建議,介入術後患者應進行合理運動、合理膳食、戒菸、心理調整和藥物治療的心臟康復治療五大處方。在藥物治療中,值得一提的是中成藥麝香保心丸。
  • 指南·共識|哪些腫瘤標誌物和基因檢測適用於肝膽腫瘤?
    國內外相關學會已相繼出臺部分共識及指南,以推動分子生物學前沿成果在臨床中的應用。為了完善和規範肝膽腫瘤相關分子生物學診療技術及臨床實踐應用的各個環節,進一步提升其臨床效能的發揮,我們在系統總結臨床及轉化醫學研究進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經過多次討論形成了本共識。本共識旨在為肝膽腫瘤的分子診斷提供規範及建議,並為推廣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的臨床標準化應用奠定基礎。
  • Cell Host & Micro:免疫球蛋白IgA或能靶向作用炎性腸病患者機體...
    ,免疫球蛋白A或能靶向作用炎性腸病中一個特殊的微生物群亞群。炎性腸病(IBD,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的免疫發病機制被認為是宿主遺傳因素和腸道生態失衡共同導致的結果,此前對一小部分IBD患者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促炎性細菌類群往往會被分泌性的免疫球蛋白IgA高度覆蓋。
  • 顱腦損傷患者有關機械通氣的十個錯誤理念
    在顱腦損傷期間不僅存在局部免疫反應,而且全身的先天和適應性免疫反應都相應增強,導致白細胞介素10(IL-10)釋放,這可增強周圍器官的促炎反應,如肺。因此,原發性顱腦損傷激發交感神經活動,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收縮肺靜脈,進而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中性粒細胞浸潤和全身炎症反應。因此,肺部併發症(如支氣管炎,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常繼發於顱腦損傷,且具有相當高的死亡風險。
  • ICU患者譫妄持續時間和譫妄嚴重程度的生物標誌物
    1、目的譫妄持續時間和譫妄嚴重程度均與患者不良結局相關。在ICU病人中,與譫妄持續時間和譫妄嚴重程度相關的血清生物標誌物尚未得到可靠的驗證。CRP=C反應蛋白,IGF=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L=白細胞介素,TNF=腫瘤壞死因子。4、討論高水平的炎症標記物和s-100β(星形膠質細胞和神經膠質激活的標誌物)與更長的譫妄持續時間有關。其背後的機制可以是全身炎症導致血腦屏障破壞,出現神經炎症,從而誘發星形膠質細胞和神經膠質激活。
  • 想要判斷癌症的預後及生存期,這項檢查的準確率可達90%以上
    PET-CT是腫瘤臨床診治領域中應用較為廣泛的顯像方法,能夠精準、動態地反應腫瘤組織與機體正常組織細胞代謝的差異,了解腫瘤細胞糖、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情況,從而能夠反映機體代謝變化。
  • 看到腫瘤標誌物CA199升高,就瑟瑟發抖?
    當患胰腺癌、肝膽和胃腸道癌時,血中CA199的水平可明顯升高 。它屬腫瘤相關抗原,其在進展期和轉移性消化道腫瘤患者陽性率較高,已被臨床用作消化道腫瘤外科治療效果評價參數以及術後轉移與復發等的重要隨訪指標,患者血清CA199水平的變化與消化道腫瘤狀態變化相平行 。
  • 李燕明教授:感染中的免疫反應是一把雙刃劍,從COVID-19再看免疫失衡
    -系統概括了這些經歷早期復甦和器官功能支持後存活患者的系列臨床症候群:持續的炎症反應和免疫抑制,以肌肉分解為特徵的營養不良和肌無力。 許多研究發現在中重度COVID-19病例中存在低淋巴細胞血症,尤其是CD8+ T細胞降低程度似乎和疾病嚴重度和病死率相關,隨著病毒載量、炎症反應和疾病嚴重度增加,T淋巴細胞的數量和功能表型均會發生變化,持續性COVID-19患者中T淋巴細胞趨向於耗竭的表型,表現為抑制標誌物表達上調及T淋巴細胞的多功能性和細胞毒性降低。
  • 多種炎症標誌物聯合檢測,是否過度?
    炎症指標的種類越來越多,臨床應用的越來越廣泛。臨床醫生經常同時檢測多個炎症標誌物,那麼對於疾病的診斷和監測,究竟聯合檢測比單一檢測更勝一籌,還是過度檢測?炎症反應發生後,IL-6率先生成,產生後誘導產生CRP和PCT生成。如在發生感染、內外傷、外科手術、應激反應、腦死亡、腫瘤產生以及其他情況的急性炎症反應過程中會快速產生。PCT是診斷細菌感染特異性指標,其準確性優於傳統標誌物,並且能反應感染的嚴重程度;同時PCT 評估監測抗生素應用, 能夠減少抗生素用量,且不影響預後。
  •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療預後定期複診也很重要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療預後定期複診也很重要 時間:2020-12-08 10:06 鄭州痛風風溼病醫院 強直性脊柱炎是風溼病的一種,有一定的遺傳性,年輕人發病率高,但由於發病隱匿、認知率不高、重視度不夠等多方面原因,目前超過50%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確診之後都已經是中晚期
  • 腎上腺素被diss,心臟驟停時不能用了?
    對於各位醫界同仁們來說,無論在學校的急救學或藥理學課程中,還是在醫院工作的現場,腎上腺素的學習和應用是一件再普遍不過的事情。 最新一項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對心臟驟停患者給予腎上腺素,幾乎不會增加他們的生存率,反而會使患者發生腦損傷的風險增加一倍。
  • 基層急性胰腺炎的診斷、病情評估和轉診! | 指南共識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其發病率逐年升高,早期規範診治對改善患者預後至關重要。多數AP患者首診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而當前基層醫生在診治AP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規範之處甚至誤區。
  • 心臟驟停搶救及用藥——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CPR 的藥物應用 迄今為止,未能證實任何藥物應用與CA 患者生存預後有關。 應用腎上腺素主要是使外周血管收縮,使血流發生有益的重分布,由外周趨向中央循環,從而提高冠狀動脈和腦血管灌注壓。腎上腺素作為CPR 基本用藥已有4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是現代心肺復甦過程中搶救心臟驟停的首選藥物。 腎上腺素用法: 1 mg 靜脈推注,每3~5 min 重複1 次。
  • 首份新冠肺炎病理報告證實,患者的死亡原因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
    儘管接受了高流量鼻插管氧療(100%濃度,流速40 L/min),但血氧飽和度降至60%,心臟驟停。醫生立即對患者進行了有創通氣、胸腔壓迫和腎上腺素注射。不幸的是,搶救沒有成功,北京時間1月27日18時31分,患者死亡。肺部的病理特徵與SARS患者非常類似研究團隊從患者的肺、肝和心臟組織中取得樣本。
  • 第一個接受幹細胞治療創傷的II期臨床試驗的患者
    這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由Charles S.患者將隨機接受安慰劑或多幹細胞治療,在進入重症監護病房後,在初步復甦結束並實施止血穩定程序後。所有研究對象的損傷也將接受所有標準的護理治療。 有證據表明,創傷後的超炎性反應與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創傷性腦損傷、脊髓損傷等其他急性組織損傷原因相似。損傷後外周免疫系統的激活和動員有助於局部繼發性組織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