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點色字萊國索關注轉發支持我們
銘記先祖教誨,傳承先祖文明
一年一度的火把節就要來臨,這是西南彝語支(彝、白、納西、哈尼,拉祜等)各民族盛大的節日。火把節的來源各地有著美妙各異的傳說,卻又有相近的民俗文化內涵——驅邪除惡避害,紀念真善美,崇尚勇武和自由。故鄉的火把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節日,每年都要殺數頭牛,用數十口大鍋熬成牛湯鍋,再分給各家各戶。大家還會邀請周邊的漢族朋友一起分享美食。記憶最為深刻的是兒時有一年,那時土地還沒有承包到戶,全村共殺了十二頭牛,大家一起在學校的操場上吃一個禮拜,連耍了三天的火把,接下來又連放了四晚廣場電影。在那個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能夠放開肚子大塊吃肉,又能把非常稀罕的電影看個夠,仿佛一下子過上了共產主義社會!現在想起來都有抑制不住的豪邁感。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也是那次耍的火把。村裡的年輕人和孩子早早就吃了晚飯,等不及夜幕降臨就手持火把,敲打著犁鏵和鐮刀,遊走在青色的苞谷地裡,猶如火龍在田。唱歌聲、口哨聲、叫喊聲、嬉笑聲不絕於耳。當夜幕降臨,天上星漢皎皎,地上火光點點,分不清天上人間,一片星光燦爛,一片喜悅歡暢!奔跑在人群中的我,也高舉著我的火把,敞亮著我的希望。自從土地承包以後,老家不再有吃不飽飯的人家了,火把節分得的牛肉也一年比一年多了,鄉民卻再也不在一起吃飯喝酒,也從不再耍火把遊走在田間地頭,沒有了祭山祭水祭樹,因為黑心的村長把村集體的樹林全部砍光賣光,沒有了傳統的習俗和規矩,沒有了畢摩,有的是個別人憑藉家族勢力開始橫行鄉裡欺壓百姓,整天吆五喝六招搖撞騙。甚至如今村裡的姑娘們,也不願意穿那漂亮而又有特色的民族服裝;村裡的孩子們也以說漢語為榮。在金錢和世俗的影響下,一個純彝族的村寨漸漸消失了淳樸的彝俗彝風,喪失了彝族人的很多傳統美德。 我這些年也很少回老家過節,每年火把節都在縣城裡過,在羅平彝族協會組織下,認識或不認識的彝族人都會在火把節那天集中在一起,大家一起喝酒吃羊肉,一起唱「阿老表來喝酒 ,喜歡了喝一杯,不喜歡喝兩杯,管你喜歡不喜歡喝三杯」!相互用漢語打招呼聊天(會彝語的很少,也不願意說),然後觀看一場漢語歌舞晚會,再胡亂跳跳篝火晚會,然後等下一年再繼續,認識的依舊認識,不認識的依舊不認識…… 今年彝族協會組織的火把節晚會是提前在農曆六月二十日那天悄悄過的,來的人也就稀稀疏疏幾百人,自然也沒有耍火把什麼的。我有些納悶,儘管我也穿著花花綠綠在臺子上跳了一通改版的傳統舞蹈;但我知道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正在熱熱鬧鬧之中孤獨地消失了。 一年一度的火把節就要來臨,這是西南彝語支(彝、白、納西、哈尼,拉祜等)各民族盛大的節日。火把節的來源各地有著美妙各異的傳說,卻又有相近的民俗文化內涵——驅邪除惡避害,紀念真善美,崇尚勇武和自由。故鄉的火把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節日,每年都要殺數頭牛,用數十口大鍋熬成牛湯鍋,再分給各家各戶。大家還會邀請周邊的漢族朋友一起分享美食。記憶最為深刻的是兒時有一年,那時土地還沒有承包到戶,全村共殺了十二頭牛,大家一起在學校的操場上吃一個禮拜,連耍了三天的火把,接下來又連放了四晚廣場電影。在那個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能夠放開肚子大塊吃肉,又能把非常稀罕的電影看個夠,仿佛一下子過上了共產主義社會!現在想起來都有抑制不住的豪邁感。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也是那次耍的火把。村裡的年輕人和孩子早早就吃了晚飯,等不及夜幕降臨就手持火把,敲打著犁鏵和鐮刀,遊走在青色的苞谷地裡,猶如火龍在田。唱歌聲、口哨聲、叫喊聲、嬉笑聲不絕於耳。當夜幕降臨,天上星漢皎皎,地上火光點點,分不清天上人間,一片星光燦爛,一片喜悅歡暢!奔跑在人群中的我,也高舉著我的火把,敞亮著我的希望。 自從土地承包以後,老家不再有吃不飽飯的人家了,火把節分得的牛肉也一年比一年多了,鄉民卻再也不在一起吃飯喝酒,也從不再耍火把遊走在田間地頭,沒有了祭山祭水祭樹,因為黑心的村長把村集體的樹林全部砍光賣光,沒有了傳統的習俗和規矩,沒有了畢摩,有的是個別人憑藉家族勢力開始橫行鄉裡欺壓百姓,整天吆五喝六招搖撞騙。甚至如今村裡的姑娘們,也不願意穿那漂亮而又有特色的民族服裝;村裡的孩子們也以說漢語為榮。在金錢和世俗的影響下,一個純彝族的村寨漸漸消失了淳樸的彝俗彝風,喪失了彝族人的很多傳統美德。 我這些年也很少回老家過節,每年火把節都在縣城裡過,在羅平彝族協會組織下,認識或不認識的彝族人都會在火把節那天集中在一起,大家一起喝酒吃羊肉,一起唱「阿老表來喝酒 ,喜歡了喝一杯,不喜歡喝兩杯,管你喜歡不喜歡喝三杯」!相互用漢語打招呼聊天(會彝語的很少,也不願意說),然後觀看一場漢語歌舞晚會,再胡亂跳跳篝火晚會,然後等下一年再繼續,認識的依舊認識,不認識的依舊不認識…… 今年彝族協會組織的火把節晚會是提前在農曆六月二十日那天悄悄過的,來的人也就稀稀疏疏幾百人,自然也沒有耍火把什麼的。我有些納悶,儘管我也穿著花花綠綠在臺子上跳了一通改版的傳統舞蹈;但我知道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正在熱熱鬧鬧之中孤獨地消失了。 一年一度的火把節就要來臨,這是西南彝語支(彝、白、納西、哈尼,拉祜等)各民族盛大的節日。火把節的來源各地有著美妙各異的傳說,卻又有相近的民俗文化內涵——驅邪除惡避害,紀念真善美,崇尚勇武和自由。故鄉的火把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節日,每年都要殺數頭牛,用數十口大鍋熬成牛湯鍋,再分給各家各戶。大家還會邀請周邊的漢族朋友一起分享美食。記憶最為深刻的是兒時有一年,那時土地還沒有承包到戶,全村共殺了十二頭牛,大家一起在學校的操場上吃一個禮拜,連耍了三天的火把,接下來又連放了四晚廣場電影。在那個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能夠放開肚子大塊吃肉,又能把非常稀罕的電影看個夠,仿佛一下子過上了共產主義社會!現在想起來都有抑制不住的豪邁感。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也是那次耍的火把。村裡的年輕人和孩子早早就吃了晚飯,等不及夜幕降臨就手持火把,敲打著犁鏵和鐮刀,遊走在青色的苞谷地裡,猶如火龍在田。唱歌聲、口哨聲、叫喊聲、嬉笑聲不絕於耳。當夜幕降臨,天上星漢皎皎,地上火光點點,分不清天上人間,一片星光燦爛,一片喜悅歡暢!奔跑在人群中的我,也高舉著我的火把,敞亮著我的希望。 自從土地承包以後,老家不再有吃不飽飯的人家了,火把節分得的牛肉也一 年比一年多了,鄉民卻再也不在一起吃飯喝酒,也從不再耍火把遊走在田間地頭,沒有了祭山祭水祭樹,因為黑心的村長把村集體的樹林全部砍光賣光,沒有了傳統的習俗和規矩,沒有了畢摩,有的是個別人憑藉家族勢力開始橫行鄉裡欺壓百姓,整天吆五喝六招搖撞騙。甚至如今村裡的姑娘們,也不願意穿那漂亮而又有特色的民族服裝;村裡的孩子們也以說漢語為榮。在金錢和世俗的影響下,一個純彝族的村寨漸漸消失了淳樸的彝俗彝風,喪失了彝族人的很多傳統美德 我這些年也很少回老家過節,每年火把節都在縣城裡過,在羅平彝族協會組織下,認識或不認識的彝族人都會在火把節那天集中在一起,大家一起喝酒吃羊肉,一起唱「阿老表來喝酒 ,喜歡了喝一杯,不喜歡喝兩杯,管你喜歡不喜歡喝三杯」!相互用漢語打招呼聊天(會彝語的很少,也不願意說),然後觀看一場漢語歌舞晚會,再胡亂跳跳篝火晚會,然後等下一年再繼續,認識的依舊認識,不認識的依舊不認識…… 今年彝族協會組織的火把節晚會是提前在農曆六月二十日那天悄悄過的,來的人也就稀稀疏疏幾百人,自然也沒有耍火把什麼的。我有些納悶,儘管我也穿著花花綠綠在臺子上跳了一通改版的傳統舞蹈;但我知道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正在熱熱鬧鬧之中孤獨地消失了。
然而,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那晚,整個縣城三十萬人幾乎都是擁向兩個地方:一處是森林公園。一處是南片區公園。孩子們都不約而同地扛著火把,到處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耍火把的,點孔明燈的,圍著篝火跳舞的……一夜的狂歡,留下的滿眼都是垃圾,四處一片狼籍!當然,參與活動的大都是漢族同胞,大家不知道彝族傳統火把節是不允許亂丟燃過的火把,燃燒未燼的火把必須帶回家才能得到火神的護佑。大家圖的只是一個熱鬧,因為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無論什麼民族,大家都早已認同並一直過著這個特別的節日——必吃羊肉必耍火把!
讓我深深感動的,是那些在彝族村寨土生土長並矢志不渝地熱愛民族文化的人們,他們以自己的能力四處籌措資金,舉辦具有本地特色的「火把節」活動,搶救性地傳承和發揚當地的彝族文化。 農曆六月二十五日我們來到富源雅宗村,參與了這裡的「第十一屆雅宗彝族火把節」活動。很多東西讓人耳目一新,收穫滿滿!這是一個從小就經常聽起過名字的地方,相同的語言相同習俗,卻在心裡就像一個永遠傳說,只因為距離不只是那幾座綿延的大山。其實,我們真的很近!這讓我想起到楚雄或者紅河的時候,與彝族老表們交流的感受,我們真的有很多東西都是一樣的。我相信在數百年前或者數千年前我們都是來自相同的地方,火把節也許就是我們相互認同的一根永恆的線。我的火把節我的火把,永不會熄滅!
然而,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那晚,整個縣城三十萬人幾乎都是擁向兩個地方:一處是森林公園。一處是南片區公園。孩子們都不約而同地扛著火把,到處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耍火把的,點孔明燈的,圍著篝火跳舞的……一夜的狂歡,留下的滿眼都是垃圾,四處一片狼籍!當然,參與活動的大都是漢族同胞,大家不知道彝族傳統火把節是不允許亂丟燃過的火把,燃燒未燼的火把必須帶回家才能得到火神的護佑。大家圖的只是一個熱鬧,因為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無論什麼民族,大家都早已認同並一直過著這個特別的節日——必吃羊肉必耍火把!
讓我深深感動的,是那些在彝族村寨土生土長並矢志不渝地熱愛民族文化的人們,他們以自己的能力四處籌措資金,舉辦具有本地特色的「火把節」活動,搶救性地傳承和發揚當地的彝族文化。 農曆六月二十五日我們來到富源雅宗村,參與了這裡的「第十一屆雅宗彝族火把節」活動。很多東西讓人耳目一新,收穫滿滿!這是一個從小就經常聽起過名字的地方,相同的語言相同習俗,卻在心裡就像一個永遠傳說,只因為距離不只是那幾座綿延的大山。其實,我們真的很近!這讓我想起到楚雄或者紅河的時候,與彝族老表們交流的感受,我們真的有很多東西都是一樣的。我相信在數百年前或者數千年前我們都是來自相同的地方,火把節也許就是我們相互認同的一根永恆的線。我的火把節我的火把,永不會熄滅!
然而,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那晚,整個縣城三十萬人幾乎都是擁向兩個地方:一處是森林公園。一處是南片區公園。孩子們都不約而同地扛著火把,到處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耍火把的,點孔明燈的,圍著篝火跳舞的……一夜的狂歡,留下的滿眼都是垃圾,四處一片狼籍!當然,參與活動的大都是漢族同胞,大家不知道彝族傳統火把節是不允許亂丟燃過的火把,燃燒未燼的火把必須帶回家才能得到火神的護佑。大家圖的只是一個熱鬧,因為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無論什麼民族,大家都早已認同並一直過著這個特別的節日——必吃羊肉必耍火把!
讓我深深感動的,是那些在彝族村寨土生土長並矢志不渝地熱愛民族文化的人們,他們以自己的能力四處籌措資金,舉辦具有本地特色的「火把節」活動,搶救性地傳承和發揚當地的彝族文化。 農曆六月二十五日我們來到富源雅宗村,參與了這裡的「第十一屆雅宗彝族火把節」活動。很多東西讓人耳目一新,收穫滿滿!這是一個從小就經常聽起過名字的地方,相同的語言相同習俗,卻在心裡就像一個永遠傳說,只因為距離不只是那幾座綿延的大山。其實,我們真的很近!這讓我想起到楚雄或者紅河的時候,與彝族老表們交流的感受,我們真的有很多東西都是一樣的。我相信在數百年前或者數千年前我們都是來自相同的地方,火把節也許就是我們相互認同的一根永恆的線。我的火把節我的火把,永不會熄滅!
圖文:夷狼 點擊閱讀原文看美篇
編輯:雅切若尼 微信bj532524
(歡迎把身邊的彝族人、彝族事發給我們分享給廣大彝族同胞)
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