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印度人覺得1962年中印戰爭的失利是一件好事?

2020-12-20 歷史逆時針

在印度,大多數40歲以下的人,對1962年中印邊境發生的事情幾乎一無所知。

在教科書中,也只有一兩個段落提及這段歷史。

在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年人看來,1962年的中印邊境衝突,實在是一件大好事,而且來得非常及時:

並沒有真正導致領土的喪失。只是將無人居住的阿克賽欽地喪失正式化。這場衝突甚至不能算是真正的戰爭,只有2,000人傷亡,短暫地持續了2周多時間,只能算是軍隊記錄中的一個汙點。印度軍隊並非一無是處。在西線,印度軍隊顯示了他們保衛印度的意願,雷藏拉戰役被認為是印度軍事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之一。1962年之後,印度更加注重軍事準備,這在1965年的印巴戰爭中被證明是決定性的。否則,印度就會被巴基斯坦打得措手不及,遭受重創。獨立後的印度一直生活在非暴力的幻想中。尼赫魯曾經說,如果我們是非暴力的,就意味著我們將沒有敵人。1962年之後,印度徹底放棄了這種幻想。

尼赫魯和甘地

總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1962年的中印戰爭,對印度是有利的。

而且,1962年之後,印度的改變和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印度把軍隊擴大了一倍,開始真正的國防現代化建設。成立了一個關鍵的對外情報機構——RAW。在1962年的戰爭中,印度情報機構沒能提供什麼有價值的情報,他們甚至連中國軍隊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發動進攻、進攻規模多大都搞錯了。十年後,印度研究出了核能。而在1962年之前,尼赫魯並不願意印度發展核武器, 對於核武器這種破壞力極大的武器十分厭煩,他曾多次承諾"印度不開發核武器"。1972年,印度在短短13天內將巴基斯坦一分為二——這是近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最大的領土損失。當馬爾地夫發生政變時,印度在一天之內就恢復了原狀(1988年馬爾地夫政變)。當它不得不接管錫金的時候,它做得最少——1975年的錫金君主制全民公投,就收回了7,096平方公裡土地,還改變了中印邊界,使它變得對印度更有利。印度立法給予"a邦""完全的地位",在1962年的戰爭中,"a邦"曾是有爭議的邊界。印度軍隊在1967年那場較小的衝突(納蘇·拉和喬·拉衝突)和1987年衝突(1987年中印衝突)中,已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報復。至於現在的中印邊境對峙,這些印度人並不擔心。

在他們看來,印度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可靠可信的戰略威懾,阻止中國冒進。印度正在穩步地實現這一目標。

在陸軍方面,印度有17個山地突擊部隊,具備"快速地面進攻能力"。這一數字還在增加。一些人認為:"解放軍將需要至少6:1的戰鬥比才能適應實際控制線一帶的山地作戰。"

在海軍方面,他們認為印度軍艦可以扼住中國的海上能源通道。

在空軍方面,他們認為中國戰鬥機的武器和燃料運送能力受其位於9,000 - 10,000英尺海拔高度的空軍基地的限制。

總的來說,他們覺得1962年的尼赫魯有些偽善,而現在的莫迪顯得過於直率。

莫迪

他們認為,作為民族主義者的莫迪,可能想藉此增加國內民眾的凝聚力和自己的威望。

所以,為了獲得這些力量,政府不得不讓公眾想起1962年的"戰爭"。

相關焦點

  • 為何印度人覺得1962年中印戰爭的失利是一件好事?
    在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年人看來,1962年的中印邊境衝突,實在是一件大好事,而且來得非常及時:並沒有真正導致領土的喪失。只是將無人居住的阿克賽欽地喪失正式化。1962年的中印戰爭,對印度是有利的。而且,1962年之後,印度的改變和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印度把軍隊擴大了一倍,開始真正的國防現代化建設。成立了一個關鍵的對外情報機構——RAW。
  • 1962年中印戰爭, 困擾印度50年的噩夢該醒了!
    印度作為中國的鄰居之一,在中印邊界線從來都是蠢蠢欲動,雖然自上個世紀中印戰爭爆發以來,雙方都很克制,但是仍然會發生小規模衝突,邊界問題也遲遲得不到最終解決。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中國和印度在海拔4000米的喜馬拉雅山區發生激烈戰鬥,而在這場戰爭中,印度在一個月內傷亡3770人,這種慘重的代價使得印度輸掉了天堂門口的戰鬥,這場慘敗,讓印度的大國自信和春秋大夢蕩然無存,總覺得自己是世界大國的印度被深深刺痛,讓印度倍感恥辱。
  • 1962年中印戰爭:困擾毛主席十天十夜,沒想通印度為何打中國
    後來事態因為印方的野心逐步擴大,最終演變成了一場中印戰爭。這場戰爭是印方預謀已久的,而在我方則是十分的被動,幾乎是被逼著打了這場沒太大懸念的戰爭。從1961年開始,到1962年的9月,印度通過不斷的小規模入侵,光在中印西線邊境上的中國領土上,就建立43個入侵據點,位置多位於邊防哨所周圍,一時間中印邊防軍隊形成了犬牙交錯的姿態,印方當時在西線侵佔我疆域多達4000平方公裡(數據來源為1991年青海人民出版社《世界屋脊之戰——對印反擊戰紀實》)。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
    1958年,中國在尼赫魯的主張下參加了萬隆會議。更令人難忘的是尼赫魯訪華,在那一段時間裡,中印兩國的大地上到處響徹「中國印度是兄弟」的呼喊聲。然而就在這熱烈的歡呼聲中,中印關係危機卻已悄悄來臨。眾所周知,中印兩國獨立與解放之前,雖然未曾正式劃定過邊界線,卻早已形成了一條各自遵守的習慣邊界。印度自1947年獨立後,開始時一直遵守著這一邊界。
  • 尼赫魯太傻太天真,印度人這麼看待中印戰爭的
    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最終以印度徹底失敗、中國獲勝並停火撤軍而宣告終結。由於身份、角色、不同,人們談論的角度、思考的方式各不相同。為數眾多的印度人仍然認為導致1962年戰爭原因完全在於中國,責任須由中國全部承擔。
  • 1962年中印戰爭,印軍全線潰敗,我軍為何不趁機拿下新德裡?
    1962年11月21日,印度外交部收到了一份報紙,報紙的核心板塊是一條來自中國的消息:中國政府宣布單方面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停火併後撤20公裡。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是新中國對外戰爭中打得最輕鬆的一次,前後歷時一個月,斃俘印軍將近9000人。當時印軍在戰場上全線潰敗,我軍部分先頭部隊已經越過了麥克馬洪線,這讓印度人非常恐慌。沒了藏南作為緩衝區,距離中印邊境只有300公裡的新德裡瞬間成了前線重鎮,而新德裡面前就是一片開闊地,按照解放軍的推進速度,只要居高臨下一個俯衝,新德裡估計要變「舊德裡」了。
  • 1962 中印戰爭
    當年有個很流行的說法,中文叫做「中印人民是兄弟」;用印地語說,叫「印地一秦尼巴伊巴伊」。五十年代,「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發揚,離不開中印的共同倡導。1953年,周恩來會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正式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對於存有邊界爭議的兩國來說,無疑為和平解決問題提供了友好前提。
  • 1962年一場持續32天的中印戰爭,因為一人,讓印度做了50年的噩夢
    布裡吉·莫漢·考爾出生於印度中產階級的婆羅門家族,長大後的他獲得了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為印度人保留的唯一名額進入該學院就讀,並於1933年畢業。畢業後的他按照慣例進入英國部隊進行為期一年的服役,而後又陸陸續續調往各地擔任要職。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
    1958年,中國在尼赫魯的主張下參加了萬隆會議。更令人難忘的是尼赫魯訪華,在那一段時間裡,中印兩國的大地上到處響徹「中國印度是兄弟」的呼喊聲。然而就在這熱烈的歡呼聲中,中印關係危機卻已悄悄來臨。眾所周知,中印兩國獨立與解放之前,雖然未曾正式劃定過邊界線,卻早已形成了一條各自遵守的習慣邊界。印度自1947年獨立後,開始時一直遵守著這一邊界。
  •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為何要打中國?毛主席:十天十夜沒想通
    ☞☞☞毛主席的人格魅力,為何使8位美國總統欽佩嘆服……5.☞☞☞作為一名法國總統,他最後的心願為何是想見毛主席?!1962年,在一次常委會議上。毛主席看著眼前的地圖,左手掐著煙,右手做了一個摟的姿勢。沉默良久後,毛主席指著圖上的印度據點,霸氣地說了三個字:「掃了他!」就是這句話,掀開了中印戰爭的序幕。
  • 1962年中印戰爭發生了啥,印度為何悶悶不樂了55年?
    《回顧1962年中國人的勇敢》、《為什麼印度輸掉了1962年戰爭》……幾乎每年10月中旬左右,印度報紙上總會零星出現一些回顧或者總結1962年中印戰爭教訓的文章。儘管印度官方總是強調1962年戰爭已經成為歷史,而現實是,印度政界人士對印度在1962年戰爭中的失敗仍然記憶猶新,戰爭的後遺症依然存在。1962年中印戰爭發生後,印度悶悶不樂了55年。1962年10月1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發表聲明,向中國宣戰,10月20日,中國軍隊奮力出擊,擊敗了印軍的抵抗,並向動推進了一定距離。10月24日,北京請求停火併撤退,條件是印度同意談判解決。
  • 1962年一場持續32天的中印戰爭,因為一人,讓印度做了50年的噩夢
    布裡吉·莫漢·考爾出生於印度中產階級的婆羅門家族,長大後的他獲得了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為印度人保留的唯一名額進入該學院就讀,並於1933年畢業。畢業後的他按照慣例進入英國部隊進行為期一年的服役,而後又陸陸續續調往各地擔任要職。
  • 從1962年的中印戰爭,到今天的中印對峙
    一:毛主席說:「打就要打出威風來,要保證30年的和平。」二:可見1962年中印戰爭的目的是讓印度感受到中國的「威風」,打掉的是印度的囂張氣焰,不是大量殺傷印軍,製造仇恨。所以很快把印度的許多俘虜都放了。以此表明中國並不好戰。
  • 1962年挑釁中國,要求把西藏劃給他們,印度當年為何如此囂張
    1962年中印戰爭中被俘虜的印軍士兵 很多人都想不通印度為什麼如此囂張。實際上,當前這種程度的「作死」,對於印度來說,還遠沒到他們的極限,1962年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之前,印度人也是抱著中國不敢開戰的心思,不但在邊界問題上挑釁中國,更是在初期談判的過程之中,提出把中國西藏劃給印度,把四川省設為非武裝區,還要在成都駐軍監督。 說實話,蛤蟆吞天都沒這麼大的口氣,那麼當年的印度,為什麼這麼囂張呢?
  •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為何急著要遷都?
    印度在邊境上對中國領土步步蠶食、侵佔,中國外交部邊向印方提出過多次交涉、抗議,但由於中國堅持通過和平談判解決有爭議的邊界的方針,所以,從1951年到1958年間,中印邊境地區基本上是平靜的。當時美國對於印度是絕對的援助態度,從印度獨立到1959年,美國一共援助了17億美元,而在其後的四年,美國援助總數是40億美元。
  • 1962年中印戰爭,雙方力量損失幾何?印度的損失好慘!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勢如破竹直逼首都,印度有多慘? 1962年的中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勢如破竹直逼首都,印度有多慘?印邊境戰爭,中方稱為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國打這場戰爭與抗美援朝類似,同樣都是在國內局面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
  • 1962年中印戰爭,林總下達死命令:把他從地球上給我抹掉
    1962年的中印戰爭,是一場自衛反擊戰,同時也是一次雪洗百年國恥的戰爭。中國西線反擊部隊,在異常惡劣的環境氣候狀況下,連續作戰,從喀喇崑崙山到岡底斯山,轉戰上千裡,一共拔掉了侵華印軍37個據點,勝利完成了配合東線主力部隊作戰的任務。
  • 印度視角中的1962年中印戰爭老照片
    中印戰爭老照片1962年6月至11月,印度和中國曾在藏南發生邊境戰爭。這是正準備開往邊境地區的印度軍隊。中印戰爭老照片印度則稱這次戰爭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這是一名印軍士兵在邊境碉堡前。
  • 從1962年的中印戰爭,到今天的中印對峙
    一:毛主席說:「打就要打出威風來,要保證30年的和平。」二:可見1962年中印戰爭的目的是讓印度感受到中國的「威風」,打掉的是印度的囂張氣焰,不是大量殺傷印軍,製造仇恨。所以很快把印度的許多俘虜都放了。以此表明中國並不好戰。
  • 1962年中印戰爭,林總下達死命令:把他從地球上給我抹掉
    1962年的中印戰爭,是一場自衛反擊戰,同時也是一次雪洗百年國恥的戰爭。中國西線反擊部隊,在異常惡劣的環境氣候狀況下,連續作戰,從喀喇崑崙山到岡底斯山,轉戰上千裡,一共拔掉了侵華印軍37個據點,勝利完成了配合東線主力部隊作戰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