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大多數40歲以下的人,對1962年中印邊境發生的事情幾乎一無所知。
在教科書中,也只有一兩個段落提及這段歷史。
在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年人看來,1962年的中印邊境衝突,實在是一件大好事,而且來得非常及時:
並沒有真正導致領土的喪失。只是將無人居住的阿克賽欽地喪失正式化。這場衝突甚至不能算是真正的戰爭,只有2,000人傷亡,短暫地持續了2周多時間,只能算是軍隊記錄中的一個汙點。印度軍隊並非一無是處。在西線,印度軍隊顯示了他們保衛印度的意願,雷藏拉戰役被認為是印度軍事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之一。1962年之後,印度更加注重軍事準備,這在1965年的印巴戰爭中被證明是決定性的。否則,印度就會被巴基斯坦打得措手不及,遭受重創。獨立後的印度一直生活在非暴力的幻想中。尼赫魯曾經說,如果我們是非暴力的,就意味著我們將沒有敵人。1962年之後,印度徹底放棄了這種幻想。
總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1962年的中印戰爭,對印度是有利的。
而且,1962年之後,印度的改變和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印度把軍隊擴大了一倍,開始真正的國防現代化建設。成立了一個關鍵的對外情報機構——RAW。在1962年的戰爭中,印度情報機構沒能提供什麼有價值的情報,他們甚至連中國軍隊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發動進攻、進攻規模多大都搞錯了。十年後,印度研究出了核能。而在1962年之前,尼赫魯並不願意印度發展核武器, 對於核武器這種破壞力極大的武器十分厭煩,他曾多次承諾"印度不開發核武器"。1972年,印度在短短13天內將巴基斯坦一分為二——這是近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最大的領土損失。當馬爾地夫發生政變時,印度在一天之內就恢復了原狀(1988年馬爾地夫政變)。當它不得不接管錫金的時候,它做得最少——1975年的錫金君主制全民公投,就收回了7,096平方公裡土地,還改變了中印邊界,使它變得對印度更有利。印度立法給予"a邦""完全的地位",在1962年的戰爭中,"a邦"曾是有爭議的邊界。印度軍隊在1967年那場較小的衝突(納蘇·拉和喬·拉衝突)和1987年衝突(1987年中印衝突)中,已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報復。至於現在的中印邊境對峙,這些印度人並不擔心。
在他們看來,印度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可靠可信的戰略威懾,阻止中國冒進。印度正在穩步地實現這一目標。
在陸軍方面,印度有17個山地突擊部隊,具備"快速地面進攻能力"。這一數字還在增加。一些人認為:"解放軍將需要至少6:1的戰鬥比才能適應實際控制線一帶的山地作戰。"
在海軍方面,他們認為印度軍艦可以扼住中國的海上能源通道。
在空軍方面,他們認為中國戰鬥機的武器和燃料運送能力受其位於9,000 - 10,000英尺海拔高度的空軍基地的限制。
總的來說,他們覺得1962年的尼赫魯有些偽善,而現在的莫迪顯得過於直率。
他們認為,作為民族主義者的莫迪,可能想藉此增加國內民眾的凝聚力和自己的威望。
所以,為了獲得這些力量,政府不得不讓公眾想起1962年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