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臺灣,沉浮四百年,陌生的版圖與多事的邊疆(三)

2020-12-12 觀文殿大學士

起初清朝佔臺主要是戰略安全上的考慮,而對於臺灣偏遠荒蠻的觀念並無改變,所以清前期對臺灣的統治極為消極,控制多於經營。為節省行政、治安成本限制人口成長,甚至下達嚴苛的渡臺禁令,這給臺灣發展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

註:早起漢人移民團體在臺灣分布,由於清中期(尤其嘉慶後)人地矛盾凸顯,沿海仍然有不少移民渡臺,為爭奪各類生存資源,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臺灣屢次發生原漢衝突、閩粵械鬥、漳泉械鬥及「頂下郊拼」等各類械鬥。

註:由於清政府公權力不彰,臺灣社會由豪強門閥把持,漢人移民多輕視官府與法令,使社會治安敗壞,械鬥頻傳。臺灣200年來大小民變不斷,圖為林爽文事件(清朝臺灣三大民變之一)。

然而,王朝後期,列強陸續侵略滲透中國,臺灣突然成了緊要的邊疆,清政府再無法忽視臺灣。

兩次鴉片戰爭打破了清朝的大門,臺灣開港通商。對外貿易大為發展,各帝國主義列強勢力亦隨之滲透,東海邊疆頻繁告急。1874年,日本以牡丹社事件為由,派兵3000大舉入臺。

註:牡丹社事件,1871年,琉球貢船歸途遇颱風漂泊臺灣,54人因故被臺灣排灣族原住民馘首,當時臺灣生番為化外之民,不受清朝管轄,而琉球此時同時向清朝和日本兩地進貢,日本以此為藉口出兵臺灣。清朝與日本交涉不力,日軍雖後來撤離臺灣但隨後趁清朝的外交疏忽1879年吞併琉球。

註:臺灣原住民早期分為熟番(漢化較深,生活在西部平原地帶,平鋪族),和生番(未開化,生活在西部,統稱高山族),嚴格來說,清朝版圖並不包括臺灣全島,清朝的統治區與番地有一條界限(土牛界線),圖為法國人畫的清朝實際統治地圖。而日本也是藉此詭辯其討伐原住民與清廷無關。

清王朝終於意識到了臺灣的重要,開始大力經營臺灣。

註:1875年,欽差大臣沈葆楨抵臺。他推行開山撫番的政策,下令開北、中、南三路通往後山,鼓勵漢人入山開墾,至此臺灣東部才逐漸納入清朝版圖,之後經營臺灣的福建巡撫丁日昌也繼承其的現代化政策,修建了臺灣最早的電報線。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越南和臺灣是中法戰爭的兩個主戰場,臺灣實際統治者,臺灣道道員劉璈率軍積極抗戰。但福建巡撫劉銘傳為打擊政敵,誣告劉璈十八款,導致其被發配黑龍江。

註:劉銘傳,淮軍將領,洋務派骨幹,首任臺灣巡撫,他在臺積極經營,從事建設臺灣鐵路等一系列洋務改革,為臺灣的現代化奠定了深遠的基礎。在中法戰爭期間坐鎮臺北多次擊退法軍,然而他與劉璈(湘系)的派系矛盾終於演化成撫道之爭,雖然劉銘傳最終勝利,但過程中涉及冒功、誣告,這給其的官聲及在臺治跡蒙上了陰影。割讓臺灣後,悲憤交加病死。

註: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清朝意識到臺灣的重要,提升臺灣的行政層級,將隸屬於福建近兩百年的臺灣獨立改設行省,並任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在臺灣積極建設,建成第一條官辦客運鐵路,在臺灣南北普設可通福州的電報線,同時也設立郵政與新式學堂,臺北城的街頭亮起了路燈。在劉銘傳的積極治理下,臺灣成為當時大清帝國近代化程度最高的行省。

然而,此時此刻大清王朝已經日薄西山,表面的龐大終究掩飾不了實際的虛浮,隨之而來的中日甲午戰爭終於打碎了清朝最後一塊遮羞布,而這場戰爭會給臺灣帶來什麼樣的命運?兩岸又是如何走到今天?臺獨的根源究竟是怎的,又為何終將失敗?臺灣的未來在哪裡?請看終章,歷史上的臺灣,沉浮四百年,命運的錯位與迷惘在歷史輪迴的福爾摩薩。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臺灣,沉浮四百年,陌生的版圖與多事的邊疆(三)
    起初清朝佔臺主要是戰略安全上的考慮,而對於臺灣偏遠荒蠻的觀念並無改變,所以清前期對臺灣的統治極為消極,控制多於經營。為節省行政、治安成本限制人口成長,甚至下達嚴苛的渡臺禁令,這給臺灣發展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
  • 歷史上的臺灣,沉浮四百年,方知海外有孤忠(二)
    註:鄭成功,南明延平郡王,父鄭芝龍為海盜勢力頭目,母親為日本田川氏,是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的締造者,因驅逐荷蘭被尊稱為民族英雄,康熙欽佩其氣節,親作輓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頌其功績。
  • 歷史上的臺灣,沉浮四百年,方知海外有孤忠(二)
    註:鄭成功,南明延平郡王,父鄭芝龍為海盜勢力頭目,母親為日本田川氏,是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的締造者,因驅逐荷蘭被尊稱為民族英雄,康熙欽佩其氣節,親作輓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頌其功績。
  • 歷史上的臺灣,沉浮四百年,從化外之地到帝國邊陲(一)
    (葡語:美麗),從此,福爾摩薩成為西方世界對這座島嶼的代稱,的確,美麗是這座島嶼給人的第一印象,在中文名中,它同樣有一個美麗的名字——臺灣。臺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居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會處,中國第一大島,然而歷史的錯位造成了如今兩岸分離的局面,而島內不斷翻江倒海的「臺獨」惡浪,更使得臺海屢次戰雲密布,寶島臺灣究竟有怎樣的前世今生?
  • 歷史上的臺灣,沉浮四百年,從化外之地到帝國邊陲(一)
    (葡語:美麗),從此,福爾摩薩成為西方世界對這座島嶼的代稱,的確,美麗是這座島嶼給人的第一印象,在中文名中,它同樣有一個美麗的名字——臺灣。臺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居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會處,中國第一大島,然而歷史的錯位造成了如今兩岸分離的局面,而島內不斷翻江倒海的「臺獨」惡浪,更使得臺海屢次戰雲密布,寶島臺灣究竟有怎樣的前世今生?
  • 百年沉浮國民黨
    作者:莊禮偉  今年3月18日,臺灣地方領導人的更迭選舉已塵埃落定。國民黨丟掉了它執掌數十年的政權而淪為在野黨,其黨主席李登輝在一片罵聲中黯然下臺。「痛定思痛」的繼任者宣布要對「百年老黨」作徹底的改造。此時,回首其百年沉浮的歷史軌跡,不難發現很多耐人尋味的教訓和啟迪。
  • 安平古堡 四百年歷史風華
    地面上的城壁高三丈餘,四隅壁厚六尺。上、下層四角各有稜堡,各有五門大炮,為炮塔之用。在臺基各邊中央各有半圓堡,半圓形中央各有一井。北側有樓梯及小門,可通往地下室。     現今安平古堡,是日本人建於熱蘭遮城的遺址上,幾經屢次修建而成。城上的安平古堡文物陳列館,陳列熱蘭遮城復原圖、荷蘭專使求和息戰圖,以及鄭成功像等各式模型建築,放置在玻璃櫥窗內。
  • 安平古堡 四百年歷史風華
    地面上的城壁高三丈餘,四隅壁厚六尺。上、下層四角各有稜堡,各有五門大炮,為炮塔之用。在臺基各邊中央各有半圓堡,半圓形中央各有一井。北側有樓梯及小門,可通往地下室。     現今安平古堡,是日本人建於熱蘭遮城的遺址上,幾經屢次修建而成。城上的安平古堡文物陳列館,陳列熱蘭遮城復原圖、荷蘭專使求和息戰圖,以及鄭成功像等各式模型建築,放置在玻璃櫥窗內。
  • 中國歷史版圖的變遷(四)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中原王朝內部的分裂,北方契丹人建立的遼國乘機發展壯大起來,並且佔據了原本歷代歸屬於中原統治的幽雲十六州,這對於以步兵為主的中原王朝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從此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的長城屏障和阻擋遊牧民族騎兵的有利地形,中原的士兵不得不在華北平原上以血肉之軀直接面對遊牧民族騎兵的衝擊
  • 中國歷史版圖的變遷(四)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中原王朝內部的分裂,北方契丹人建立的遼國乘機發展壯大起來,並且佔據了原本歷代歸屬於中原統治的幽雲十六州,這對於以步兵為主的中原王朝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從此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的長城屏障和阻擋遊牧民族騎兵的有利地形,中原的士兵不得不在華北平原上以血肉之軀直接面對遊牧民族騎兵的衝擊
  • 莆田這條六百年歷史的古巷,見證過一個家族的命運沉浮!
    坊巷,這個地名沿用至今,有六百年時間之久了。在這場長達百年的歷史變革中,數以萬計的莆商從興化府各裡各地悄悄地走進了那一面危機四伏,而又繁華似錦的市場汪洋中。歷史的機遇總會讓一些頭腦靈活、思維敏捷的商人捕捉到,這些人的成功成就興化府古城在農耕文明中最後的繁華,也見證了一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的嬗變與生機。
  • 歷史上的四次收復臺灣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為保衛祖國這個美麗的寶島,歷史上中國政府曾四次收復臺灣。 明朝初年,朝廷下令實行海禁,在軍事部署上只防海岸,不守海島,撤除了澎湖巡檢司,由此導致倭寇乘虛而入,侵略臺灣,並以臺、澎為中轉站,頻頻襲擾我東南沿海城鄉。
  • 歷經三次了大分離,臺灣是什麼時候開始納入到中國版圖?
    臺灣,簡稱「臺」,是中國最大的島嶼,面積為3.6萬平方公裡,人口2350多萬,在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而臺灣除了臺灣島之外,還有澎湖列島、釣魚島等附屬80多個島嶼。臺灣在東亞地區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地位,對於中國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臺灣在歷史上經歷了與祖國的三次分離,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被納入到祖國的版圖是一段曲折而辛酸的歷史,作為中國人,更應該熟悉牢記這段歷史。
  • 莆田這條六百年歷史的古巷,見證過一個家族的命運沉浮!
    坊巷,這個地名沿用至今,有六百年時間之久了。在這場長達百年的歷史變革中,數以萬計的莆商從興化府各裡各地悄悄地走進了那一面危機四伏,而又繁華似錦的市場汪洋中。歷史的機遇總會讓一些頭腦靈活、思維敏捷的商人捕捉到,這些人的成功成就興化府古城在農耕文明中最後的繁華,也見證了一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的嬗變與生機。
  • 駐藏某邊防團四連:紮根邊疆保衛祖國
    暢行中國邊疆西藏段山南組記者團在駐藏某邊防團採訪  央廣網山南8月22日消息(記者梁永春 危瑤 李銳)都說駐藏某邊防團四連是個英雄連隊,有著很多榮譽和一些令人稱道的故事。老兵們想為戍守邊關的四連留下些什麼。大家商量了一下,決定在對面的山坡上刻下祖國的版圖。已是冬季,大雪封山,最低氣溫達到零下30°,積雪在兩米以上。山上是白茫茫的一片,根本找不到可以堆砌版圖的材料。他們只好去河溝裡找鵝卵石,洗去汙漬,再徒步運到山坡上去。  我們現在看到的祖國版圖,大概已經不是的樣子了。因為從那以後,每次有四連的老兵退伍,就會再去找一些鵝卵石來修葺版圖。
  • 歷史上哪個朝代疆域最大對我國貢獻較大的帝王都有哪些?
    導讀:如果說我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疆域最大,那毫無疑問是元朝。華夏文明從黃河流域起源,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奠定了祖國的龐大版圖不是哪一位皇帝可以自己做到的。自從炎黃部落從黃河流域崛起到商朝徵服東夷把版圖向東推到大海;周朝時期分封諸侯,到戰國時期已經北抵燕遼、南撫楊越擴張到長江流域;秦朝吞二周而亡諸侯後徵服百越設置四郡後,已經向南把版圖推向大海;漢王朝開拓西域後,歷代大一統王朝西跨蔥嶺幾乎成為了標配;元朝在忽必烈時期首次把青藏高原和東北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到清朝時期完成對邊疆地區直轄奠定現代版圖。
  • 世界第一貴族世家的百年沉浮
    第1頁:世界第一貴族世家的百年沉浮   世界第一貴族世家的百年沉浮  孔子世家  專題統籌/黃驚濤 圖/孫海  原載《mangzine·精英》(廣州)2007年第9期  9月28日,臺北孔廟、曲阜孔廟、衢州孔廟都將盛況空前,祭孔大典像一個盛大的節日將徐徐拉開幃幕
  • 歷史上揚鞭海外的四位帝王!
    歷史上最重視海域主權的有四位君王。這裡首先涉及到的是領土開發,海權佔領。比如孫權就是歷史上全華夏第一個開發臺灣的君主。可謂繼秦始皇后千秋第一偉人!秦始皇統一了中華陸地,孫權開闢了臺灣。這是何等豐功偉績!
  • 臺灣,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歷史上四次收復的始末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臺灣雖然曾四次被敵對勢力佔領,但最終都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正是證明了統一是歷史的洪流。 臺灣的首次陷落和收復 早在南宋時期,我國就曾正式駐軍臺灣,當時的領軍將領汪大猷帶去了大陸先進的生產技術,為了帶領落後的臺灣民眾過上更為豐富的物質生活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在臺灣實行屯墾制度,並在臺灣設縣制府,成為了我國歷史上最早正式駐紮臺灣的軍隊。
  • 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國...
    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國... 其穩定時期版圖面積超過3500萬平方公裡,版圖最大時期面積超過4400萬,佔當時整個人類世界的五分只四還多.而現在整個亞洲的陸地面積(包括所有島嶼)不過4400萬.蒙古民族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最大的生存能力。釣魚山事件前蒙古帝國的版圖正是最大的版圖。而釣魚山事件也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唯一一次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事件。(釣魚山之戰後面有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