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埃及,欣賞古王國時期的胡夫金字塔、新王國時期拉美西斯大帝所建的著名神廟之外,也要認識一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各種神靈和「來日之書」。
2017年發行的動作冒險遊戲《刺客信條:起源》口碑不錯。原來,「聖殿騎士」和「刺客兄弟會」的淵源都起自埃及,玩家將扮演埃及守護者巴耶克,在為兒子復仇的過程中,也捲入了「埃及豔后」和愷撒的政治漩渦。
那段情節發生在託勒密王朝的末期。有人認為,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佔領埃及後,其部將建立的託勒密王朝不屬於「古埃及」,甚至認為「古埃及」在遭更早的努比亞、亞述或波斯入侵後,即告消亡。
△遊戲《刺客信條:起源》場景
但一般認為,公元前4世紀建立的託勒密王朝,乃至公元前30年成為羅馬帝國行省的埃及,在文明形態上都屬於古埃及——因為文化傳統、語言都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古埃及自身的文化與宗教沒落,要等到公元3世紀以科普特語謄抄基督教經文之後。
確實,在經過谷歌技術「修復古蹟」後,《刺客信條:起源》裡的世界仍然是古埃及式的:玩家要在一座座神廟中尋找謎題的蛛絲馬跡,荷魯斯之眼和「聖甲蟲」散發著神秘的氣息。有些玩家還提出過質疑:為何胡夫金字塔的表面如此光滑,以至刺客能夠輕鬆滑下?
今日的大金字塔斑斑駁駁,是人為破壞和自然風化的結果。託勒密王朝時代,胡夫金字塔的光滑表面尚未剝落,儘管距離它建成也已過去了2000多年。不管是扮演「刺客」探訪託勒密王朝,還是走在今日的開羅、亞歷山大、盧克索,那些遺址、遺蹟都勾畫出了一個令人神往的古埃及:最早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建造恢弘壯麗的建築,擁有複雜、瑰奇的宗教儀式和木乃伊技術,以及由「四通八達」的位置所帶來的交流和融合。
舊石器時代晚期,北非的氣候變得乾熱,這一地區的人開始向尼羅河流域聚集。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帶來了肥沃的土壤,為新石器文化和之後的古埃及文明,創造了物質基石。
通常認為,古埃及人是西亞的閃語族部落與北非的含語族部落長期融合、發展而成的。古埃及語,包括由它發展而來的科普特語,都屬於閃含語系(也叫亞非語系)。這個語系裡更知名的語言,是阿拉伯語、希伯來語。從人種特徵看,古埃及人既不屬於白人,也不屬於黑人,而且南北古埃及人有別。大體上看,古埃及人的特點是長頭顱、橢圓形臉、細高個,還有黑色波浪狀的頭髮。
古埃及文明形成的具體時間,存在跨度很大的各種說法,但不會晚於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出現在象徵埃及統一的「納爾邁調色板」上。
△「納爾邁調色板」
相傳公元前3100年前後,米尼斯統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成為第一位法老(統治者),其定都孟斐斯(今開羅南20公裡處)有利於控制富庶的尼羅河三角洲。這大概就是古埃及的「時間開始了」——託勒密王朝時期的祭司曼涅託,將自米尼斯以來的法老世系表分成30個(或31個)王朝。這一分期法大體為後人所採納。
在第一王朝和第二王朝,法老們建立了強大的王權。到了古王國時期(第三至第六王朝),農業發達,經濟穩定,國家有能力建設紀念碑性質的巨型工程。包括埃及現存規模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在內,大的金字塔多數是在第四王朝時期建立的。
△胡夫金字塔
經歷了100年左右的「第一中間期」之後,古埃及再次統一。在中王國時期(第十一至第十四王朝),藝術、文學和紀念性工程都開始復甦,並再度繁榮。在法尤姆綠洲的伊塔威(舊首都孟斐斯西南),中王國開始實施墾荒和灌溉計劃,並通過對南方努比亞地區的徵服,獲取了石料和黃金。與大力推崇神靈專有的古王國時期相比,中王國時期的信仰開始變得「民主化」——據說每個人都能支配一個靈魂,並在死後陪伴神靈。
「第二中間期」裡,喜克索斯人建立了第十五、十六王朝。「喜克索斯」意為「外來統治者」,他們帶來了西亞軍事技術,佔領並統治古埃及100多年。到第十七王朝末期,統治埃及中南部(以底比斯為中心)的法老們,開始和北方的喜克索斯人鬥爭。
到了新王國時期(第十八至第二十王朝),統治權又回到了本土人手裡。新王國的存續時段,相當於中國的商朝。其法老們大多崇拜太陽神「阿蒙」。
第十八王朝的圖特摩斯一世和他的孫子圖特摩斯三世,將勢力擴張到敘利亞和努比亞,為古埃及國力最鼎盛的一個朝代打下了基礎。這個王朝,還誕生了世界史上第一位女帝王(女法老),並發生了世界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宗教改革。而結束這場「一神教」改革的圖坦卡蒙(Tutankhamun),9歲君臨天下,19歲暴亡,其陵墓是已發現的唯一未遭盜掘破壞的古埃及法老墓,曾以豐富精美的隨葬品而轟動世界。
△法老圖坦卡蒙
新王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是拉美西斯大帝(拉美西斯二世),他是第十九王朝的法老,處在古埃及「最後的強盛年代」。拉美西斯二世10歲就在軍中任職,24歲登基,在位66年,90歲才過世。他在阿比多斯和拉美西姆建了很多廟宇,為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添磚加瓦,還興建了宏偉的阿布辛拜勒神廟。他也進行了一系列遠徵,在敘利亞同另一個強國西臺開戰,並籤署了世界上第一個著名的國際協定《埃及西臺和約》。
1881年, 拉美西斯大帝的木乃伊被發現。1974年,木乃伊滋生真菌。埃及政府趕緊把木乃伊送往法國修復,還特別給木乃伊發了一本護照,職業一欄上寫著:國王 (已歿)。
△拉美西斯二世興建的阿布辛拜勒神廟
埃及為其舉辦了盛大的軍禮,作為「出國」儀式。法國也不敢怠慢,在巴黎勒布爾熱機場以「元首待遇」熱烈歡迎。
另外,大名鼎鼎的聖經故事《出埃及記》記載,摩西被迫分開紅海,帶領猶太人出走埃及。很多考古學者相信,摩西出走就是因為和拉美西斯二世結了仇。在遊戲《刺客信條:起源》裡,拉美西斯二世在下載包「法老的詛咒」中登場。他的亡靈與其他幾位著名法老一起被召喚到現世,在底比斯街頭大開殺戒。玩家必須在「巴」(埃及神話中代表靈魂的人頭鳥)的指引下,令他們再度安眠。
新王國時期的最後一個王朝——第二十王朝的人口只有360萬;而在第一個王朝——第十八王朝時,人口在440萬上下。接下來的埃及再次陷入動蕩,並走進了衰落的「晚期」。此時,古希臘的影響正在急劇擴大,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開始了對古埃及殘暴的統治,建立了第二十七王朝(波斯帝國的第三位皇帝岡比西斯給自己加冕為法老);後來的3個短暫的王朝,回到本土人掌控下;最後是波斯人第二次徵服後所建立的第三十一王朝。
波斯人的二度統治極不受歡迎。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三世(亞歷山大大帝),在幾乎沒遇到抵抗的情況下,被古埃及人「擁軍」入城。
△亞歷山大大帝
他死後,他在當地的繼承者——託勒密一世先成了埃及總督,後來獨立出來建立託勒密王朝,定都亞歷山大港,並沿用古埃及的傳統,把自己描繪為「法老」。
託勒密王朝歷時275年,某種程度上是希臘人在古埃及的殖民政權。它將商業和創收行業——例如莎草紙的製造業——作為發展首選。在託勒密王朝早期,它還夢想以埃及為「後勤大本營」,重新統一亞歷山大帝國,只是在數次無果的「繼承者戰爭」之後,才滿足於偏安一隅。而在「埃及豔后」統治下,託勒密王朝陷入叛亂和家族鬥爭。其軍隊裡比例最大的僱傭軍,忠誠度始終有限。因此,伴隨著屋大維的勝仗,埃及變成了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古埃及的政治體制,曾被冠以「東方專制主義」之名。德裔美國歷史學家魏特夫認為,「東方專制主義」類似於治水專制主義,而古埃及屬於「緊密類型」的治水社會,自然是「東方專制主義」典型。不過,這一定義常常被「東方」學者詬病——「專制主義」可以接受,但充滿冷戰意識形態色彩的「東方」就算了。
比如,古埃及的水利灌溉工程在涅伽達文化Ⅱ期已經開始。雖然「蠍王權杖」的頂端刻畫蠍王主持開渠儀式,足證統治者對水利工程的重視,但那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時的埃及還不算「專制國家」。
法老時期,埃及的灌溉活動主要由地方政府組織。灌溉是區域性的,規模也相當有限。除了園林的需要,灌溉主要是為了提高冬季作物的產量,減少尼羅河泛濫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古埃及,從未出現過大規模的爭奪水源的衝突,即使有,也只存在於地方範圍。另外,這一漫長的歷史年代,從未留下任何治水的文獻。因此,不少學者認為治水農業與古埃及的政體不存在因果關係。
反而是金字塔的建設和專制主義息息相關。為完成金字塔這個「舉國」項目,發展出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這一機構為王室工程徵集、組織和管理人力、物力資源,還要綜合統籌、統一調配。被稱作「國王所有工程的監督者」的官員,要負責項目每個階段的設計,以及勞力的組織和監督。
此外,還有大批書吏負責具體的材料統計、記錄工作,再進行大量的估算,比如搬運一定量的建築材料,要用多少人?付多少報酬?單個勞力每天安排多少工作量?
作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中最古老和唯一留存的建築物,胡夫金字塔高146.59米,底邊長230.37米,大約重590萬噸。修建時間持續了20年左右。根據數據估算,它在20年裡建成,需要每天安裝800噸的石材,每小時將12塊巨石安裝到位,且石塊和石塊之間的空隙平均值僅為5毫米。另外,墓室裡重達25~80噸的花崗巖石塊,是從南方亞斯文運來的,那裡距離金字塔800多公裡。
浩大的工程導致了膨脹的官僚機構。而官僚機構在膨脹的過程中,也逐漸將組織和使用資源的權力,下放到地方貴族手中。原來專屬於王室的高超技藝,也擴散到了地方,地方貴族也獲得了更多財富,權勢日增。這種技術和權力的雙重擴散,最終增加了「專制」王權的離心力。
在公元395年被劃歸東羅馬帝國之前,埃及的古文明已經凋零不堪了。
那時候,埃及流行基督教的一個分支——科普特教,而科普特文使用一種基本上完全從希臘字母派生的書寫系統(來表達原本由象形文字所記載的語言),因此能識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人越來越少。更不用說到了公元7世紀中期,埃及被阿拉伯人佔領,數個世紀後當地人已普遍使用阿拉伯語、皈依伊斯蘭教,懂得象形文字的人更是遍尋不見了。
△古埃及象形文字
當然,保留古埃及語音特徵的科普特文,迄今仍在埃及的科普特教堂內使用。另外,1822年法國語言學家讓﹣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ois Champollion)之所以能成功釋讀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因為他深信象形文字也是一種有聲的語言,為此特意學習了埃及人在象形文字時代所說的最後一種語言——科普特語。
所以,當拿破崙遠徵軍發現在羅塞塔石碑上刻著三段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通俗文字、希臘文),各國語言學界為此展開破譯競賽時,商博良能夠一馬當先,完全掌握象形文字及其僧侶體、通俗體三者的演變關係,從而使人們第一次了解到大量古埃及文獻的真正內容,激發了大批學者研究古埃及文明的興趣。
譬如,古埃及人隨著時間、地點和種族成分的變化,對宇宙起源有著不同的認知。像古王國時期的主神,先是鷹神荷魯斯,再是太陽神「拉」;中王國時期,主要崇拜「阿蒙」;新王國時期,「拉」和「阿蒙」相結合,形成主神「阿蒙拉」。
而且古埃及的神靈特別多,範圍也特別廣,萬物皆可成神。在底比斯附近帝王谷一處陵墓的牆壁上,描繪記載了741位不同的神。雖然古希臘的神也數以千計,但畢竟年代「晚」,在希羅多德看來,「幾乎所有神的名字都是從埃及傳入希臘的」。
△帝王谷陵墓群
太陽神「拉」名氣最大。大約從第五王朝開始,「拉」成為最重要的神,法老開始使用「拉神之子」的頭銜。「拉」通常以一個頭戴聖蛇環繞的太陽盤王冠、鷹首人身的形象出現。據說,所有生命都是「拉」神創造的,他通過念出它們的真名而喚出了它們。
「聖甲蟲」的崇高地位,也與太陽崇拜有關。「拉」神每天在半球形的天空巡視,轉換生死。而金龜子將食物推成球狀,抱在懷中,這令古埃及人大感奇異,將金龜子當成天球和重生的象徵。佩戴「聖甲蟲」十分流行。到了新王國時期,給木乃伊戴上「聖甲蟲」也很常見了。
△象徵古埃及「永生之夢」的聖甲蟲
荷魯斯也是鷹頭人身,和「拉」不同的是,他的頭上是雙王冠,象徵著上下埃及的統一,因此也被叫作「雙地平線之荷魯斯」。他的眼睛是古埃及最負盛名的符號之一——荷魯斯之眼。他的右眼象徵完整無缺的太陽,有著遠離痛苦、戰勝邪惡的力量。他的左眼象徵缺損的月亮,因他將左眼獻給冥王奧裡西斯,左眼有分辨善惡、帶來健康幸福的作用,甚至可以復活死者。
荷魯斯之眼還能用來計數。古埃及人把荷魯斯之眼拆解為6個部分,每個部分各代表一個分數,構成一個等比數列,相加起來便約等於一個荷魯斯之眼——「1」。
△荷魯斯之眼
古埃及人也崇拜蛇。太陽神在地下世界旅行時,每天要與代表黑暗勢力的阿波菲斯蛇戰鬥,否則就無法通過。在底比斯古城附近的帝王谷墓地,以盤卷的眼鏡蛇形象出現的是護墓的女蛇神。賴涅努特蛇,則既是法老的衛士,也保佑農業的好收成。雖然有「好蛇」,但還是以敵人面目出現的居多——這種滑溜溜的冷血動物,很難對付。
養貓的目的,自古以來都是為了「捉老鼠」。古埃及人也這麼想,但他們很快發現,貓也能鬥蛇,這樣的戰鬥力值得封神。而且,崇拜之餘,古埃及人也慢慢開始「吸貓」——跟吸毒差不多,撫摸貓咪竟然收穫了莫大的滿足。如今,在博物館裡依然能見到很多貓木乃伊。
△埃及博物館中的青銅貓
木乃伊是為了讓人或動物進入「永恆的世界」。生和死,現世和來世,只是一個序列上的先後位置。古埃及人認為,人死之後會復活,而復活的靈魂需要原來的身體,因此必須保存身體,以供「死者」來生之需。這種用防腐技術保存屍體的做法,至少在公元前3700年左右就實行了。
製作木乃伊,先要挖去屍體的內臟,取出骨髓;再把屍體浸在鹽水裡,溶去油脂,洗掉表皮;40天後,將屍體取出晾乾,在腹腔裡填上乳香、桂皮等香料,外面塗上樹膠,避免屍體接觸空氣和細菌;最後用布層層包裹。在埃及神話裡,身體是「卡」,靈魂是「巴」,死者的兩個部分終將重新結合,獲得新生。
△除了人類木乃伊之外,古埃及還將鱷魚製作成木乃伊
古埃及人相信,木乃伊會靜靜等待人首鳥身的精靈——「巴」的到來。《亡靈書》裡提到了亡靈的「巴」如何與身體結合:「我看見我的巴向我走來……它再次看見了它的身體,並且棲息在它的木乃伊上。」
宗教也好,神話也罷,本質上都是「天命」之說——統治合法性的源泉。管理主神祭祀的祭司,叫維齊爾,相當於宰相,常常藉神之名,權勢超過法老。像拉美西斯一世,就是在維齊爾的位置上篡權,當上了新法老。同樣的道理,第十八王朝後期,阿蒙霍特普四世(即改名後的埃赫那頓)想限制祭司的權力,進行了一輪宗教改革,把主神「阿蒙」改為「阿頓」,關閉所有舊神的神殿,不過遇到了巨大的阻力,終告失敗。
《亡靈書》也叫「來日之書」「通往光明之書」,它是繪製在金字塔或棺材上的一部分文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亡靈書》教導死者在前往冥界的途中,如何保護自己,避免妖魔侵害;也教導死者在面臨審判時,如何回答神明的問題,甚至可以「矇混過關」。最有名的橋段是,用羽毛和死者心臟的重量作對比,如果心臟更輕,即為無罪。
生雖可喜,死亦無傷。古埃及文明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卻依然藉由豐富的考古發現,突顯它「永生」的魅力。正如《亡靈書》裡所說:「時間在你的腳下捲起塵土,而你永遠不變。時間的創造者,你已經超越了一切時間……你是昨日、今日,也是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