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捉螢火蟲的經歷吧,在黑夜裡追逐許久,才能將小小的螢火蟲裝進瓶子裡,隔著瓶子看它發出的微光,好像天空中的繁星一樣,一閃一閃地眨著眼。將瓶子舉過頭頂,觀察它們的變化,這應該變成了許多人兒時的回憶了吧!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對自然的開發,那些螢火蟲也漸漸消失了,慢慢變淡,最後脫離人們的視線。成為人們最初的記憶。雖然它們逐漸在消失,但大自然也會給人們最後的饋贈。在紐西蘭北島的一個小城,有一個洞穴中存在很多的螢火蟲,它們在巖洞中熠熠生輝,燦若繁星,因此有人把這種自然奇觀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
懷託摩螢火蟲洞(Waitomo Cave),也稱螢火蟲洞、懷託摩洞,位於紐西蘭的懷卡託的懷託摩溶洞地區,因其地下溶洞現象而聞名。地面下石灰巖層構成了一系列龐大的溶洞系統,由各式的鐘乳石和石筍以及螢火蟲來點綴裝飾。它是千萬年來由地下溪流不斷地衝刷,所形成的一個石灰巖的洞穴群。這洞裡不僅有那種從洞頂上往下長的鐘乳石,還有從洞底下拔地而起的石筍,最不可思議的是,在這洞裡有成千上萬的螢火蟲,這個數量多到你難以想像。如果說你置身其中的話,你會感覺就跟在童話世界裡漫遊一樣,又像在浩瀚的銀河系裡旅行。如果你和愛的人,不管是親人、戀人、閨蜜、死黨、朋友你會感覺很幸福,浪漫的想哭。
紐西蘭的螢火蟲是兩翼昆蟲的幼蟲期, 每一隻螢火蟲可以吐出最多70條溼黏的透明絲線, 最長的甚至有近20公分, 藉由發出的微光吸引並捕捉其它的昆蟲作為食物, 賴以為生存. 螢火蟲需要充分的溼度避免乾枯死亡、需要適當的環境讓吐出的絲線穩定懸掛、並且需要黑暗的空間散放微光,螢火蟲生命周期為一年。幼蟲會發光吐絲,其螢光隨著年齡增大變得愈加明亮。幼蟲經6至9個月變成成蟲。奇怪的是,成蟲有翅膀卻沒有嘴巴,無法進食,也不會飛。只是瘋狂地交配產卵,直至筋疲力盡。2到3天後,它們會用盡最後一點力氣撞向幼蟲的絲網,捨身給自己的後代作食物。這些小精靈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螢火蟲不同,對生存環境的要求近乎苛刻,遇到光線和聲音便無法生存。 而鐘乳石洞穴裡正是一個天然且搭配得天衣無縫的理想生存空間。
這裡是一處十分難得的活性巖石洞穴,該洞穴約在一萬五千年前形成,此洞穴的山上原有一個小湖泊被冰封著,後來因為氣候改變,冰雪漸漸退去,流入下方的石灰質之巖層裂縫,逐漸衝蝕成一洞穴,因生成年代仍屬年輕,洞穴內尚有水流,且洞穴仍在擴大中,因此稱之為活性巖洞。
洞穴下方因水流衝積較堅硬之黑石,造成如球一般圓滑的黑石滯留在洞口,煞是可愛,但這些天然的圓石禁止拿取,遊客千萬不要輕舉妄動。洞穴上下均有通口,吸引許多昆蟲入內繁殖,其中以捕食昆蟲、如蜘蛛般的螢火蟲,屬該洞穴中最奇特的居民。螢火蟲吐著一粒接著一粒如珠子般的粘絲,以及尾部發出的藍色螢光,星羅棋布攀附在巖洞深處的上方,像極了滿天星鬥般謎樣的情景。
參觀螢火蟲洞,必須從蒂安娜搭乘30分鐘船程到對岸,靠近洞穴時仍必須搭船進去,再步行上橋,首先會見到一座小型瀑布,下方有時有鱒魚出現。遊客可搭乘人力船在黑暗洞穴中環繞一周,欣賞如滿天星鬥的螢火蟲洞奇觀
它為遊客提供了一個老少皆宜的地下探險目的地,導遊會帶領小型團組步行參觀並講解巖洞情況。你可以聽見石階旁小溪清脆的叮咚聲。到不遠處的石灰巖道更深處的一條暗河,導遊會叮囑你不要說話,不可以用手電筒探照,更不許拍照。沿著洞中石階而下登上河邊的小船,你漸漸就會進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導遊會用手拉著繩索推動小船前進,靜的只有船邊輕輕的水聲和遠處瀑布的迴響聲。隨後你就會發現前面的水面有光影搖動,其實你自己已處在一片「星空」之下,頭頂似乎有條淺綠的光之河在流動。綠色的光點滿天繁星,閃閃爍爍。密集處層層疊疊,稀疏處微光點點。遠遠望去,仿佛觀賞星羅棋布的萬家燈火。「群星」倒映在水面上,如萬珠映鏡,美不勝收。
來到這裡需注意以下幾點:鐘乳石及石筍會因為觸摸而失去它的色澤,並破壞其脆弱的組成結構,必須珍惜,千萬不要用手觸摸;在螢火蟲洞洞穴內必須保持寧靜,特別是乘坐平底船觀看螢火蟲時,千萬不要驚嚇破壞了螢火蟲的生態環境;最後為了每位遊客的安全,全面禁菸、全程禁止使用相機及錄像機、並且必須跟著團隊一同行動以便嚮導照顧,避免在溼黑的螢火蟲洞洞穴內發生意外。在漆黑寧靜的螢火蟲洞中,成千上萬的螢火蟲將為你點亮一幅奇妙的畫卷。洞穴的頂部像是夜晚的天空,而螢火蟲就像是掛在夜幕中一顆顆微亮的繁星。讓人既驚嘆由覺得美好浪漫。
之前南朝詩人蕭繹也寫過關於螢火蟲的詩句,「本將秋草並,今與夕風輕。騰空類星隕,拂樹若生花。屏疑神火照,簾似夜珠明。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輕「。他讚頌了螢火蟲的光彩,表達了只要遇到知音,不惜奉獻出微薄的力量。當你特別辛苦的時候,就停下腳步抱抱自己,出去看看,感受一下這世間美好與你環環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