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獨立攝影師阿馬爾:用鏡頭記錄真實中國抗疫故事

2020-12-09 湘湘愛旅行

「疫情期間我拍了上千張照片,我想用我的鏡頭記錄事實,告訴世界真實的中國抗疫故事。」

來自尼泊爾的獨立攝影師阿馬爾翻開手機,向我們展示了他的「戰績」。

幾年前,阿馬爾來到成都,住進了深受外國友人喜愛的桐梓林國際社區。2018年社區成立了國際志願者聯盟,阿馬爾也加入其中。既能幫助其他居住在社區內的外籍人士更好融入本地生活,同時能讓他們切實參與到社區發展治理中來。「這座城市給了我很多愛。」一入成都「深似海」,作為攝影師的阿馬爾最初主要把鏡頭對準成都的厚重的文化、安逸的生活。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原本可以選擇回國的阿馬爾卻留在了成都,用他自己的方式加入抗疫「一線」。「我告訴我的家人、朋友,這座城市給予了我愛,那麼我就不能在她最困難、最需要我的時候離開。」阿馬爾說,尤其當他看到一些外媒對中國疫情防控工作的不實報導時,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能力,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最真實的現狀。

景點、街道、菜市場...阿馬爾的穿梭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把鏡頭聚焦在疫情下最能展現民眾生活狀態的場景。「這張照片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專門去菜市場拍了蔬菜價格的標籤。因為一些外媒說中國物價飛漲導致人民無法承受,但這並不是真的。」類似這樣的照片幾乎佔滿了阿馬爾的個人社交帳號,他的分享也受到不少海外網友的點讚。今年3月,阿馬爾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成都」為主題拍攝了一條vlog。視頻一經推送,收穫了近60萬網友的關注。大家紛紛表示,感謝阿馬爾讓他們看到了中國抗疫最真實的一面。

現在,阿馬爾依然持續自己的攝影創作。成都多了煙火氣,阿馬爾的鏡頭也有了新的生活氣息。「這兒是我的第二個家,我也更喜歡記錄在成都生活的美好點滴。」

【來源:四川觀察】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14位中外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中國過去的80年
    1 950 sHenri Cartier-Bresson法國攝影師被譽為「新聞攝影之父」的攝影大師布列松曾多次來到中國,1940年代時,他記錄下新舊政權交替時的中國,而當他在1958年再次來到中國時,他再次用鏡頭真實記錄了當時正處於
  • 14位中外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中國過去的80年
    1 950 sHenri Cartier-Bresson法國攝影師被譽為「新聞攝影之父」的攝影大師布列松曾多次來到中國,1940年代時,他記錄下新舊政權交替時的中國,而當他在1958年再次來到中國時,他再次用鏡頭真實記錄了當時正處於
  • 浙江日報︱葉門籍醫生阿馬爾:把中國正能量傳播出去
    春節至今,阿馬爾一直堅守在醫院上班。在堅守崗位的同時,阿馬爾還利用空閒時間用多種語言攝製宣傳防疫知識、市場採購等內容的短視頻,通過微信朋友圈等渠道發布。他還堅持在國外社交平臺上,宣傳中國萬眾一心做好國內疫情防控、同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攜手多國共同抗疫的感人故事。他還充當義務講解員,在手機上或者在診療室隨時回復外籍人士關於疫情的各種諮詢。
  • 澳大利亞攝影師用鏡頭記錄百年重慶
    120多年前,澳大利亞攝影師跋山涉水來到重慶,用鏡頭記錄巴渝風貌。120多年後的今天,由澳大利亞文化合作集團、重慶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重慶長江當代美術館共同主辦的「澳大利亞先驅攝影師中國回顧展——行者」在長江當代美術館開展,展覽從9月12日持續至10月12日。
  • 大足攝影師:用光影講故事 用鏡頭記鄉愁
    歷年來,全國的攝影師們用一幅幅精美的攝影作品,向世界展示了大足石刻的無窮魅力。如果要問,全國攝影師中誰拍攝大足石刻歷時最長、數量最多?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本土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李代才是不能被忘卻的一個。
  • 小鏡頭見證大奇蹟 攝影師用20萬張圖片記錄兵馬俑
    9月29日,「記錄奇蹟」圖片展在陝西西安臨潼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陳列廳開幕。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現」,有「世界第八奇蹟」之美譽。秦陵博物院攝影師張天柱就是記錄「奇蹟」的人,他用26年的堅守和20萬餘張照片,定格了秦兵馬俑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的歷史瞬間,記錄了秦陵博物院發展建設的重要進程,見證了名人政要和普通觀眾發自內心的對兵馬俑的熱愛。這些珍貴的圖片有助於人們多方面了解作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秦兵馬俑的價值。
  • 阿馬爾:我在義烏當醫生 講好義烏故事
    足跡:從山東到義烏和大多數醫生一樣,阿馬爾上班時非常忙碌,幾乎每天都要接診四五十位病人。流利的中文、英語和阿拉伯語,順利的交流加上耐心的態度,讓不少病人滿意而歸。阿馬爾說,自己從小就對中國醫生有著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家鄉,一直有來自中國的援助醫療隊。
  • 27個國家的百位攝影師鏡頭中的全球抗疫[組圖]
    世界各地的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下疫情中的失序生活和非常時刻。6月29日,全球首次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主題的同類大型展覽:「疫•鏡——國際抗疫影像紀實」雲攝影展,在中國北京啟動。作為攝影師,他們是疫情的親歷者,更是記錄者。疫情面前,直面生與死,定格失序的生活與非常時刻,通過鏡頭,他們想表達些什麼?從拍攝4.2萬餘名醫療隊員到面對上千萬武漢市民。我們留下的不是局外人的冷眼旁觀與獵奇,而是親歷者的深度記錄與思考。
  • 新銳攝影師 用鏡頭思考人生
    甘瑞。爸爸說:「學畫畫的人,有臺相機,可以方便記錄,對畫畫有好處。」  當時,身邊用相機的人還不是很多,剛剛接觸相機,也不懂什麼技巧,她只是簡單地拍照,僅僅是按快門,簡單記錄下身邊事,一步一步發現這裡面的樂趣。  那時手機還是Nokia的年代,攝像頭像素都不高,甘瑞開始試著拿相機玩自拍,我們聽到自拍的時候自然都會想到手持手機45度拍攝的樣子。
  • 深入毒窩、愛滋病村,攝影師盧廣,用無聲的鏡頭記錄下有聲的一切
    本專欄每天一個人物,今天要講的是「記錄者」———盧廣一個攝影師該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什麼呢?美麗的風景亦或者光鮮亮麗的人物。但是總有一些人,願意把鏡頭用來記錄一些別的事物。我們無法知道在他長成的經歷之中發生過哪些故事。我們能看到的他人生的起點是從他1980年成為業餘攝影師開始。關於他在此之前的經歷,有人說他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美院)科班畢業,也有人說他是32歲開始學習攝影半路出家,各家說法莫衷一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鏡頭下記錄的東西,足夠動人。
  • 「寧黃同心 山河無恙」抗疫主題攝影展在寧開展 用鏡頭聚焦抗疫故事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南京新聞 > 「寧黃同心 山河無恙」抗疫主題攝影展在寧開展 用鏡頭聚焦抗疫故事
  • 著名國際人像攝影師MOJA用鏡頭記錄福州之美
    10月8日,著名國際人像攝影師、盧森堡人像攝影師MOJA在福州三坊七巷小黃樓為身著漢服的模特拍攝,正式開啟「MOJA行攝中國福州行」的序幕。 記者劉可耕 攝 著名國際人像攝影師MOJA用鏡頭記錄福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之美 中新網福州10月8日電 (記者 劉可耕)榕城十月,秋高氣爽。
  • 海南至上海的13182公里海岸線,這位島民攝影師用鏡頭「丈量」→
    帶著對城市和生活的觀察與思考採訪海南追夢人記錄生活主張與方式求證自己,探尋未知今天讓我們一起關注海南這位自由攝影師快門背後的人生故事作為攝影師,尤其是新聞紀實攝影師,因為時刻將自己置身在鏡頭以觀察其他,很容易就被當做是一個「旁觀者」,但張劍威的認知裡,攝影是具有「參與感」的。拍一張照片,留一個縮影,這不僅意味著保存記憶和歷史,同樣也能激發關注和改變。攝影是記錄,還原世界最初的模樣,攝影更是創作,讓世界變成理想的樣子。
  • 「她瞬間」背後的「她故事」女攝影師用鏡頭記錄扶貧路上的「她...
    原標題:「她瞬間」背後的「她故事」女攝影師用鏡頭記錄扶貧路上的「她力量」何文芳(左)冒雨幫村民背苞谷回家。  近期,由中國女攝影家協會和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主辦的「女攝影人眼中的脫貧故事」攝影展在北京舉行,用「她鏡頭」看「她扶貧」,用一個個鏡頭所捕捉的感人瞬間,記錄了平凡女性自立自強、勤勞勇敢的脫貧事跡,以及基層女幹部在脫貧攻堅路上的動人故事,而鏡頭裡那些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也讓身為攝影師的她們收穫了成長。
  • 鏡頭背後的護目鏡:紀實攝影師的特殊記疫
    很少有攝影展會專門設置一個屬於攝影師的部分。人們的目光往往集中在鏡頭拍到的內容上,而極少關注鏡頭背後的人起到了什麼作用、處於怎樣的狀態。 在「拾城記疫」攝影展的導覽訪談現場,攝影師周馨特地介紹了一張同行的自拍照。在照片中,攝影師賴鑫琳戴著起霧的護目鏡,眼中血絲隱約可見。當天他跟隨武漢120急救車運轉病人,穿了6個小時的紙尿褲,4個小時的防護衣,護目鏡一次一次被霧水瀰漫。周馨說,由於眼睛沒法湊近取景器,有很多時候他們都只能憑感覺拍照。
  • 行走非洲的中國女攝影師梁子 用相機記錄故事
    行走非洲的中國女攝影師梁子 用相機記錄故事 2015-02-06 10:43:34參與互動()   梁子是北京人,16歲當兵,曾擔任戰地女攝影師
  • 時代報告劇《在一起》還原十個真實的抗疫故事
    ,以克制內斂、真實還原的鏡頭風格復刻了「雖熟悉但又陌生」地發生在抗疫過程中的故事。劇中絕大多數故事均有原型參照,取材於疫情期間各行各業的真實人物和真實事件。」回顧過去的7個月,從策劃劇本、邀請幕後主創、組織演員到多個劇組同時「反季節」拍攝,都是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下推進,尤其是十個單元故事既彼此獨立又要各自精彩,並不容易。  首先,作為電視劇的敘事方式,兩集為一個單元的短篇幅很難敘述出一個完整、跌宕起伏又打動人心的故事;其次,突出不同單元故事之間的風格與特色,避免帶來觀看疲勞,也成為一個難題。
  • 女攝影師用鏡頭記錄扶貧路上的「她力量」
    近期,由中國女攝影家協會和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主辦的「女攝影人眼中的脫貧故事」攝影展在北京舉行,用「她鏡頭」看「她扶貧」,用一個個鏡頭所捕捉的感人瞬間,記錄了平凡女性自立自強、勤勞勇敢的脫貧事跡,以及基層女幹部在脫貧攻堅路上的動人故事,而鏡頭裡那些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也讓身為攝影師的她們收穫了成長。
  • 「朝鮮攝影作品」——中國攝影師用鏡頭記錄最真實的朝鮮現狀
    對於朝鮮,你對它的認知是否還停留在類似於中國60、70 年代的場景,國家包分配衣食住行,人們穿著破舊的服裝,騎著古老的高粱自行車行走在街上。但,其實朝鮮如今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印象。雖然朝鮮一直處於封閉的狀態,外籍人員不得隨意進出,但是TOP6000攝影平臺及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大慶攝影家協會主席等人受朝方的邀請,前往朝鮮進行了為期8天7晚的攝影交流活動。TOP6000攝影平臺等一行人秉承著中朝兩方長期友好交流的態度,與朝方進行了深入的溝通交流,將最真實的朝鮮也用鏡頭記錄下來,揭開朝鮮的神秘面紗。
  • 《中國醫生》,鏡頭之內記錄之外的真實
    這部醫療人文紀錄片共9集,分別以摯誠、成長、妙手、信念、契約、守護、抉擇、希望、初心為題,九種理想組合成當代中國醫生的精神圖騰,其中潛藏著創作者的用心與功力。因此觀眾總能在鏡頭之內紀錄之外,讀到更多的東西,而這也成就了這部紀錄片的藝術特色與亮點:其一,《中國醫生》展現出當下中國真實的醫患關係,全程跟拍,不渲染,不誇大,讓紀錄歸於紀錄,是整部紀錄片的創作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