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放假好去處,東莞10個古村落唯美的古建築讓你留戀往返,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南社明清古村落 (建於南宋)
位於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現存祠堂達22間,古民居達200多間。據《南社謝氏族譜》記載,南宋末會稽人謝希良之子謝尚仁因戰亂南遷,幾經周折於宋恭帝德祐乙亥元年(1275)定居南社,歷明、清近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96000平方米的古村落。
南社明清古村落以村牆為界。村內以中間長形水塘為中心,兩邊利用自然山勢錯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禦設施齊全。
代表建築:古圍牆、謝氏大宗祠、百歲翁祠、百歲坊、謝遇奇家廟、資政第、典型民居。
2、塘尾古村(建於宋代)
位於東莞市石排鎮塘尾村內,古村以古圍牆為界。現存古民居約268座,21座祠堂,19座書室,10眼古井,4個圍門,28座炮樓。
主要景點:梅菴公祠、景通公祠、李氏宗祠。
塘尾明清古村落以古圍牆為界,依自然山勢而建,裡巷布局合理,安全防禦設施齊全。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所建,紅石做門、窗框和砌牆基,水磨青磚清水牆,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築構件,遺留歷代眾多的生活、生產用具。祠堂建築除宗祠以三進布局外,各家祠則是二進四合院形式。民居布局多以三間兩廊、三間一邊廊為主,因與巷道的相對關係而有所變化。民居與書室結合、民居與祠堂結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點。
3、「逆水流龜」村堡(建於明崇禎年間)
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白沙村,建於明末崇禎年間,為虎門白沙人鄭瑜所建。鄭瑜(儒)是明末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古為四品官)。
村堡正門前面是一道水泥橋,以前為木橋,是出入村堡的唯一通道,也是這隻逆水流龜的龜尾,村堡四角的小樓堡為龜的四足,北面高出護牆的保壘樓則是龜頭,青色堡壘樓上的紅磚則是龜眼。
4、橫坑橫塘古村(建於元延佑年間)
位於寮步鎮橫坑村。橫麗湖風景秀麗,湖面面積200多畝,由東北至東南方向呈彎月形,圍繞已有680多年歷史的橫塘古村,形成了極為濃鬱的人文歷史氛圍。橫麗湖的外沿有10多株樹齡多達500年以上的古樹,遠處望去蒼勁、茂盛,實為壯觀。橫麗湖畔風景宜人,風起時可欣賞碧波蕩漾;風止時藍天白雲和民居建築水影相連;夏可降溫,冬可增潤,別有風情。
5、逕聯古村落(建於南宋嘉熙年間)
位於廣東省東莞市橋頭鎮逕聯村。古村落風景優美,古色古香。電視劇《情濃大地》、《冷暖兩心知》、《軍魂》,曾在此村拍攝過鏡頭。這裡有清朝光緒年間的「進士府第」;有民國時期的紅七軍政治部宣傳科長、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羅少彥故居。
主要景點:進士府第、羅少彥故居、逕聯羅氏宗祠
6、企石鎮江邊村(建於元武宗至大年間)
位於東莞市企石鎮中部,江邊村是民國時企石最富有的村落,如今是珠三角地區原生態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據江邊村《黃氏族譜》記載,江邊村黃姓祖先自古江夏(今湖北)遷徙廣東南雄後,其先祖黃雲蘿在南宋時期又由南雄珠璣巷遷居企石;1311年黃雲蘿的第七代孫黃月聰再定居江邊新圍,此後的新圍自然村約在明·嘉靖時期就定型成為村落,並於1522~1560年興建黃氏宗祠(已列為「市保」);隨著人口的發展,到明末以後族中各房又先後興建了各自的分枝祠堂。
古建築:沂川公祠、一江公祠、隱齋公祠、經國公祠、樂沼公祠、冠堂公祠、宜生家塾等。
7、牛過蓢古村落(建於南宋)
位於茶山鎮超朗村的牛過蓢古村落有民居、祠堂、書屋、裡巷、古井、圍牆、更樓、池塘、榕樹群等樣樣俱全,並保護得非常完好。2014年熱播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第15、46、47集中共有10分鐘的劇情取景於此。這一片段主要講述了鄧小平南下深圳時,深入「龍嶺村」調研的情景。
原稱樓閣蓢,明永樂年間訛為牛過蓢。20世紀50年代後,由於村民多姓麥而在行政上改為麥屋。該村村名有個傳說,古時,有一名風水先生帶著徒弟來到東莞石岡(現石排)市下看風水。師傅認為此地乃「大牛騎細牛,屢代出封侯」,風水不錯。他的徒弟則反駁說:「師傅,你看錯了,那牛已過蓢了,此地乃『大象騎細象,世代出和尚』。」後來,石岡市下果真出現一間「廣惠庵」,而徒弟所說的「牛」已過蓢了的「蓢」剛好就是樓閣蓢所在地,且以相鄰的孫屋為牛頭,樓閣蓢為牛肚,樓閣蓢的石頭(地名)做牛尾,正如一頭過了蓢的牛。所以後人就把「樓閣蓢」誤說成「牛過蓢」,因誤成真,沿用至今。
8、寮步西溪古村落(建於明朝天啟元年)
西溪古村位於東莞市寮步鎮,距離市區不遠,緊臨香市。西溪古村於明朝天啟元年開始建村,至今已近400年,由古圍牆、民居、祠堂、書房、巷道、古井、水塘、古榕樹等組成頗具特色的聚族而居的農業村落文化景觀,使之成為珠三角洲地區規模較大,原生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9、清溪鐵場村(建於清朝乾隆年間)
位於清溪鎮鐵場村,現在還保留著一個韓氏客家圍屋,至今有250多年歷史,2004年入選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在韓氏圍屋不遠處,有一座始建於明朝的寺廟廣緣庵,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曾在此開設路東幹部訓練班。
10、下壩坊古村(建於明朝洪武年間)
位於東莞市萬江區壩頭社區,古村下壩坊至今,保存有明朝洪武年間「奉旨崇祀邑名臣」木金匾一方,清代留存的祠堂2座、張王爺廟1座、古渡口1個、風水塘1個、土地廟3座,青麻石旗杆夾1個、碑刻1通和國家級別古樹7棵,以及清代到上世紀80年代期間所建建築270多棟。然後讓這座古村更為出名的是後來它被一群文藝青年改造成了一座文藝地標,被稱為東莞的鼓浪嶼。
下壩坊是東莞商業開發最好的一條古街。這裡充滿著文藝小資氣息,很受年輕人歡迎。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處處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各具特色的小店、酒吧為古村增添了不少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