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氹氹轉,菊花園,阿媽帶我睇龍船」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我是去年才到廣州的「新廣州人」。快到端午節了,獨在異鄉,對故鄉的端午倍加思念,記得每年這個時候,媽媽都要包粽子、煮鹹蛋和大蒜給我們吃。她還一定要在門口掛上一束艾草,說是可以驅邪,於是進進出出就總聞到一股艾草的清香。現在只能入鄉隨俗了,誰能告訴我在廣州過端午有什麼習俗?端午的時候我可以去哪裡玩呢

——網友李女士

文/記者廖靖文

「氹氹轉,菊花園,阿媽帶我睇龍船」,本周末是端午節,在廣州,端午的節味並不限於節日當天,從農曆四月開始,廣州各村就紛紛舉行龍船景活動,持續長達近一個月。「扒龍船」是廣州人過端午最大的活動項目,包含著和親睦族,村與村之間、宗族之間「走親戚」聯誼的重要意義。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傳統節日逐漸式微的今天,端午龍船文化卻保留著旺盛的生命力。

我國著名民俗專家,中山大學博導葉春生介紹,我國傳統上,端午節民間還有佩香囊、點硃砂、懸艾葉菖蒲等與避邪驅瘟相關的習俗,上述習俗大多消失。廣州地區保存下來的主要是賽龍船、吃粽子等習俗,這與廣州及珠三角地區河網密布有直接關係。是人與水親近的一種反映。

他說,廣州地區賽龍船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衍生出許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風俗,如「犒標」、「食龍船飯」、「洗龍舟水」等等,豐富成一種獨特的龍船文化。

俗諺謂「四月八,龍船隨海滑」,廣州的各村落一般在農曆四月初八左右便將去年端午節後沉入河湧底的龍船從淤泥中挖出來,並舉行祭祀儀式。從農曆四月下旬到五月初五就是賽龍船的高潮,各個村落互相走訪,舉行競渡,得勝者可獲賞全只燒豬,更代表整個村社的榮光。之後到農曆五月中旬重新埋龍舟,前後要歷時一個多月。

龍船鼓、鞭炮、喝彩聲……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曾應楓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她說廣州人從小都經歷過龍船文化的薰陶,除了熱鬧的場面,還有許多維繫族親、睦鄰友好的感人細節,「囤囤轉,菊花園,阿媽帶我去睇龍船」這樣的民謠廣泛流傳就蘊含著這份感情。每年的端午龍船景表達了廣州人對水的感恩,對來年幸福生活的美好祝願,反映了廣州人與水的親近。

「在我們這裡,端午比春節還熱鬧」,獵德村李伯的話代表了廣州很多村落居民的心聲。曾應楓說,李伯的說法不無道理,因為春節是自己一家人過,是一個「小家」的節日,而龍船節則是整個氏族、村社的盛會,是一個「大家」的節日。廣州各村之間通過龍船景探親,不僅是遠親近鄰聯誼探訪的一種形式,還提醒著大家不可分割的血脈關係。

舌尖上的端午

鹹肉粽梘水粽

雖然沒有肇慶裹蒸粽名氣大,廣州本地的鹹肉粽和梘水粽集各家之長,非常美味。其中鹹肉粽最為常見,住在前進路的黃婆婆每年都堅持包鹹肉粽,她介紹傳統餡料很簡單,主要是糯米、綠豆、肥豬肉、鹹蛋黃幾樣,用荷葉、蓮葉、水草包裹即可。而新派做法則參考了糯米雞做法,加入叉燒、臘腸、香菇、蝦子等。

梘水粽又是另一種風味,最傳統的梘水粽不加任何餡料,只在糯米中拌入一點梘水。更受歡迎的口味是甜梘水粽,以蓮蓉、豆沙等作為餡料。梘水粽特點是肉色金黃透明,米粒不粘不散。黃婆婆說,傳統吃法梘水粽要通過拉扯棉線來分成小塊,蘸上白砂糖來吃,伴著淡淡的梘水香味,口感清爽。

小貼士:招景、應景、趁景 好景連連

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珠村村民潘劍明介紹,龍船景有很多不同的講法,請龍船前來是「招景」,龍船應邀而來聚會叫「應景」,人們來睇龍船叫「趁景」。

而根據「廣州龍船」微博發布和各村網友的補充,今年廣州各村的龍船景大致為:農曆四月二十九日棠下村、車陂村比賽;農曆五月初一珠村景、東秀聚龍景、深湧景;初二侖頭景、小洲景、琶洲景;初三車陂景、棠下景、鴉湖景、黃埔村景;初四上湧景 、龍潭景、大塘景、石榴崗景;初五獵德景、泮塘景、石牌景、馬湧景、長洲景;初六沙溪景、鹽步景;初七雅瑤景;初八黃岐景。

本版所引用微博或圖片的作者請以私信形式與本報官方微博聯繫,以便發放稿酬。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