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清東陵的遊玩的人都知道,清東陵有一條長達20多公裡長的風水牆,裡面埋葬著清朝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嬪妃、3為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而在大紅門東南側,風水牆之外有一座孤零零的陵寢——昭西陵。昭西陵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孝莊太后。昭西陵隆恩殿重簷廡殿頂的,在清朝皇后陵中是獨一無二的,是最高等級的建築,這充分證明她倍受子孫尊崇。
孝莊文皇后是皇太極的妃子,順治的生母,康熙的祖母。她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她拒絕控制朝局、垂簾聽政,她以聰明的才智和特殊地位,協調滿清貴族內部矛盾和鬥爭,穩定了清初社會的秩序,促進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為後世開創康乾盛世作出突出貢獻。因此被後世稱為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這樣一位優秀的賢后,這樣一位倍受子孫和後人尊崇的皇后,為什麼死後沒有進入清朝的皇家陵寢,卻孤零零的屹立在風水牆之外呢?各種野史、正史眾說紛紜。
野史中有「太后下嫁多爾袞」之說,孝莊覺得對不起前夫皇太極,無顏相見於地下,因此不願死後被送回瀋陽與皇太極合葬,就囑咐她的孫子康熙將她葬在清東陵。還有傳說孝莊下嫁多爾袞丟了愛新覺羅家族的顏面,所以把她孤零零葬在陵區大門及風水牆之外,就是罰她給皇家世世代代子孫守著門戶。再有就是民間「託夢定陵址」說。相傳,康熙把祖母靈柩抬回瀋陽,當靈柩經過清東陵時,抬靈柩的繩子斷了,再怎麼抬都抬不起來了。孝莊就託夢給康熙,就讓她在此安歇吧。康熙遵照祖母夢境,就在靈柩斷繩處修建了暫安奉殿。
不管是野史還是傳說都不可信,那麼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根據史料研究,有一下幾個原因。孝莊生前囑咐康熙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意。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康熙帝向來對祖母非常孝順,他既不敢破壞祖制,也不願違背祖母遺命,故在孝莊歸天后,沒有將其葬入昭陵,而在東陵又找不到兩全其美的適合安葬祖母之地,只好在東陵邊修建了暫安奉殿,暫安37年,康熙一朝始終沒有解決。直到雍正三年,雍正帝在暫安奉殿原址上,才給孝莊修建了陵寢,使其入土為安,命名為昭西陵。
順治帝的孝陵在昌瑞山主峰之下,於陵園內至尊無上的位置,作為順治帝的生母,將她葬在東陵內任何一個地方,地位都低於孝陵,這與其輩分不相稱。
孝莊是皇太極的皇后,雖把她葬在遵化昌瑞山一帶,但與瀋陽皇太極的昭陵是一體系,故孝莊太后陵寢叫昭西陵。這充分說明昭西陵和清東陵是兩個不同的體系,所以把她葬在東陵陵區之外,以示區分。
在清代,無論皇帝還是欽點王公謁陵,都是先從最高輩分的墓主人的陵寢開始。孝莊身為清東陵所有內葬人中輩分最高,所以在謁陵時,每次必須先從昭陵開始。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是謁陵人必經之地。而昭西陵就在大紅門一側,故對謁陵人來說,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清代以左方為尊貴之位,昭西陵建在大紅門左側,也正反應了她的後代子孫對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從地勢來說,右側低洼多石,又臨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昭西陵建在大紅門東側也是理所當然。
我們出去旅遊,特別是遊覽人文景觀的時候,每一個景點都有一個故事,或歷史,或傳說,或奇人異事……我們只有把這些知識掌握了,旅遊起來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