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冬,應友人蘭州清真胖媽媽餐飲公司董事長馬拉海邀請赴蘭州旅遊二日,所見所聞感觸頗深,茲記錄如下:
蘭州,簡稱「蘭」或「臬」,古稱金城,是甘肅省省會及政治、文化科技中心,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
蘭州自秦朝設縣以來已有2200年的歷史,自古就是「聯絡四城,襟帶萬裡」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塞,以「金城湯池」之意命名為「金城」,成為重要的交通要道,商埠重鎮,後成為最早接受近代工業文明的城市之一。新中國成立後被國家確定為重點建設的工業基地之一。
2012年,西北第一個國家級新區「蘭州新區」獲批,蘭州已成為國家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和重要門戶,國務院明確指出要把「蘭州新區」作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並於2020年將蘭州發展為西北地區現代化大都市。11月11日,我們一行五人滿懷憧憬的坐上前往蘭州的高鐵。當晚主人在飯莊接風,久別重逢,歡笑暢談。
拱北訪古:第二天上午,天氣略感寒意,在蘭州友人的引領下,先參觀了位於蘭州市七裡河區五星坪臥龍嶺山的伊斯蘭教蘇菲戛得林耶「靈明堂」門宦。
靈明堂是中國伊斯蘭教蘇菲主義戛迪林耶學派支系之一,中國伊斯蘭教靈明堂始傳人馬一龍(1853~1925),字靈明,阿文尊號古土布·哈尼夫·董拉黑,回族,甘肅蘭州人,出身城市貧農。光緒四年(1878)他25歲時,先後在蘭州、廣河接受新疆杜孜巴巴所傳喀什道堂大香道祖傳入的納格什班迪耶學理及虎夫耶思想,但從其一生言行看,主要偏重戛得林耶修持,他受教後離妻舍女。專心靜修、清貧自守,平日乞討為生,又稱「瘋太爺」,馬通先生在「中國伊斯蘭教教派和門宦制度」一書中敘述:因「靈明堂」修持怪異被其他派別稱為「瘋門」,後來信眾為他在蘭州西園置地修建了道堂,人稱「西園道堂」。1917年甘肅督軍張廣建題贈「靈明堂」匾額,從此「靈明堂」成為「西園道堂」的正式稱號。「靈明堂」的傳教人依次為馬一龍、陝子久、汪守天、三代太爺汪守天,字春龍,1952年接班,成為教長。改革開放後,汪守天將「靈明堂」遷至蘭州市七裡河區五星坪臥龍嶺上,開始了道堂重建,經過三十年的努力,「靈明堂」成為蘭州市最大的宗教設施。整個拱北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磚雕木鏤、鬥拱巨簷、龍、鳳及其它動物圖案較多,中國元素豐富,使我們這座莊園式的龐大的仿古建築群印象頗深。
接著又驅車尋訪著名的「東川大拱北」。拱北,是中國伊斯蘭教蘇菲派——門宦對教主或前輩教主的墳墓的稱謂,「東川大拱北」是哲赫忍耶門宦創始人大毛拉馬明心,經名尕維葉·屯拉·束海達依的墳墓,位於蘭州市城關區農民巷內。
伊斯蘭教自唐代東浙傳入後,中國穆斯林長期均屬伊斯蘭教的主流派別—遜尼派體系,元、明以後,甘肅、狄道州、河州地區的回、撒拉、東鄉族的人口迅速增加,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得以發展,清以後這些地區在蘇菲(神秘)主義的影響下,一些穆斯林專注精神修煉,並逐步建立道堂,成為用於修功布道的場所。門宦教主或前輩教主的墳墓「拱北」受到其門人的參拜。在西北各地先後興起了四大門宮——虎夫耶①、戛得林耶②、庫不忍耶③、哲赫忍耶④以及40多個分支門宮,其中哲赫忍耶人數較多,組織嚴密,傳播區域廣、影響較大,而教主馬明心大毛拉和當時的哲赫忍耶又有一段傳奇般令人盪氣迴腸的悲壯故事,所以「東川大拱北」一直引起我們關注,作為這次金城訪古的重點。
據史書記述,哲赫忍耶興於清高宗乾隆(1736-1795)初年,創建人馬明心(1719-1781)為甘肅階州(今武都)人,據說早年曾受教於布哈拉(一說葉門納格西班迪教團道堂),並赴麥加朝覲,回國後在甘、青、寧、陝傳教,發展迅速。馬明心在宗教禮儀方面提出很多具體的改革主張,「入教者,皆有周濟……附之者逾重」受到下層教眾的歡迎,被傳為「窮人的教門」。其某些主張、儀式又與虎夫耶花寺門宦不同,又因比虎夫耶傳播形成的時間較晚,故被清代官書一度稱之為「新教」,馬明心和花寺門宦在教理和禮儀上的分歧導致伊斯蘭教出現新老教派之爭。由於清統治者的幹預和迫害,教派之爭迅速轉化為哲赫忍耶對清統治者的鬥爭。
乾隆四十六年(1781),首先揭竿而起的是哲赫忍耶阿訇蘇四十三起義,甘肅總督勒爾瑾即令安定縣知縣奇襲會寧縣關川捕走馬明心,並於四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將馬明心殺害於蘭州城樓上。蘇四十三起義也遭鎮壓,事變後,哲赫忍耶將馬明心秘密埋葬於蘭州城東,即現在農民巷著名的「東川大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