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這話用來比喻美國這些年「退群」舉動恐怕再形象不過了。
退出世衛組織、中導條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巴黎氣候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拒絕承認伊朗遵守伊核協議,計劃與韓國重談自貿協定,暗示北美自貿協定重新談判或以協定崩潰告終,收緊對古巴的政策,對北約曾說「或將調整美國承諾」……「川普的外交政策已找到主題:退出主義。」對於白宮上述令人應接不暇的「退群」行動,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主席哈斯的這段評論已廣為流傳。
當地時間6日,《開放天空條約》締約國網絡會議舉行,俄美等國無法達成共識,會議無果而終,美國預計將在今年11月正式退出該條約。
《開放天空條約》由美國、俄羅斯和大部分北約國家於1992年籤署,2002年起生效。條約旨在提升軍事透明度並降低衝突風險,締約國可按規定對彼此領土進行非武裝方式的空中偵察。今年5月,美國政府表示將向條約締約國提交退約決定通知,於6個月後正式單方面退出該條約,理由是俄羅斯違約。下一輪《開放天空條約》締約國會議定於7月13日舉行。
俄副外長:俄已經失去對美國信任
據俄羅斯媒體報導,6日的會議俄美兩國代表並未就美國退出條約達成任何共識。代表俄羅斯方面參加會議的俄副外長裡亞布裡科夫向媒體透露,俄方在當天的會議上介紹了條約對周邊局勢的影響及美國單方面退出條約所引發的後果。裡亞布科夫強調,即使俄方做出讓步,也不會改變美國退約的立場。他說,美國沒有明顯的政治意願來尋求解決方案,也不想通過協商糾正當前的錯誤。
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謝爾蓋·裡亞布科夫周一表示,俄羅斯不再將美國視為可以開展談判的夥伴,已經失去了對美國作為一個協議締約方的信任,必須開始採取一些小步驟來恢復(信任)。
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指出,美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即使沒有10年,也肯定有7-8年,一直在沿著破壞的道路前進,相繼拆除了俄美兩國關係中存在的各種結構和機制。裡亞布科夫說道,「最近,在這些被拆解和被運送到美國人的歷史垃圾場的東西裡,越來越多的是條約和協議。這是一個可悲的發展。」
《俄羅斯報》發表文章指出,美國指責俄羅斯(或伊朗)違反相關協議,多半是其擺脫現有限制的一個合適藉口。取消軍事領域限制將極大提高美國的實力。
如今軍備控制涵蓋的範圍已遠不像以前那樣只有核武器。高超音速飛彈、網絡武器和人工智慧技術等先進非核系統也被加入其中。比如進入太空可能會在太空部署新型武器。量化指標已不再那麼重要。
「也許很快會輪到《第三階段削減和限制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New START)。讓川普政府感到高興的是,該條約明年2月就將到期。」
執意退出開放條約有五方面原因
此前有俄羅斯媒體報導,其他締約國或在美國退約後迫於美國壓力紛紛效仿,從而引發退約「多米諾」效應。俄羅斯正尋求一切辦法維護《開放天空條約》在美國退約後繼續執行,但這取決於其他締約國的立場。
但也有俄媒對此保持樂觀:即使美國單方面宣布退群,《開放天空條約》不會被完全取消。包括俄羅斯、美國的北約盟友和東歐國家在內的30多個國家宣布願繼續履行該條約。
美國為何執意「退約」?分析人士認為,背後可能有這幾方面原因:
1.主動惡化美俄關係,進一步瓦解兩國之間的軍事和戰略互信。一旦美國退約,兩國軍方的溝通渠道就又少了一個,雙方之間的敵意和猜忌也會變得越來越多。把美俄關係尤其是兩軍關係,降低到更惡劣的水平,美國就可以更肆無忌憚地威懾、包圍和遏制俄羅斯。
2.掩蓋軍事冒險動作。最近,美國政界和軍界已傳出恢復核試驗的聲音。說不定恢復核試驗的前期準備,已經在秘密進行。如果俄羅斯可以在美國國內實施空中偵察,相關動作就可能會被曝光,就可能會被看得一清二楚。美國已經撕毀了《中導條約》,未來,很可能會針對俄羅斯部署中程彈道飛彈、陸基遠程的巡航飛彈。這些進攻性武器,美國自然不希望俄羅斯的核查人員看到。所以,為了掩蓋在核問題上的小動作,為了掩蓋進攻性軍力部署,美國也急於撕毀《開放天空條約》。
3.帶動盟友退群。美國在很多歐洲國家是有駐軍的,而且還在東歐國家建設了反導系統。一旦美國退出《開放天空條約》,下一步可能就會要求北約盟友也退約。因為,美國同樣不想讓俄羅斯的飛機看到自己在歐洲的駐軍和武器部署情況。所以說,自己退約是第一步,北約整體退約可能就是第二步。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美國在退約之後,真的重啟核試驗,那將會導致新一輪核軍備競賽,會對全球的軍控體系和戰略穩定構成嚴重衝擊。
4.不再依賴條約獲取情報。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航空航天安全項目主任託德·哈裡森表示,條約所起到的作用已經可以被商用衛星取代。在合成孔徑雷達偵察方面,商用衛星的性能甚至優於條約允許的相機成像水平。
5.川普政府一貫對軍控「不感冒」。認為軍控機制中美國受到更多束縛。在川普政府內,也缺乏支持軍控的聲音。
「退群」之弊殃及盟友
對於美國這個最新的「退群」行為,不僅美國國內有許多反對聲音,就連美國盟友也都坐不住了,紛紛表示被殃及。總的來說,退群存在三大問題:
第一,涉嫌違反法律程序。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主席5月22日批評美國政府退出《開放天空條約》違反法律程序,指出川普政府向相關方遞交退約通知前並未告知國會或展開商討,這直接違反去年年底生效的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根據該法案,國務卿和國防部長鬚在美方向相關方遞交退約通知前120天告知國會。
第二,不顧盟友利益,損害美歐關係。美國務院前代理副國務卿康特裡曼表示,美國單方面退出《開放天空條約》有損歐洲盟友的安全,標誌著美國對北約盟友承諾的減弱。美國前國務卿舒爾茨和前防長佩裡此前共同撰文強調,依據《開放天空條約》,一些偵察能力較弱的歐洲盟友可共享美國偵察機收集到的俄方軍事情報,美國退約意味著這些國家將失去一個重要的情報獲取手段,直接影響它們的安全利益。
第三,逆全球軍控潮流而行。美國德克薩斯州眾議員華金·卡斯楚在社交媒體上表示,《開放天空條約》是一系列精心構建、可有效防止核災難的條約的一部分,川普政府的做法將意識形態訴求凌駕於美國人民安全之上。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論,《開放天空條約》是軍控中「合作監控」的成功案例,一旦因美國退出而瓦解無疑是對全球軍控體系的一大打擊。
「退群症候群」本質是美國優先
與多邊主義的世界發展潮流背離,美國人為此憂心忡忡,其盟友戰戰兢兢。中國學者認為,「退出主義」源於川普的「美國優先」,也是美國社會分裂的產物。
《華盛頓郵報》說,川普這種態度或源自其經商歲月:作為一名私營企業主,他曾經常被指責破壞合同。如今,川普針對「被束縛」的擔心延伸至國際舞臺。對於不斷「退群」的川普,美媒常用兩個詞稱呼他:單邊主義者,交易破壞者。
專家表示,川普認為,之所以退出這些協定和組織都不符合「美國優先」的國家利益,比如北美自貿協定,擴大了美國的貿易逆差,加劇製造業空心化,進一步衝擊美國就業;而TPP,川普認為其不利於擴大出口,也不利於成員國更多地接受美國的出口或者規則。
反對前任內政外交遺產。經濟領域之外的「退出主義」,體現了川普對國家利益的認知,帶有較強的個人色彩。專家表示,川普的「退出主義」也都是「退出歐巴馬主義」,他反對其前任留下的內政外交遺產。
良好信譽或被掏空。《華盛頓郵報》稱,其他國家看到,一旦與義務有關,美國就有不遵守合約的可能,這將使該國未來參與其他協定的努力都「置於險境中」。《大西洋月刊》稱,長此以往,美國作為國際事務中「良好參與者」的信譽將「被徹底掏空」,「無論你是加拿大總理特魯多,還是正就核武器危機考慮達成一項外交解決方案的金正恩,你都將懷疑能否信賴作為談判夥伴的美國」。
可持續性不強。遠離多邊主義,也可能意味著與盟友疏遠。《洛杉磯時報》說,美國的安全依賴其他國家。川普的「退出主義」之路或許會十分艱難。專家認為,退出國際組織令美國軟實力受到很大衝擊;退出多邊貿易經濟協定,不利於美國的長期經濟競爭力以及保護落後產業,負面影響明顯。如果川普連任,也很可能從目前過於去全球化的立場回撤。
不完全盤點:
這些年,美國退出了哪些「國際群」?
美國退群成癮,經梳理發現,美國這些年前後退出了不少群,尤其在川普入主白宮期間。
世衛組織
2020年5月29日,川普宣布,美國將終止與世界衛生組織的關係。由於世衛組織「拒絕執行美方所要求的改革」,美國將終止與世衛組織的關係,並將向該組織繳納的會費調配至別處。
中導條約
2019年8月2日,美國正式退出《中導條約》。《中導條約》籤署於1987年12月8日,全稱為《蘇聯和美國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飛彈條約》,於1988年開始生效,是80年代美蘇緩和時期籤訂的重要軍備控制協定。
武器貿易條約
2019年4月26日,川普說,《武器貿易條約》是一個「嚴重誤導的條約」,美國將撤銷在該條約上的籤字,聯合國將很快收到美國正式拒絕該條約的通知。
萬國郵政聯盟
2018年10月17日,美國白宮宣布,美國即日起啟動退出萬國郵政聯盟的程序。萬國郵聯是聯合國一個關於國際郵政事務的專門機構,宗旨是促進、組織和改善國際郵政業務,並向成員提供可能的郵政技術援助。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2017年1月23日,上任僅三天,川普就籤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國退出該協定。川普認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會「摧毀」美國製造業。
巴黎氣候變化協定
2017年6月1日,上任不到半年,川普宣布,美國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川普認為,《巴黎協定》讓美國處於不利位置,讓其他國家受益。他稱,美國要重啟談判,尋求達成一份對美國公平的協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7年10月12日,以欠費、組織對以色列有「偏見」為理由,美國政府稱,決定退出教科文組織,主要是由於不斷增加的欠費、機構需要根本性改革,及對該組織「針對以色列的持續偏見」的關切。根據相關條款,美國的「退出」將在2018年年底生效。
聯合國反對種族主義大會
2001年,美國在未能阻止討論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鎮壓行動之後,宣布退出聯合國反對種族主義大會。
反彈道飛彈條約
2001年,美國為強化其軍事優勢,正式退出美蘇1972年籤署的《反彈道飛彈條約》。
國際刑事法院規約
2002年,美國認為對美國的軍人、外交官和政治家不利,正式退出《國際刑事法院規約》。
京都議定書
2001年,美國宣稱由於履行環保義務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拒絕籤署《京都議定書》至今。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
1995年,美國宣稱由於「國內預算困難」,退出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並拒交拖欠會費。
聯合國國際法庭
1985年,美國因遭到尼加拉瓜申訴其武裝幹涉侵犯主權,宣布退出聯合國國際法庭,拒不接受其強制執法權。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1982年,美國為維護其海洋霸權利益,拒不籤署它曾力推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至今。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新華社、中國新聞網、環球網、中國青年網、每日經濟新聞、長江日報等,資料整理:實習生 盛友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