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河南省信陽市新縣是一代名將許將軍的出生地,也是將軍埋骨之所。1985年10月22日下午,許將軍離開人世。這位戎馬一生的將軍,沒有倒在敵人的槍口下,卻成為了「癌魔」的俘虜。
6年前的家書,如今成為一封遺書
1979年10月的一天,許將軍給自己的兒子許光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說:「我死後要將我埋在我的父母身旁,生前為國家獻身,死後希望可以陪在父母身邊孝敬他們」。
與這封信件一起郵寄給兒子的還有50元錢,許世友在信中強調:希望兒子可以用這些錢給自己買12塊松樹板,做一副棺材。提前將自己的後事準備好。
許光在收到父親寄來的信件與50元錢後,雖說對於父親的行為有些疑惑,但還是照辦了。只是他怎麼都沒有想到,在1985年10月22日這天,父親去世了。6年前給自己寄來的這封家書,竟然成為了一封遺書。
生前精忠報國,死後孝敬父母
許世友成為了我國倡導火化以來唯一一位被特許土葬,並在去世後陪伴在母親身邊的將軍。許世友從開始住院一直到病情嚴重,一直都是在南京接受治療。這也讓很多人感到十分疑惑,以他的身份應該在北京接受治療,為什麼他始終都不願意去北京呢?這個謎團在他安葬後終於被解開。
其實許世友的孝順是出了名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許世友每次到山上挖野菜,如果到點還沒有回家,母親就會站在村口等他。
這天晚上寒冷凜冽,狂風席捲著整個村莊,母親就這樣迎著寒風一動不動的站在村口。
許世友遠遠的就看到了母親,心裡十分難過,走到母親面前跪在地上說到:「娘,不管這輩子我是否有出息,我都一定傾盡所有孝順您!」
人們常說自古忠孝難兩全。許世友自從離開母親後,便很少回家。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就會因思念自己的母親而偷偷留下眼淚。
1959年春天,許世友終於踏上了回家看望母親的徵程。遠遠的就看到母親弓著背,背上背著滿滿一大筐柴草。許世友趕忙跑上去接下母親背上的柴草,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哭著說到:「娘,是兒對不起你,兒心裡難過啊!」直到母親答應他不再砍柴,他才起身。
1956年,國家傳閱下來一份倡議書,主要內容就是推行火葬。對此多數領導人表示贊同,並在倡議書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但當倡議書傳到許將軍手中的時候,他遲遲沒有籤上自己的名字,並找到主席,表達了自己心中的疑慮。
他表示:我從小參加革命,很少陪在父母身邊。活著精忠報國,死後希望可以孝敬父母。
特殊的要求
1985年,許世友的病情逐漸惡化,但他更關心的是自己想要土葬的報告有沒有得到批覆。畢竟這不是一件小事,對此沒有人敢隨意做出決定,後來這一報告被送到鄧小平桌前,由他來做出最終的決定。
兩人一直都是十分親密的戰友,對於許世友的性格與品性,鄧小平自然是十分了解,更何況他的孝順是出了名的,曾經五跪慈母的故事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985年許世友去世後,鄧小平在其生前的報告上批示:「照此辦理,下不為例」。
「死後孝敬父母」的遺願實現
許世友去世後,相關工作人員火速趕往許世友的老家。開始勘測墓址,並挖掘墓穴。11月9日,靈柩順利到達新縣許家窪,因為墓穴已經挖好,所以下葬很快。
安葬許將軍的棺木是由他的好友尤太忠將軍特地派人從廣西定製的「千年不爛,萬年不腐」的楠木棺材。許世友的墓穴也如了他生前的願望,緊緊的貼在他父母墓穴旁邊。
在他的墓穴中,只放了幾樣隨葬品:一支獵槍、還有生前被他視作寶貝的半導體收音機,再就是他最愛喝的茅臺酒。墓穴沒有做任何裝飾,也沒有立碑。
後來因為每天前來緬懷悼念的人實在太多,王震為許世友立了一塊碑,專門請畫家範曾手寫了「許世友同志之墓」7個大字。
在許世友的故居裡,擺放著一具棺材。這就是當年許光在收到父親的信件後,為其置辦的由柳、松、柏、泡、杉五種結籽的樹芯做成的棺材。寓意著「五子同心」。但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沒有用得上。
至於其中的原因,人們討論最多的一個版本是:因為從北京到新縣距離太遠,所以運輸起來很不方便,國家在北京給其直接入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