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仕省 見習記者 羅金惠 深圳報導
高德百度地圖一哥之爭尚未落幕,騰訊地圖便帶著滴滴發起了進攻。
9月22日,有媒體報導,騰訊地圖將聯合滴滴做聚合打車平臺,該計劃於2020年9月22日起實施,當天上線部分城市,如果驗證順利,所有城市或將在國慶前放量完畢。隨後雙方對此進行了確認。
對此,騰訊地圖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滴滴在地圖和出行領域與騰訊都有緊密合作,所以騰訊地圖與滴滴繼續深入合作聚合打車。此次合作,滴滴提供出行服務、安全、調度等打車技術方案,騰訊地圖則提供平臺。」
從BAT的地圖業務中來看,騰訊地圖長期在手機地圖第一梯隊邊緣徘徊,在用戶規模上雖然挺進前三,但與百度的百度地圖、阿里的高德地圖相比,已經被遠遠甩在身後。
掉隊的騰訊能否成功趕超百度高德?自騰訊地圖聯手滴滴入局聚合平臺之日起,這一問題就受到了業內外人士的密切關注。
掉隊的騰訊地圖
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後,在線地圖由幫助用戶規劃出行路線的工具衍變成了社交、LBS和O2O的底層基礎設施。從在線地圖市場的寡頭者BAT的競爭版圖中看,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兩家獨大,騰訊地圖作為網際網路巨頭之一卻始終沒能與之並肩。而這一切,其實有跡可循。
「騰訊地圖標註位置出錯,多次提交資料,依然不更正」、「導航出錯導致多出車費錢」,本報記者發現,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於騰訊地圖定位不準的投訴居多,同樣的問題在各大型社交平臺上也層出不窮。
易觀分析認為,導航服務是地圖平臺最基礎的服務項,亦為平臺與用戶建立親密聯繫的關鍵。
顯然,在這關鍵的一項上,騰訊地圖沒能讓所有用戶滿意。
易觀分析數據顯示,在線地圖用戶規模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高德、百度和騰訊,今年二季度,高德地圖用戶規模達6.1億,百度地圖用戶規模達6.4億,騰訊地圖月活僅為4623萬,差距明顯。
騰訊地圖在不斷解決自身現有問題的同時也在尋求新的突破,因此騰訊地圖與滴滴的合作應運而生。
「雙方合作的目的一是當用戶在高峰期滴滴叫不到車時,可得到另一個解決方案;二是為中小網約車公司提供一個新選擇;三是對騰訊地圖來說,聚合打車的上線補齊了打車功能,可幫助完善地圖服務。」騰訊地圖相關負責人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9月25日,本報記者打開騰訊地圖打車界面看到,平臺目前已接入滴滴、陽光出行、首汽暢享。在接送記者的滴滴司機鄒師傅車上,記者發現,鄒師傅使用的地圖為滴滴地圖,鄒師傅告訴記者:「全公司的滴滴司機基本都使用滴滴地圖而非其他地圖,相對於其他地圖應用來說,使用滴滴地圖便於滴滴平臺在處理司機與用戶關於繞路糾紛的時候抓取數據,公正判責。」
而在記者使用滴滴APP打到的另一輛車上,滴滴司機張師傅則使用的是高德地圖,「這是手機上自帶的地圖,用著方便就沒換過。」張師傅告訴本報記者。
就記者當日的親身體驗而言,滴滴地圖與高德地圖仍較受青睞。但由於騰訊地圖與滴滴的合作尚剛剛展開,騰訊地圖是否會通過自身推廣使產品被廣大司機用戶使用,還有待觀察。
其實,早在三年前,高德地圖就上線了聚合打車的服務模式,百度、滴滴、美團等平臺也緊隨其後。從當前的聚合打車平臺來看,騰訊地圖此時入局著實令人費解。
對此,知名網際網路產業時評人張書樂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騰訊地圖此時入局非但不晚,反而恰如其分。地圖和打車本身就是二元一體的模式,地圖的下一站就是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務,打車則是可快速實現的一個場景。在地圖的出行規劃模塊中,提供打車的強勢介入,引流直接而高效。」
出行領域布局多時
雖然入局聚合打車領域頗晚,但在出行領域,騰訊地圖卻已布局多時。
早在2013騰訊向滴滴投資1500萬美元B輪融資開始,在滴滴C輪、D輪、E輪、F輪融資中均有騰訊的身影。
去年1月,騰訊還曾接連申請「騰訊出行」、「騰訊乘車卡」、「騰訊乘車碼」、「騰訊打車」等多個商標。
同年3月,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稱,公司將聯合一汽、東風、騰訊、阿里、蘇寧等企業,共同出資成立股權投資基金,擬投資以新能源汽車為主的共享出行產業,組建出行公司,其中騰訊、阿里聯合另外兩家公司合計出資22.5億元,佔比23.06%。
同年6月,廣汽與騰訊、廣州公交集團、滴滴等合作方聯手推出的「如祺出行」正式宣布上線,該平臺宣稱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區域,從廣州起步,一年內開拓5個城市,未來逐步覆蓋全國市場。
從出行領域的多番布局到此次聚合打車平臺的突破,騰訊地圖此時入局能否迎頭趕超百度高德?
有資深業內人士認為,滴滴的優勢是車多,聯合滴滴後,對騰訊地圖來說有很大的助力效果,畢竟地圖業務變現渠道很少,但又不能放棄如果能在聚合打車上摸索出一套盈利模式來,形成引流的同時,將減輕騰訊在成本上的壓力。
張書樂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打車模式未變,只是多了一個引流渠道。而打車的安全問題、司機的規範問題,以及更多可衍生的場景,如與O2O場景形成無縫連接和引流等,都未打開,騰訊地圖要想破局,短期來看很難。」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