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我死後,那些討厭我的人,會重新解讀我的電影

2020-12-14 新京報

金基德導演。

12月11日,據韓媒援引俄羅斯消息人士報導,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因新冠肺炎併發症在拉脫維亞去世,此時,距離他60歲生日僅有9天。方勵追憶金基德:我倆要是早點認識可能就傾家蕩產了

2012年,金基德憑藉《聖殤》拿下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實現了韓國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零的突破。金基德的國際聲譽達到頂峰之後便呈拋物線狀急速下降,風格過於抑鬱、作品口碑差、性醜聞等因素困擾著他。

他的作品風格極簡,關注社會邊緣人物,內容充斥著大量性、暴力、血腥元素,自始至終都被排斥在韓國商業主流導演之外,儘管在西方有大量擁躉,但韓國本土觀眾對他的片子並不買帳,經常惡語相向,「金基德是可以賤賣自己女人的惡棍」。他也回應道:「即使我現在死去,我也會馬上得到人們的重新評判,甚至是那些討厭我、否定我的人。我知道,他們會爭先恐後地轉變態度,重新解讀我的電影。」

父親不在家的時候,是他最快樂的時光

金基德從小害怕父親,特別是在餐桌上。給父親遞餐具,稍有不慎,夾雜著咒罵的咆哮便會襲來,「小王八蛋,長大後還能幹啥?」無常的謾罵日復一日在餐桌上上演,令金基德深感不安,他通常只是胡亂扒拉一口飯便匆匆離開餐桌,肚子實在餓了,便在後菜園裡偷拔一顆白菜充飢。少年的金基德就是這樣想盡一切辦法逃避父親。他特別喜歡家中院子裡的土屋廁所,那是他小時候逃避父親謾罵唯一可以利用的空間。

在金基德眼中,父親就像高高在上的皇帝,不時用震耳欲聾的聲音向他發號施令,以至於小時候的金基德連開門和關門都要小心翼翼。

父親每周都要去首爾的一家藥店抓藥,他的病對金基德來說似乎是一種安慰,父親不在家的時候,是他最快樂的時光。

為了大哥的學業方便,金基德9歲時,一家從南部老家搬到了首爾附近居住,但背井離鄉的結果換來的是失望,大哥被學校開除了,那一天,父親對兩兄弟說:「看來你們都不是學習的料兒,為了將來好有立身之地,還是早點去工廠學技術以後當廠長吧」。金基德必須無條件服從,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工廠生活。

20歲時,為了遠離父親,金基德自願報名去了訓練和生存環境以嚴酷著稱的海兵隊,本來以為進入了避難所,沒想到真的入了伍,才知道那裡的壓抑和暴力絕不亞於父親。5年之後,金基德退伍,拿起畫筆,堅持畫畫。當時韓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大學畢業後就職三星、現代等大企業,而後漸漸融入中產階級,但金基德所有學歷教育加起來都寫不夠一頁紙,別說進大企業無門,根本就是毫無立足之地。30歲時,自卑感加上期望再次逃離父親的想法,讓他毅然決定遠赴法國深造美術。

三年後,金基德回國,偶然看到電影振興公社貼出的劇本徵集啟事,於是開始嘗試用三個月時間,寫一出以法國生活為背景的故事。雖然最終落選了,但不甘心的金基德,報名參加了為期一年的劇作家培訓課程,結業時,他寫的《畫家和死囚犯》獲得大獎,拿到獎金100萬韓元後,他和朋友喝酒慶祝,一天花個精光。入行前兩年,寫作並沒有給金基德帶來絲毫收入,他一邊寫劇本,一邊仍以畫畫為收入主業,每月大約有百萬韓元進帳。但這樣讓金基德倍感疲憊,有一天,他折斷畫筆,下狠心要在劇本創作上走出一條路。之後憑藉劇本《二次曝光》《非法穿越》又拿到大獎。

《收件人不詳》劇照。

金基德的父親親歷過韓戰,當時他全身幾處槍傷,之後的幾十年一直承受著後遺症帶來的病痛,生活也因此變得索然無味。在海兵隊服役時,金基德曾投稿《護國文藝》,依父親參加韓戰的真實故事為藍本寫了1000多頁的非虛構類文學劇本,標題為「父親的戰爭」。對於父親的經歷,金基德既無法憎恨他,也無法討厭他,因為他也是受害者。在電影《收件人不詳》(2001)中,治歆和父親便是金基德與父親的自畫像。

父親之前一直堅持每年6月25日(韓戰紀念日)給國務總理寫信,大致內容無非是要求國家再次做出補償。但幾十年來,他不斷上訪得到的回覆只有冰冷的四個字:無據可查。或許,父親將從國家那裡受到的傷害和憤怒一股腦轉嫁到孩子們身上。然而,金基德當導演之後,父親對兒子的態度有所轉變,生活中唯一的樂趣便是有一個當導演的兒子,逢人便說:「知道金基德導演嗎?他是我兒子,我還沒好好教訓這小子,他就長大了……」

你們有信心絕不看金基德電影嗎?

金基德說,他身上與生俱來有一種懦弱。十五六歲時,拿著1000元去商店買900元的東西,他總是躊躇再三,當店家找給他100元零錢時,不知為何,他總會感覺抱歉。更小的時候,母親給100元讓他跑腿買東西,他總是希望要買的東西不多不少,剛好100元,這樣就不用找零,看商店主人的臉色了。他對去商店常常心存畏懼,有一種受虐意識的妄想症,這很大程度上源於父親「不要給別人添一絲麻煩「這樣的壓抑性教育。直到現在,他還遵照父親的命令生活,儘可能不給別人添麻煩,就像他電影中的主人公,所有人的存在都像是為自憐和忍受煎熬而代言。雖然每個人都有追求快樂的權利,但若快樂源自他人的痛苦,那便是不可以的,他寧可自虐。

《春夏秋冬又一春》劇照。

《春夏秋冬又一春》中有一個場面,小和尚抓住青蛙,在它身上漆畫,這是金基德小時候經常玩的小把戲,將抓住的青蛙塗上色彩後放書桌上,他會覺得這件作品很漂亮。《漂流欲室》中,同樣有虐殺動物——電魚的場面,這些都和他小時候的情緒很接近,是對自身痛苦的轉換,將自己的痛苦和煩悶發洩到比自己更柔弱的動物身上。

正因為如此,金基德的作品中總是充斥著大量性、暴力、血腥等變態元素。《收件人不詳》中女孩刺瞎自己的眼睛,《莫比烏斯》中的母子亂倫,《漂流欲室》中女人將魚鉤塞進自己的下體,電影在威尼斯放映時,引起一些觀眾當場嘔吐、暈倒。

雖然金基德的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都有所斬獲,深得西方觀眾喜歡,但他的作品在韓國本土卻不太受待見,「牆內開花牆外香」。針對他電影中的各種禁忌元素,韓國觀眾一片咒罵:「這簡直是以性器為中心的男性主義再現銀幕」、「金基德是可以賤賣自己女人的惡棍」、「金基德從未愛過人,也不曾被人愛過」。

在金基德看來,愛情或許是動物本能的一種回歸,它應該是在消滅類似理性、道德性、社會地位和階級之後,才開始的一種純粹的情感。他電影中的情感大多挑戰著倫理禁忌,將愛情最本能的狀態呈現了出來。

金基德導演。

對於那些惡語批評者,金基德曾霸氣回應:「你們有信心絕不看金基德電影嗎?雖然這樣說多少有些難為情,但我敢肯定,即使我現在死去,我也會馬上得到人們的重新評判,甚至是那些討厭我、否定我的人。我知道,他們會爭先恐後地轉變態度,重新解讀我的電影。也許有人會說我不知天高地厚,可能我是有些自滿或傲慢,但我並不為此感到羞愧。」

金基德的太太是他在法國時交往的筆友,1993年金基德一回韓國,兩人就馬上結了婚。對於自己選擇的婚姻,金基德從未後悔過,只是多少有些抱歉。因為他在電影中某些行為極端的表達愛情的鏡頭,妻子也根本無法理解。金基德承認,自己不是那種擁有普遍思考方式的人,因為他的工作就是用理性探索人的內心,引發人們深藏不露的情感。他妻子在這方面完全是個普通人,金基德也無法一一向她解釋自己的影像用意。從這點來說,金基德覺得「我們之間是悲劇,為此,我感到痛心」。

別人推杯換盞時,我寧願構思下個故事

十七八歲的時候,金基德在工廠工作,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孜孜不倦的鑽研製造新工具,原來最靈巧的女工不停勞作一天最多生產60個部件,但他從電器商行買來零件,拆拆裝裝製造的一臺機器,一天就能生產兩三百個。他年紀輕輕就當了廠長。

這種超高的工作效率,在金基德當了導演之後依舊保持著。別的導演也許歷經三年也不見得能拍出一部電影,他則是一年一部,甚至一年兩部,多快好省,《空房間》16天拍完,《撒瑪利亞女孩》只拍了11天。他的動力可以說是一種習慣、生存本能,也是金基德的父親對子女的苛刻教導——「不許玩,快做事」最正面的回應。

《空房間》劇照。

一般人拍攝製作電影的程序是:策劃一部影片時,先從喝酒聊天開始,在吃吃喝喝中虛擲了很多時間,等找到投資後再動手。金基德不是,他從來都是冷靜從容的準備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即使沒有製作人,他也常常外出勘景,他對電影製作可能性的高低並沒有期待心理,只是享受那個創作過程。

他特別厭惡在人際關係上浪費時間,不做那些為了利用人脈迎來送往,消費能量的無用之事。在他人勾肩搭背,推杯換盞之際,他寧願獨自為下一個故事構思而苦惱。對他而言,導演就是在某種體制內的一名勞動者,需要不斷地秀些東西給人家看,而並非那種有閒情逸緻來享受浪漫和風流的職業。

他不相信在酒精和菸草的薰染下,會有更好的表達意象出現。與其這樣,還不如出去散散步。他喜歡走路,漫無目的、邊走邊想是他的創作和生活方式。他經常會隨性走進一家影院看一場毫無預期的電影,觀影過程中,興許會忽然有些形象躍入腦中,與正在看的電影完全無關。比如,他正在看一部好萊塢動作片,看著看著,某一瞬間腦海中會一躍而出《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小和尚」的模樣,每逢此時,他就會毫不客氣地放任自己在影院裡一睡了之。半夢半醒間,電影人物似乎在四次元的空間彼此對話,無數空間中的形象彼此交叉混合,彼此衝撞。

《聖殤》海報。

2012年,金基德攜《聖殤》參加威尼斯電影節。當時國產片《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導演李睿珺和為該片做海外代理的孫寧在頒獎禮見到了金基德,當時《聖殤》拿下最佳影片金獅獎。據孫寧回憶,金基德2011年憑藉自問自答式紀錄片電影《阿里郎》獲得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大獎」,並在坎城頒獎禮上唱了「阿里郎」這首歌。威尼斯頒獎典禮時,主持人調侃讓金基德再唱一遍,金基德又唱了一遍。金基德曾表示《阿里郎》這部電影,實際上確實是在和自己搏鬥的一個電影。至於片名由來他也鄭重解釋,「阿里郎這個單詞我有在韓國網站上檢索過,它到底是什麼意思,我發現阿里郎這幾個字,分開每個字的意思,大概有自覺、自省、自己覺醒這樣的意思。」

後來,電影節閉幕,大家都拖著行李在碼頭登船離島,金基德隻身一人,沒有行李,只有一個電影節發的印有白色獅子的黑色布袋,裡面裝著昨晚剛擒獲的金獅獎盃。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劉軍

相關焦點

  • 毀譽參半 金基德孤獨地走了
    金基德領獎時說:「我是一個沒有受過學校教育的導演,金錢對我來說毫不重要,我拍電影是用我的全部身心來拍,一個人也能完成一部電影。」爭議影迷對他愛的愛死、恨的恨死金基德的作品飽受爭議,他的影片多是關注邊緣人,甚至有違反人倫等的鏡頭。可以說,影迷們對其愛恨分明,愛的愛死、恨的恨死。
  • 金基德的電影影評
    金基德的電影,總是挑戰觀眾的道德,尤其衛道人士實在不適合看他的電影。金的電影,通常都充滿很多象徵性的寓言與涵意,實在不是普通觀眾容易解讀的。所以看金的電影是痛苦的,但是總是會讓人思考。金基德在2018年柏林影展首映的《人,空間,時間和人》,又是一部爭議滿滿的電影,本片鏡頭之惡,實在不適應吃太多食物觀賞,很容易反胃。本片少了鏡頭的唯美,可能是資金關係,畫面十分的粗糙,簡直就像B級小成本電影。電影以四個分段式演出,就像《春夏秋冬又一春》那樣,但是時間的維度更大,甚至是超越時間性。本片有多吃人強姦的鏡頭,不適合心臟不強的觀眾。
  • 金基德,你現在在幹什麼?
    有的人認為,金基德的電影噁心、骯髒、讓人身體不適。另一方面,他的電影畫面又十分粗糙。在韓國,金基德被稱作有「飢餓精神」,即常常在極低的預算、極短的時間內,戰鬥式地完成拍攝。例如他2012年的電影《聖殤》,拍攝成本僅為1億韓元(約人民幣55萬元),拍攝時間只有10天,卻成為了韓國首部獲得威尼斯、坎城、柏林三大電影節最高殊榮的電影。
  • 家屬表態:金基德將在拉脫維亞火化,骨灰運回韓國
    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於12月11日因新冠併發症在拉脫維亞去世。據悉,金基德是在上個月20號從聖彼得堡經過愛沙尼亞來到拉脫維亞,原計劃通過在拉脫維亞的海濱城市尤爾馬拉買房的方式在那裡定居。因為和朋友約好一起去看房子,對方當天無法聯繫到他,幾經周折,才知道他因新冠住院,抵達醫院之後,聽到的卻是他因新冠併發症去世的噩耗。
  • 淺析金基德電影美學
    接下來,《漂流欲室》、《壞小子》、《空房間》、《春夏秋冬又一春》、《收件人不詳》等作品的問世,奠定了金基德藝術導演的地位。他的電影世界中總是赤裸裸表現人性慾望錯綜複雜的一面,但是揭開這層欲望與鮮血的面紗之後,我們會感受到金基德導演在電影的背後所表現出的深邃的主題以及他對人文的關懷和悲憫的情感。
  • 「壞小子」金基德死於新冠,春夏秋冬不再有下一春
    但對於30歲的金基德來說,那是一個遙遠的地方,浪漫之都的人們有說有笑,而那些快樂和他無關。一直到1992年的一天,金基德人生另一個重要瞬間來臨。他路過電影院,看到電影海報,築底福斯特的嘴上沾著一隻蝴蝶,就走了進去,在傳記中,金基德說,在此之前,他從未去過電影院,他原本認為,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能觀看和真正理解電影。
  • 韓國著名電影導演金基德因新冠病毒肺炎在拉脫維亞去世
    韓國駐拉脫維亞大使館通過當地醫院確認了金基德去世的消息屬實,金基德具體的去世時間是當地時間12月11日凌晨,相關部門將儘快聯繫金基德的家人,在葬禮等問題上提供幫助。據悉,金基德上個月20日抵達拉脫維亞,近日他因出現新冠病毒肺炎症狀而住院,僅僅兩天後就因併發症而去世,離他60歲的生日還有不到9天時間。金基德1960年12月20日生於韓國廣尚北道奉化郡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小山村,自小熱愛繪畫。9歲那年全家移居漢城,就讀於一所農業技校,中學還沒畢業就輟學走進工廠。20歲時應徵入伍。
  • 《春物》——比企谷八幡:「我討厭溫柔的人」
    比企谷八幡:我討厭溫柔的女孩子。溫柔的女孩子其實對所有人都溫柔,我卻會誤以為只對我溫柔,只要稍微打個招呼就會胡思亂想,要是互相發簡訊,心中還會起波瀾,接到對方來電的那一整天,>都會對著來電記錄傻笑,可是我知道,那只是溫柔,對我溫柔的人對別人也同樣溫柔,這種事差點就忘記了,如果說真相是殘酷的,謊言肯定是溫柔的,所以溫柔是謊言,
  • 電影禁映片場毆打女演員,拍出妓女三部曲的金基德,卻因新冠去世
    還有《春夏秋冬又一春》,主角則是很多人想不到的和尚,但該片卻以韓國電影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空房間》更是控訴入侵者和家暴受害者~~還有《聖殤》裡殘忍到極致的復仇手段,讓我感到金基德太懂人性了。之後的日子裡,他的劇本開始獲獎,一點點被拍成電影,甚至在1995年他有了些資金,拍了自己第一部電影《鱷魚藏屍日記》,正式進入電影人生涯。第二部導演作品《野獸之都》還入選溫哥華電影節,是他的半自傳影片。
  • 從《我是愛》看電影解讀的六個方向
    星期五言:或許有些純粹藝術無需解讀,只需用耳朵眼睛等器官去感受就好了,比如說一幅畫,一段音樂…可電影不成,因為它是一門綜合藝術,也是一件綜合商品,它賴以完成的因素是集創作、經驗、科技設備、資金並存的!我們今天暫且撇開那些外部(資金、審核、明星效應等)因素,從電影內部來探討解讀一部電影的方向和可能性。
  • 全片沒有一句對白,卻是我看過的最「詭異」的電影
    晚上撬開門鎖,進入那些暫且沒人的房子裡居住。每天在別人家吃喝拉撒,與主人的照片合影留念。從此,那些「空房間」裡,又多了一位不速之客……面對誤解自己的人,他冷冷一笑;面對自己愛的人,他的眼神早已傳達了一切。兩人穿梭於主人暫時外出的空房間裡,洗衣、做飯、擁抱、接吻,一切都顯得那樣溫馨安然。在這樣的情境下,反而會讓人覺得:哪怕有一句臺詞,都是多餘。
  • 星期三10 金基德的罪與罰 都藏在了這兩部電影裡
    金基德去世了,不然真的很難提筆去寫他,他的電影很獨特,但很難描述。罪人類生來是否有罪,我不知道。這個罪,並不是那種法律定義得罪,而是那些違反自然倫理的罪。其中,金基德最喜歡表現的就是欲望之罪。這種欲望主要體現在「佔有」這個詞上面。在《春》這部影片中,夏與秋的環節中,都表現了人的欲望-佔有,對身體的佔有,對想法的佔有。
  • 60歲的金基德,死在離韓國很遠的異鄉
    但即便如此,我也從不為金基德辯駁。在我看來,或許清晰地認識到金基德在現實中對女性造成的傷害以及他自己成長過程中所誕生的反社會人格,反而是認清他的必經之路。看金基德的電影或許也需要結合那些和他有關的現實來看,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慢慢探尋到他創作中獨特的「惡劣」的真正來源,並且更好地思考悲劇性的背後。
  • 人世茫茫生命不易,才華導演金基德帶著他的《空房間》走了
    看金基德,還有一個動力——我的好友老梁,他的碩士論文做的正是金基德電影研究。我們曾不厭其煩地談論金基德。《壞小子》講惡。《壞小子》中,沒有一個人不惡,人既是惡的施加者,又是承受者。大學女生偷東西,本是一種惡;而更大的惡又讓她成為受害者,她所受到的傷害,遠多於自身的惡。比惡更可怕的,是人對惡的屈從,人接受了惡,乃至主動成為惡的幫兇,去製造新的惡。
  • 金基德去世,網絡熱搜不下!背後是韓國電影吊打中國電影的餘溫
    畢竟能在國際a類電影節拿獎的文藝片、類型片韓國導演——也就林權澤、金基德、樸贊鬱、奉俊昊、李滄東、洪常秀等人。2、韓國大導演在質量上處於劣勢指的是韓國電影在國際a類電影節獲獎的分量,還有影響力上面。也就是金基德、奉俊昊和樸贊鬱這一批。而因為尺度、題材突破的韓國商業電影,想要拿獎非常困難。韓國電影為何那麼多人說好看和喜歡看,在國際上卻得不到認可?
  • 韓國電影年度十佳,洪尚秀登頂|奉俊昊|金基德|林權澤_網易訂閱
    第一期刊物發表的文章包括《誰控制了韓國電影業》,《韓國電影50強投票》等。Cine21目前是韓國最著名的電影雜誌之一。  《那些面孔》李康賢  「CINE 21」歷年韓國最佳電影榜單  1998  1.美麗的時節-李光模  2.江原道之力-洪尚秀  3.八月照相館-許秦豪  4.女高怪談1: 死亡教室-樸歧炯  5.死不張揚離奇失魂事件-金知雲
  • 宮崎駿:我怎麼會是個日本人,真討厭
    或許在少年面對著大伯對著戰爭的炫耀,低聲說出那一句「我怎麼會是個日本人,真討厭。」的時候,他的動漫電影悲涼的內核便已經註定了。二、討厭日本的日本人宮崎駿對於日本的討厭源自那場荒唐的戰爭,戰爭這種原本應該被人類深惡痛絕的東西,在他的家鄉卻受到了無數人的積極響應。
  • 討厭我的人多了!
    討厭香菜的寶寶們先別著急,地理君知道,看到頭圖的那一刻你們的內心就是崩潰的,但冤有頭,債有主,總要搞清楚自己為什麼會討厭香菜吧。首先,還是要科普一下香菜啦。香菜是藝名,不對,是別名,香菜的大名其實叫芫荽。沒錯,此刻,喜歡香菜的你一定會想到那道著名魯菜——芫爆肚絲,名字高大上吧?其實,就是香菜爆肚絲。
  • 金基德:邊緣死亡美學
    這部電影是金基德最為溫和的一部電影,比起早期大膽赤裸的鏡頭,這部要含蓄太多,第一次看完這部影片後完全是懵逼狀態。隱隱約約恍恍惚惚,似真似假的故事讓人摸不著頭腦,就像這現實中的幸福如同幻覺,現實中的痛苦如同窒息一般。
  • 金基德這部電影,赤裸裸揭露人性,《人間,空間,時間和人》!
    《人間,空間,時間和人》是個寓言故事,不過是從現實逐步過渡到寓言故事的,人間的一艘船、一群人,莫名其妙地離開了大海,漂到了空中,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命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人間,空間,時間和人類構成了一個立體的世界,在這個立體的世界中,人間的規則被打亂,一切被重新洗牌,以前所建立的人間秩序、等級制度,在這個新空間都不復存在,武器成為了權力的象徵,食物成為了生存的基礎,人性被得以徹底釋放。如果從電影的角度看,這部影片顯然略顯粗糙,雜音、直白、露骨,一切都是赤裸裸的表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