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子像在水下一樣昏暗,只有幾扇窗透出老化的光亮。這是一種簡化了但仍舊典型的中國窗。大小,高下位置以及諸多不可言傳的微妙參數,都是中國式的。我甚至覺得屋子裡的這種半暗半明也是中國式的。
作者:吳越
一小時前,我們在從瓦納卡到皇后鎮的路上途經箭鎮,決定在鎮上的「中國移民定居點」遺址稍作停留。現在,我就站在一家修復後的中國人商店裡,商店主人的確切名字在英文發音中丟失了,有稱亞林(Ah Lum),也有稱老雷(Lau Lei),我們姑且稱他為老雷吧。老雷是這個華工社區的領袖,老雷商店也不止是一家商店,在它存在的幾十年中,一直是這一帶華人的非正式「政府」。可奧塔哥地區的淘金時代已落幕於一百多年前,如今,這裡即便被列入旅遊指南,也難免庭前冷清。紐西蘭最吸引中國遊客的景點是電影《魔戒》裡魔幻成真的「袋底洞」。
忽然,有人大步進來了,大聲喊著「老雷,老雷,有無家書」,廣東口音,頭戴破得不成樣子的氈帽,他鞋底的沙礫在什麼也沒鋪的地面上摩擦,發出吱吱吜吜的聲音。這個人往櫃檯邊一靠,解下氈帽扇風。氈帽扇起的風活了,一股溫暖,鮮美、香辣和神秘的氣味在屋內迴旋,那是角落裡堆著的各種歐洲貨物和貨架上的中國茶、大米、醃檸檬、生薑、鴉片、賭具、藥品和菸具共同散發出的味道。來往的人一下多了起來,黯淡光線無礙他們各行其是。從談吐打扮上看,大部分和剛才那人一樣,是遠渡重洋到奧塔哥中部淘金的華工。有的來取信或請老雷代寫家書,因為老雷商店是這一帶華工共同的收發地址。還有遇上了與洋人的事務,拿著英文文書來請老雷翻譯。也有領著客人或新人來的,徑直爬竹竿到閣樓上住宿。至於購物、賒當、借錢和通兌,也都得找老雷招呼。
更多人是來閒聊,他們不像洋人那樣在星期天去教堂禱告和懺悔,於是就來店門前打個轉,吸幾支煙,賭幾把錢,聽幾手消息,讓陽光打在自己臉上,就算是給自己的靈魂洗過個澡了。短暫的逍遙一過,這些高矮胖瘦不一的男人們就要回到他們比狗舍大不了多少的屋子裡去。那些住屋都像是臨時起意建造的,為了充分節約材料,捏了幾下泥巴糊成牆坯,撿來兩片鐵板斜披成屋頂,拉塊木材充當門——不是太低就是太窄,總之建造的人也沒打算讓自己體面地出入。無窗,照明是多餘的,進屋就只有一張破床,躺下再醒來,就該天亮上工了。
華人在紐西蘭的登陸,起因據說是一塊洗衣皂。
1840年,英國與紐西蘭土著居民毛利人籤訂《懷當義條約》,這份條約令紐西蘭從此納入大英帝國版圖,一個新的殖民時代開始了,大量移民船載著歐洲人駛入南太平洋尋找發財的機會。兩年後,在從英國開往紐西蘭的移民船「託馬斯·哈裡森」號上,有一名諳熟英語的中國服務生,名叫黃鶴廷,他向船長要求一塊肥皂用以洗自己衣服,但後者拒絕提供。黃鶴廷生於廣東香山縣鄉間,幼年即離家,於各類英國商船上任僕童及乘務員,在過去的服務生涯中,他沒有少受過氣,但這一次決定不忍了。10月25日這天,「託馬斯·哈裡森」號停靠尼爾森,黃鶴廷與其他旅客一同下船,成為尼爾森最早的定居者之一。黃氏最初為一位醫生擔任管家,其後經營過馬車運輸、農場,並擁有數處地產出租,為商之道受人尊敬。他先後娶過兩任歐裔女子為妻,後來以百歲高齡終老。時至今日,大約有1600個紐西蘭人和他有血緣關係。
現在我們看一看位於紐西蘭南島東南部的奧塔哥地區。考古遺址表明,在長達700年的時間裡,這片面積約1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是毛利人的獵場。13世紀起,每年夏秋兩季,毛利部落長途跋涉至此,捕取鰻魚、水禽和鳥類,如蜜鳥、鴿子、卡卡(一種鸚鵡)和大量的恐鳥 (現在已經滅絕)等,然後他們製造筏子,取道長長的瑪塔奧河(毛利語:反光的河流),將獵獲帶回東海岸。
時間到了19世紀中葉,全世界都在瘋狂地尋找黃金。1848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1851年在澳洲維多利亞相繼發現金礦蘊藏。1861年5月的一天,一位來自澳洲塔斯馬尼亞名叫蓋博·瑞爾的勘探者在奧塔哥中部一片河谷地帶發現了驚人的金礦蘊藏。消息以各種語言向全世界擴散,在廣東話裡,它被轉換為一個簡明有力的名詞「新金山」——相對於美國加州的舊「金山」而言。
1866年,首批12名經驗豐富的華人淘金工應但尼丁商會邀請,自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抵達奧塔哥,負責清理、挖掘被歐洲人遺棄的礦床及土地。一種說法是,其實早在1865年,奧塔哥南部地區的淘金熱已接近尾聲,大量礦工開始向西海岸新發現金礦搬遷。為了維持當地的經濟,奧塔哥當局開始從澳大利亞和中國廣東直接引入礦工。到1885年,已有近4000名華工在奧塔哥各地金礦場工作,人數約佔該省淘金礦工總數的40%,產出該省約30%的黃金。
淘金熱使奧塔哥成為紐西蘭最富裕的地區,作為首府的但尼丁也迅速崛起為一座嶄新的西方現代城市,紐西蘭第一所大學就是成立於1869年、座落於但尼丁的奧塔哥大學。
可這些和華工沒什麼關係。他們遵循骨血裡的傳統,在住處附近開墾菜地,自給自足,抱團群居,並無融入殖民地信奉基督教的主流社會的意願。這引起了歐洲白人的恐慌——那個拒絕提供一塊肥皂的聲音又出現了,華人不被允許參與挖掘新礦,加工舊尾礦是他們搵食的唯一路徑。
普通人只需要十五分鐘,就可以把這片遺址走完。華工那些隨意搭在山壁上的半料子房子,那些簡陋到讓今天的遊客無意逗留的室內,誠實地呈現出臨時將就的本質,它們不是家。
家是什麼樣的呢?2007年,廣東開平碉樓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那一座座兀立於南方田園之間的豪華西式洋樓,才是開平籍紐西蘭華工返鄉或匯錢建造的,理想中的家。此岸的高大巍峨樓與彼岸的破落寒酸棚,如今都歸於寂寥。其間的巨大落差,稀釋在了漫長的兩點之間。
1871年,在歐洲礦工(他們是排華的主要人群)施壓下,紐西蘭國會組織成立「華人移民特別委員會」,委員會經廣泛調查,得出幾點結論,包括中國華工非常勤勞,(皇后鎮當地報紙《瓦卡蒂普湖郵報》在上一年曾刊文稱:「這些勤勞的人在已經判定沒有黃金的地方也淘出了金子,他們的技術令人驚嘆。」)並且像歐洲華工一樣遵守秩序,不會帶來特別的傳染病;他們大部分為採金而來,只有很少的人會入籍,一般掙夠了100紐西蘭磅以上就會返回中國,等等。
每個華工心裡都有一艘還鄉的遠洋輪,可是千百種命運在遙遠的海岸線上沉浮。到1890年,奧塔哥容易淘的金子全都淘光了。最幸運的是那些在金子淘完之前存夠了錢安然返程的人,他們掙夠100磅,回鄉娶了親,又再次前來,如此經年往返,終得「少小離家老大歸」,在新起的洋樓裡給後生仔講述天方夜譚。另一些人轉至南島西海岸,繼續在尾礦和廢礦裡淘生活。某些方面來說,金子淘完了也不完全是壞事,歐洲礦工離開了,生存環境寬鬆了一些,於是一些華人開始經營菜園、蔬果店、洗衣店,在當地居民的記憶裡,他們普遍被評價為「老實、苦幹、和善」。這些高強度、高密度、協作要求高的體力勞動繼續吸引桑梓同鄉源源不絕過海而來,在20世紀初營造出紐西蘭繁盛一時的華人社會生活。最令人唏噓的是那些終於回家、卻因種種原因無法歸屬的老年華人,他們中有一部分會再度搭船「回到」紐西蘭。政府的老齡退休金沒有華工的份,這些老者互相接濟生活。
啊,別忘了那些客死異鄉的華工。每7個華工中就有1個死在金礦上。他們生前無法錦衣還鄉,魂魄徘徊幽唱。1881年,一位名叫徐肇開的番禺籍巨商首倡成立了昌善堂,將數十年間同鄉骸骨集運回國安葬。1901年,六十三歲的徐肇開去世,他生前制訂的計劃沒有改變,翌年,運載著499副華人遺骨、包括徐氏本人遺骨的文特諾號船出海不久,在紐西蘭荷基安加港附近水域沉沒。這艘悲情沉船直到2014年才被發現。
我惦記著老雷。
我想他讀過私塾,所以能代目不識丁的華工們書信,或許也像黃鶴廷一樣曾在歐洲人的地盤上工作過,因此能說會寫英文。我想他不止遊歷過一處,可能也是從舊「金山」處輾轉而來,因此見多識廣,能幫到同鄉。在關於他的記錄中還有一條非常重要的信息:他曾經從礦區附近水流湍急的沙特歐瓦河中救起一位溺水的歐洲礦工,成為當地的英雄。當時當地,老雷的這個舉動應該多少緩和了歐洲礦工和華人礦工之間緊張的關係,也釋放了最大的善意。
我想他是個精明又重人情的人,或許在做生意之外,還有著別的門路。作為異國謀生華工的互助組織,洪門在淘金時代即已經開始在澳洲及紐西蘭活動。據記載,1854年,有80%澳洲華人參與了「澳洲及紐西蘭暨南太平洋群島洪門致公總堂」。老雷商店這樣的社區中心,自然是洪門致公堂理想的據點。1911年辛亥革命前,中國同盟會多次通過海外洪門組織籌集革命經費,既有富商大賈傾囊相助,也有普通華工抽取微薄薪水匯入洪流。我在想,老雷會是箭鎮華工的籌款負責人嗎?老雷商店的櫃檯前,就在這個屋頂下,是否曾經有過一支長長的隊伍,那些黝黑的華工從陋屋裡出來,三元五元地認領下對一個孫姓香山同鄉的支持,由老雷在簿冊上代寫下他們的名字?也許在他們夾著菸捲的手指去掏口袋的時刻,腦中掠過的念頭不是抽象的革命,而是將來的後生仔不用再到別人的國家來吃這樣的苦。
直到很久之後,我回到家,為了寫這篇文章,重新放大看當時翻拍下的一組介紹資料,才發現,我猜測了許多的老雷,就在其中一張照片中。根據英文說明,那個穿戴西式馬褂、口袋裡露出一截懷表鏈子的男人就是他。我盡了最大努力,依稀看清了他的個頭和樣貌。他的表情嚴肅,眼中懷有憂慮。在老雷的左肩後方,有一幢白色的房子佇立在山坡上,那是曾經的老雷商店嗎?那麼,他所站的草葉葳蕤之處,也許就是華人們開闢的菜地。
淘金時代結束後,老雷沒有改行,一直經營著這家商店。1925年,老雷在當地去世,箭鎮華人住區最後一家商店就此關張了,這片華人社區的中心也就此消失。1986年,這座建築物被修復,是十九世紀南部淘金時代留下的唯一一家商店。
現在,這片土地上已經沒有了毛利人追逐的恐鳥,也沒有了讓全世界迷狂的金子。新的風物是黑皮諾葡萄酒。翠綠葡萄藤從土壤、雨水、河床、巖石和骨殖的深處結出果實,在每一瓶標產為奧塔哥的長頸酒瓶裡,幽泣一般地芬芳。
本文資料來源
《歷史影像中的紐西蘭華人》 《Lonely Planet紐西蘭》 《紐西蘭史》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紐西蘭排華立法的演變》 《海外洪門與辛亥革命》
(原標題:老雷商店 紐西蘭早期華工定居點尋蹤)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