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列車長難得相聚。
旅客沿途拍攝的照片已出版成冊。
列車的軟臥下鋪可以打開存放物品。
餐車的燈具頗具年代感。
已經退休的原列車長張福欣和現職列車員回顧過去。
她是「中華第一車」,也是聯結中蒙俄友誼的「網紅列車」。今年5月24日,她即將迎來自己的60歲「生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北京至莫斯科K3/4次國際聯運旅客列車已經在時間的長廊裡奔跑了六十個年頭。
K3/4次,北京-烏蘭巴託-莫斯科國際列車,1959年6月4日開行,初期由蘇聯鐵路提供車輛並擔任客運乘務。從1960年5月24日開始,由中國鐵路提供車輛、北京客運段擔當列車乘務任務,由此正式拉開了中國鐵路人穿越歐亞兩大洲、風雨60載的鏗鏘之路。
K3/4次列車途經中國、蒙古、俄羅斯三個國家,每個星期三,列車從北京站準時發車。這輛穿行於亞歐大陸的列車,於黃沙戈壁看大漠孤煙,於萬裡林海賞春花秋月,於色楞河畔望揚鞭牧馬,於貝加爾湖邊觀碧水連天。春意盎然,炎天暑月,春華秋實,冬雪飄揚,在這趟列車上,一年四季盡收眼底。
今天,這輛車整修後以嶄新的面貌停靠在北京車輛段內,車廂外懸掛的國徽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記者走進高級軟臥車廂,看到一間軟臥車廂有上下兩張寬敞的臥鋪,還有一間洗漱間,供相鄰兩個包間的旅客共用,包間內有一個電扇,這也是這趟車與普通列車相比最特殊之處。
號稱「中華第一車」,她有四最。
她是「最牛」的小號車。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編制全國鐵路列車運行圖時,列車編號沒有字母開頭,而是直接採用數字編號。當時1/2次最小號的車次是北京開往長沙的列車。3/4次就是北京-烏蘭巴託-莫斯科國際列車。
她是「最長」行程的車。連接中、蒙、俄,橫跨亞歐兩大洲,單程運行7818公裡,歷時13天,是中國鐵路開行裡程最長的旅客列車。
她是停站等候最久的列車。由於軌道制式不同,使得列車每次到達二連站出入境時,都需要輪庫更換轉向,停靠長達3個小時左右。這時候,乘客可以選擇留在列車上觀看換輪過程,也可以下車在站房休息,這也成為此趟列車最為奇特標配且獨一無二的景觀。
她是「最累」的一趟列車。列車沿途經過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等特殊氣候地帶,車內沒有空調和暖氣,冬天就靠列車員自己燒取暖爐,運行的13天內,需要24小時不間斷燃煤燒火,保證車內溫度。所有的煤,都是列車員一桶桶裝入煤箱,一鍬鍬鏟入鍋爐,再一鍬鍬剷出。
60年來,K3/4次共計行程達5000多萬公裡,相當於環繞地球1200多圈,安全運送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旅客200多萬名,記錄了中、蒙、俄三國人民之間的來往與友誼,進入新時代又成為展現「一帶一路」新變化、新氣象的重要窗口。
記者 駱倩雯文 安旭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