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標題下藍色小字
鄭德鴻茶座 加關注!
漳州第一公園南門 (老照片 攝於1919年)
漳州市薌城區中山公園位於市區中心,有東西南三大門,昔為漳州府衙所在地。1917年秋,陳炯明受孫中山先生委派,率粵軍入漳建設「閩南護法區"。1918年底,在漳州府衙舊址始建「漳州第一公園」,至次年11月落成,漳州府衙作為官署的歷史至此宣告結束。1926年,何應欽率領北伐軍東路軍入漳,為緬懷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豐功偉績,將它更名為「中山公園」。
今日的中山公園南門
現公園佔地面積65畝,園內主要有:中山公園紀念亭、閩南革命烈士紀念碑、閩南護法區紀念碑、孫中山銅像、七星池、龍柱亭、龍湫池、漳州解放紀念亭、漳州府衙舊址等景點,還有多株名木古樹,是市民和遊客休憩的好去處。
我家就住在中山公園南大門附近的漳南道巷,我是土生土長的漳州古城原住民。中山公園,可算是我家的「後花園」,它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柱,對我來說,是那麼地熟悉與親切!
六角亭,後面為孫中山紀念館。
走進中山公園南大門,正前方不遠處矗立的六角亭映入眼帘。
1920年8月,陳炯明奉孫中山之命率軍回粵,福建督軍李厚基派張毅佔據漳州。當時張毅利用拆天公廟(遺址在今人民新村南門外路邊大榕樹下)所得的六根盤龍石柱,在府署前面古榕樹下建「龍柱亭」,即「六角亭」。在亭中立石碑,鐫文宣揚其「治漳政績」。1926年8月,何應欽率北伐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廢「龍柱亭」張毅所立的石碑,另立鐫刻孫中山先生所著的《建國大綱》碑。後來,拆除石碑,改建石桌石椅,供遊人歇息。
孫中山紀念館
「文革」初期紅衛兵「破四舊」時,將六角亭柱子上的石雕盤龍斬頭棄尾,以致千瘡百孔,面目全非。過後,只好用石灰填平抹成6根圓柱。前幾年,公園整修,六角亭的柱子雖水泥塑造成浮雕龍,但今非昔比,黯然失色,與我以前見過的幾乎縷空的龍柱,相差甚遠。往日的龍柱,柱上的盤龍張牙舞爪,龍鱗片片,頗有繞柱直衝雲霄之勢。且雕工精細,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因此,六角亭又稱為「龍柱亭」。小時候,我與小夥伴經常來這裡攀爬龍柱,追逐嬉戲。
龍柱亭。博愛碑(從東門移到南門)(老照片)
在六角亭(龍柱亭)西南側,是小時候我經常光顧的說古場(講書場)所在。
說古場用竹篷簡易搭蓋,一面緊靠公園圍牆,另三面透風,牆前築一小土臺,臺上放置一張八仙桌和一把交椅,是「說古仙」(講書人)的位置。臺下整齊放著幾排長「椅條」(凳子),右邊縱的一排是可調節靠背高低的竹椅床,竹椅床之間放置茶桌。說古場入口處的竹柱上掛著一塊小黑板,上面醒目地寫著說古的書名。書寫端正大方,書法剛勁有力,不知出自哪位「說古仙」之手?說完一本古書需數月時間,然後另說一本古書,先後有三國演義、少林寺、水滸傳、封神榜、西遊記、說唐什麼的。
左側原為說古場位置,右為六角亭,六角亭後面為孫中山紀念館。
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說古仙」的名字:泗賓仔、石碼仔、嘉禾、北成……。特別是泗賓仔,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中等身材,常著一身中山裝,偶爾也穿漢裝;前額很高,禿頂,目光炯炯有神,酷似列寧。說古時,他正兒八經地端坐在小土臺上的交椅上,左手握著捲成筒狀的線裝豎行古書,右手拿著一把紙摺扇。隨故事情節的起伏變化,「比手劃刀」,口沫四濺;激動時,揮起手中的紙摺扇,拍腿而起,聲調激昂,如雷貫耳;時而輕聲細語,似潺潺流水,娓娓道來。偶爾呷上一口放在身邊案上的茶水,又繼續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說古了。
記得有一次他說《少林寺》時,洪熙官的兒子洪文定在半夜一更四野寂靜之時,「使輕功」(傳說中的一種武林功夫)無聲無息地「撲」的一聲跳上高牆,潛入大宅。當時,全場鴉雀無聲,大家聽得如痴如醉。我後來回想起來,不禁啞然失笑。既然運用「輕功」悄悄地躍上高牆,怎麼又「撲」的一聲,這不自相矛盾了嗎?
臺下座無虛席,秩序井然。旁邊那排竹椅床的聽眾,悠然自得地仰臥在竹床上,或蹺著二郎腿,叼著香菸,吞雲吐霧,高枕無憂;或嗑著瓜子,迷著眼睛,昏昏欲睡;或順手拿起身邊茶几上的茶配,生仁糕、蓮花餅、花生糖什麼的,放在口裡,爾後呷上一口小盅茶,一邊聽古,實在是「太爽了」(挺快活)!
說古告一段落,「說古仙」手拿盤子,到臺下聽古的聽眾面前收「鐳」(錢)。此時,我總會在「說古仙」說「未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話聲未落時,就悄悄地溜出古場,因幼時常常口袋裡「扁扁」(沒錢),只能溜之大吉。待「說古仙」收完錢,繼續說古,我又鑽進了古場。
「文革」期間,說古場所在地被電影公司佔用,並蓋成五層大樓,用於辦公和作為職工宿舍,直到前幾年公園整治時才物歸原主。歸還公園後,大樓拆除,闢為中山公園南大門停車場。
六角亭往北約20米處,原是漳州府衙官署辦公所在,圍牆高築,東西二側尚存舊府衙殘牆二段,厚達1.2米,臺階磚石用材巨大,可見府衙古制。解放後,曾改為圖書館、博物館,現為孫中山先生紀念館。其中,尚有一些遺物對研究漳州歷史仍不失為一處頗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當年鹹通碑就建在現中山公園管理處前
中山公園鹹通碑 (老照片 攝於1950年)
在舊府衙東側圍牆殘牆的外,原是一片草圃,其中曾矗立鹹通經幢,俗稱「鹹通塔碑」。鹹通經幢建於唐鹹通四年(863年),漳州押衙王顓建,宣議郎劉鏞書,原置漳州開元寺(遺址在今市政府大院內)。清同治間毀於兵事,孝廉林廣邁移置其家,拾補完好。民國八年(1919年),陳炯明建漳州第一公園時,移入公園。經幢由黑色花崗巖石雕成,高1.85米,八角形,每面寬0.28米,陰刻楷書《佛頂尊勝羅尼經》及羅漢像。此幢書法遒勁,有晉人風格。毀前雖殘破,而石刻精彩猶存,仍不失為唐代書法藝術珍品,被明末清初「三大儒」之首、思想家顧炎武譽為「天下經幢第一」。
「文革」初期,鹹通經幢被紅衛兵錘成11塊,殘片收藏於漳州市博物館。
肺石
在舊府衙官署(今孫中山紀念館)大門前路邊的花草叢中,立有一塊形狀奇異的石頭,上面陰刻隸書「肺石」二字。據《周禮》卷66《秋官·大司寇》記載,「肺石」是老百姓伸冤時在衙門口的所擊之物,相當於後來的擊鼓伸冤。
宋紹熙元年(1190年),朱熹為漳州知事,曾住於舊府衙官署(今孫中山先生紀念館),故有「紫陽古署」之稱,民間還傳有「朱熹惡鬥老鼠精」的故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後改仲晦,別號紫陽,世稱朱文公,南宋思想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福建尤溪。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朱文公的「使飛瓦」和「斷蛙池」的歷史故事,久經不衰,在漳州民間家喻戶曉,至今流傳。
七星池
朱熹在辦公之餘,常在府衙後花園(今中山公園北端)休閒散步。宋嘉定間知府趙汝譡在朱熹復軒舊址築君子亭、臺,並挖一池,以緬懷朱熹在漳主政時的功績,但後來七星池被填平。幾百年後,清知府魏荔彤、沈定均又先後給予修復,現保存完整。
中山紀念臺(19路軍建) (老照片)
1926年冬,何應欽率領北伐軍東路軍入漳時,在七星池前邊築起「中山紀念臺」,後來俗稱戲臺。臺前原為廣場,現闢為草圃。往日常為群眾集會場所和開展文藝活動,戲臺作為大會主席臺或表演文藝節目、放映電影的舞臺。廣場以前是每逢周六周日免費放電影,「文革」結束後,就把整個廣場連戲臺圍了起來,擺上只在上面抺上水泥的石條當椅子,賣起票來,一票5分錢。後來又改為兒童遊樂場,也是要買票的。好在均存在時間不長,再回歸為百姓自由活動的場所。
在公園小道悠閒散步,曲徑通幽,兩邊樹木成蔭,百花盛開。在綠茵茵的草圃中,插著棕底白字的長方形或菱形的小木牌,溫馨提示:「芳芳青草,足下留情,踐踏何忍?」「小草微微笑,請您繞一繞!」——多美的人性化語言,充滿人情味。想當年,階級鬥爭年代,卻大相逕庭。公園裡豎著白底黑字的警示牌,上面赫然寫著:「嚴禁……,違者罰款……元!」「不準亂摘果樹龍眼,違者以偷竊論處!」——多生硬,硬綁綁的語氣,充滿火藥味,令人噁心!這又何苦呢?
今非昔比,我兒時在樹陰、花海、草叢中隨處可見的蜻蜓、蝴蝶、螳螂等昆蟲,如今卻難尋蹤影。
中山公園東大門內廣場的西側原有一個噴水池,現改為龍湫池。池上塑有假山及瀑布,是市民拍照的好景點。
龍湫池
博愛碑(老照片)
中山公園東大門內廣場的西北側,矗立一尖碑——博愛碑,因孫中山先生的題字而得名,原稱「閩南護法區紀念碑」。它四周松柏翠綠,芳草青青,百花簇擁。碑體東面是孫中山的手書「博愛」,西面為陳炯明的楷書「互助」,南面屬汪精衛寫的隸書「平等」(另一說為胡漢民所書),北面系章太炎題的篆書「自由」。我無意中發現,碑中孫中山的「博愛」和陳炯明的「互助」,一東一西,背靠著背,似向人們預示孫、陳二人日後將背道而馳,分道揚鑣。當年,陳炯明建此碑時,是否有意,不得而知。主政漳州二三年後,陳炯明奉孫中山之調,班師回穗。旋即背叛孫中山,炮打總統府(當時孫中山設在廣州的南方政府)。此時,孫夫人宋慶齡已身懷六甲,在隆隆的炮火聲中,受驚而流產。
今天的博愛碑
中山公園東大門內廣場的南側,有一座小山包,山頂建有五角形的漳州解放紀念亭。西北側山腳下,原是公園冰廳,現在改為廣場,成為市民跳廣場舞的地方,廣場北側立有孫中山塑像。東南側山腳下,原有一所專為少年兒童提供學習的少年之家,裡面有桌球桌,是孩子們最喜歡去的地方,可惜後來被拆遷了。山南側有一上下山的階梯,階梯下有一座假山,俗稱「猴洞」,也是孩子們喜歡的地方,常常爬進去鑽洞。
漳州二中第二十七屆初中畢業班全體團員留影
在團的旗幟下前進 一九六三年端午節
攝於中山公園階梯旁 後排右一為楊高陞
本圖由楊高陞提供
漳州解放紀念亭
廣場北側的孫中山塑像
在六角亭(龍柱亭)東南側20多米處,現闢為綠茵茵的草圃,各種花卉怒放。這裡原是露天燈光球場,與舊時說古場對應相望。平時,供體育愛好者練球,節假日在這裡舉行全市籃、排球比賽。記得小時候,我經常到這裡觀看球賽。在球場上,有一人稱「老傅」的外地人——「北仔」(北方人),據說是市裡某單位的「猛虎隊」隊長。他身材高大魁梧,手腳靈活,用現在的話說,堪稱帥哥。球場上,他穿梭自如,傳球、投籃得心應手,似出海蛟龍,遊刃有餘,算是我幼時心目中的偶像。「文革」中,兩派群眾組織之間因觀點不同而武鬥。盛傳老傅是群眾組織主力軍打手團團長,名噪一時。後來,清理派性就銷聲匿跡了。
閩南革命烈士紀念碑
在公園六角亭東面不遠處,矗立著閩南革命烈士紀念碑,1956年8月由龍溪地區行政公署設立。碑體大圓柱,柱上以鋼筋水泥雕塑著一位身穿軍裝,背鬥笠,手持步槍的紅軍戰士。此雕像出自李明月之手。李明月是漳州民間出名的雕塑師,坊間習慣稱「明月獅」(師傅),他是我同為「老三屆」的朋友李哲文的祖父。20世紀40年代,陳嘉庚在集美的古建築和漳州蔡竹禪的大厝修繕,均聘用「明月獅」。
紀念碑圓柱正上方嵌有醒目的「閩南革命烈士紀念碑」9個字,此為廈門著名書法家羅丹所書。解放前,羅丹的字已飲譽南洋一帶。這使我聯想到,20世紀50年代,漳州市面上的招牌、廣告字體,幾乎出自東橋亭的賴候波之手,他以楷書見長。後來,北橋的陳文聃打破了賴候波一統漳州天下的局面。記得百貨大樓入口正大門上的「百貨公司」四個大字,就是陳文聃所書,他的字粗獷有力,曾是我書法的模仿對象。當時,社會上流傳著「廈門的羅丹,漳州的陳文聃」。看來,陳文聃後來居上,比賴候波略勝一籌。
紀念碑的底座為三級,八角形狀的水磨石,周圍築有石欄,整座建築物及環境莊嚴肅穆。小時候,我們常來這裡玩耍,幾個小夥伴繞碑「米店找」(躲迷藏),「走燒掠」(追逐) ,手拉手地想把圓柱圍住,人少了不行。碑體和地面是水磨石的,夏天時,靠、躺涼快,挺舒服!
紀念碑承載了我們這代人多少美好回憶,也留下了令人傷心的往事回味。記得20世紀60年代初的「瓜菜代」,我正就讀初中,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正處於長大時期,餓肚子更是難忍。那時候,西門外近郊農民利用紀念碑圓環水磨石路面空地曬麥子,我「無代志」(沒事)時就在周圍溜達,趁看管的農民不留意,蹲下身子迅速捏上幾把麥子,放進褲袋裡。然後,若無其事地離開,心中害怕得「撲通撲通」直跳。我這個一貫被老師認為是好孩子的,竟幹出了偷竊的事兒。過後,總以「虎餓跳過牆「這句俗語聊以自慰,為自己開脫。每每憶起此事,我不由笑了起來。
漳州中山公園,讓我無限眷戀。我衷心地祝願你青春永駐,重鑄輝煌!
楊高陞,1947年出生,大專文憑,經濟師,市自動化儀表廠退休。
楊高陞 文 鄭德鴻 彩圖
老照片來自馮水國收藏及網絡
編輯:鄭德鴻
掃描或長按下面的二維碼,加關注,就可進入微信公眾號「鄭德鴻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