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雲南省麻慄坡縣下金廠鄉抓住脫貧攻堅惠民政策進村這個「天時」,群山環繞、密林遍布和溫潤多雨、潮溼多霧這個「地利」,「土專家」號召力、帶動力強這個「人和」,念好「山字經」,規模發展石斛產業,創辦「扶貧車間」,帶領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大山裡出了個「土專家」
下金廠鄉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2.3%,加上溫潤多雨、潮溼多霧的特殊氣候,為石斛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2002年,大錫廠村普通農村黨員郭喜兵,結識了來到當地研究蘭科植物的研究員,並參與到石斛的研究中,這一研究就是十多年,平均每年有五六十名專家或碩士、博士找到郭喜兵做研究,郭喜兵漸漸成為遠近聞名的「活地圖」「土專家」。在做研究的同時,敢於「吃螃蟹」的他,在大山裡仿野生種植石斛,靠山吃山賺到了「第一桶金」,隨後種植面積不斷增大,至2012年已發展到200畝,價值500餘萬元,成為鄉裡脫貧致富的榜樣。「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鄉黨委政府多方動員周邊群眾,郭喜兵主動牽頭成立了全鄉第一家合作社——麻慄坡雲嶺野生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群眾以山林、荒地、勞力等方式入股,當年年底就實現分紅,「嘗到甜頭」的群眾奔走相告,吸引了周邊更多群眾入股合作社。截至目前,該社吸納帶動周邊300多農戶增收,野生石斛種植面積達4000餘畝,僅2019年收穫石斛成品近30餘噸,實現經濟收入330餘萬元,社員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庭院裡開了個「小課堂」
「文化低,不懂技術,前幾年栽什麼都沒賺到錢,看到他們栽石斛賺了錢,自己也想試試,又擔心沒技術會賠本……」貧困戶張遠康憂心忡忡地說。為了打消農戶顧慮,村組黨員幹部多次召開群眾會,動員入會事宜,合作社選優培育出5個高大、抗病能力強的石斛品種,從社員中培養選拔優秀黨員幹部組建培訓師資,在農家小院裡開起了「小課堂」,為社員進行種植技術現場指導。為進一步拓寬群眾知識面,合作社從科研院所邀請藥材種植專家到村傳授技術,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實用技術培訓。通過以會代訓、科普講座、發放技術資料等多種方式,讓群眾對中草藥種植知識、科學種植理念有了進一步認識,提高了群眾發展石斛種植的積極性。近年來,該社累計開展技術培訓34期1560人次,開展科普講座20次835人次。「通過幾次培訓,我對栽石斛的技術有了一定的了解,況且還有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我覺得可以試哈。」在參加了3次培訓後,張遠康信心十足的說。當年,他就在自家的荒山上種了2畝石斛,次年收入加上山林入股分紅就達到5000元,極大地鼓舞了周邊農戶種植石斛的積極性。
叢林下辦了個「扶貧車間」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關鍵時期,郭喜兵召集合作社的黨員同志一起商議如何擴大合作社種植面積,帶動更多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產業。在縣鄉黨委多方協調下,該社與文山雲斛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結成合作對子,聯合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為期3年的產業幫扶。「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的「扶貧車間」落戶雲嶺叢林下,建檔立卡戶勞動力到合作社務工,實現了「就業顧家」兩不誤。另外,合作社的黨員還分片動員周邊貧困戶自行發展石斛種植,提供技術支持。通過該社黨員多方動員,先後帶動全村100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石斛種植,實現了貧困戶產業發展全覆蓋,為全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黨員郭喜康說到:「成立合作社,掛上了『扶貧車間』的牌子,更是掛上了我們共產黨員帶領脫貧致富的初心使命。」
近年來,下金廠鄉依託「天時地利」著力做好「山」字文章,採取「公司+合作社(大戶)+農戶」等方式,大力發展林下養雞、林下中藥材種植、林下草果種植等特色林下經濟產業,截至目前全鄉發展種養殖合作社21個,掛牌扶貧車間2個,帶動44人穩定就業。如今的下金廠鄉,貧困群眾家住大山裡,心在大山中,富在大山上。(張雯銘 王正委 柯榮芳 張芳)
(責編:徐前、朱紅霞)
雲南省累計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1例 治癒9例 人民網昆明4月26日電 (木勝玉、薛丹)據云南省衛生健康委通報,4月25日0時至24時,無新增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確診病例治癒出院1例,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醫學觀察1例。 截至4月25日24時,累計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1例,治癒出院9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