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特洛伊》(Troy)是布拉德·皮特主演的一部古希臘神話電影,於2004年5月9日在美國上映。影片取材於古希臘神話,改編自荷馬史詩著作《伊利亞特》。講述了特洛伊王子愛上了斯巴達的美女海倫,二人私自回到特洛伊,引發斯巴達國王率眾圍攻特洛伊的神話故事。
在大家的印象裡,「特洛伊之戰」約等於「木馬」。根據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的描述,「特洛伊之戰」歷時十年之久,固若金湯的特洛伊城屢屢擊潰斯巴達國王的大軍,斯巴達國王一統希臘的傲氣嚴重受挫,打破這一僵局的關鍵便是「木馬」。斯巴達人用被燒毀的船體殘木搭建了一座巨大的木馬塑像,偽裝成大軍撤離的假象,特洛伊人以為敵軍已撤,就把這座巨大的木馬運回城中慶功。夜間,趁著特洛伊人戒備鬆懈時,藏身木馬中斯巴達人爬出木馬開始進攻,導致特洛伊城一敗塗地。
電影《特洛伊》著重於塑造個人英雄主義和普世價值的「融合」,把崇尚自我意識的古希臘第一勇士阿喀琉斯打造成一個食人間煙火的孤膽英雄。美國電影擅長於用美女搭配英雄,即便是悲劇英雄阿喀琉斯也不例外。在古希臘神話中,阿喀琉斯是「戰神」,在「特洛伊之戰」中,除了特洛伊人和斯巴達人,還有古希臘眾神的參與。而在電影《特洛伊》中,古希臘眾神無影無蹤,只保留幾尊雕塑和一座神廟,把這場「人神大戰」刪減為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
在冷兵器交接中,個人意志和體能被「放大」,比如身材矯健者和體型魁梧者。在影片中,體型魁梧者往往被身材矯健者一招致命,更加強調英雄的膽量和搏鬥技巧。簡單看,這是一部改編自「古希臘神話」的影片,實際是披著「古希臘神話」外衣的好萊塢英雄主義宣傳片。
進入21世紀,根據「古希臘神話」改編電影成為好萊塢的一種發展趨勢,這個過程持續了約十年,雖然偶有佳作,卻並未形成大氣候。2014年,「古希臘神話」在好萊塢戛然而止,塵歸塵、土歸土,仿佛什麼都沒發生過。
美國製作的「古希臘神話」改編影片(包括但不限於):
《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2014年)、《大力神》(2014年)、《諸神之怒》(2012年)、《驚天戰神》(2011年)、《諸神之戰》(2010年)、《斯巴達300勇士》(2007年)、《天國王朝》(2005年)、《特洛伊》(2004年)、《亞歷山大大帝》(2004年)、《大力士》(1997)、《木馬屠城記》(1956年)等。
「古希臘神話」在好萊塢的曇花一現,是因為「水土不服」,還是另有原因呢?
古希臘神話大約產生於公元前8世紀,後經過數百年的演化與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在近代,東方的人們對於希臘的印象主要是「奧運會」。2004年,第28屆奧運會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這是奧運聖火時隔108年後回歸故裡,成就了奧林匹克大家庭最大規模的聚會。為了舉辦這次盛會,希臘投入了大量資金、物力和人力。
然而美好總是短暫的,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也讓希臘的經濟雪上加霜。從2004年舉辦奧運會時的豪情萬丈,到2009年12月爆發希臘債務危機,五年之間,希臘從神壇跌倒谷底。
在雅典奧運會舉辦之前,經濟光景一片「光明」的希臘與美國資本格外親密,在美國資本的牽線搭橋作用下,藉助舉辦奧運會的契機,古希臘文化具備了在好萊塢落地的土壤。一部影片的籌備到上映,短則一到兩年,長則數年以上。希臘文化中最具備傳播價值且符合好萊塢口味的元素,首選古希臘神話。驍勇善戰的英雄主義、健美的身材、絕色的美女、家庭情懷以及奇幻的神話世界,這些是好萊塢最喜歡的元素。
在這些具有「古希臘」鮮明特色的好萊塢大片中,《諸神之怒》、《諸神之戰》和《特洛伊》(2004年)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三部影片,好萊塢明星大腕雲集一堂,在古希臘文化體系中塑造出一個個超級英雄,具備神力的希臘神、神與人類結合產生的具有#超能力#的半神,因為國恨家仇展開粗暴的打鬥,巨星加盟和驚豔的特效成為影片的最大賣點,然而卻無法掩蓋粗曠敘事的不足。
好萊塢改編的「古希臘神話」電影著重於英雄個體的塑造,即便營造英雄保家衛國的動機,也局限於「家庭的回歸」和「親情的接納」,這種改編有其特定的時代條件。顯然,千年文化積澱的古希臘文明與好萊塢的價值觀存在著天然的鴻溝。當水杯裡的水溢出,人們的關注點還在於裝滿水的水杯,而當水杯裡的水只覆蓋了杯底,人們就會轉頭就走。誰都不喜歡空杯子,也不喜歡空洞無物的故事片。
當淺薄的故事敘事無法獲取觀眾的芳心,當人們厭倦了譁眾取寵的特效,當資本失去了市場對「古希臘神話」的追捧熱度,當希臘從舉世矚目轉變為歐盟的邊緣經濟體。資本走了、觀眾走了,笑談神話、暢聊希臘的那一杯杯熱茶也就涼了。
千帆過盡後,古希臘神話依舊在那裡熠熠生輝,儘管短期內無人問津,只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古希臘文明就會再次迸發強大的生機。吃快餐的資本雖然獲得了短期利益,但失去了誠信和公信力。
文明古國之間的文化交往具備同等性,也容易產生文化共鳴。在2019年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中國社科院會同有關國家智庫推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智庫夥伴關係」計劃,平等對話、交流互鑑、共同發展是不同文明體系交往的核心。如果把弘揚文化理解為寅吃卯糧的資本運作,不僅是對自己的否定,更會走向自我封閉的獨木橋。
言之左右,看山看景識人,歡迎分享你的觀點。
舌尖上的泰國,變局中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