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嫣然一笑終成夢6,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臺釣引魚的技巧與釣竿的壓梢定位。
臺釣引魚的技巧
臺釣者一致認為「臺釣」中釣魚重要,引魚更重要,全程持續引魚是臺釣「三大技術」之一,也是「臺釣」最重要的致勝關鍵所在。臺釣是「釣引合一」,垂釣過程亦是引魚過程,不專門制誘餌打窩子,卻勝似專門打窩子,「引魚」技術已成為一大研討課題。有經驗的臺釣高手總結出幾種引魚法,很有實戰價值,現薦予廣大釣者。
1.窩引
釣賽規則不允許用工具等打窩,但不等於不能做誘窩。在混養池開賽時,視魚大小或密度,以鉤掛法下足桌球般大團餌以誘魚匯集。若在高密度的職業池競賽窩引的餌量有時指甲大的二粒就會超量而把魚引亂。
2.逗引
這裡講逗引,不是指傳統中的逗引魚咬鉤,而是開始施釣的前幾竿在見標有反應魚快吞餌時,故意揚空竿,使鉤上的料餌散落,這樣只吃到「霧化餌」不過癮的魚見到此落下的粒餌就搶吞。行家們稱:逗引的目的是把進窩的魚「引兇」。
3.魚密度不到位——持續引
所謂引魚密度到位,即在魚密度較高、氣候、魚情正常情況下,拋竿後餌鉤到底穩住了,5秒鐘內浮漂應有搖擺、上下緩緩浮動、咬鉤等信號反應,若鉤餌落底1分鐘後浮漂還不動,說明魚沒有引到「位」。遇此,釣手應每分鐘一竿不停地持續向釣點投餌,餌粒可稍偏大些,堅持持續引。
4.魚引得太多—暫停引
釣賽設在精養池和商業池中,把魚引得太多反而釣不上魚。這時池中明顯反應是:當拋竿後,鉤餌快到底時,池底突然浮起一片魚星或窩區魚星層層,但不咬鉤。浮漂信號亂而多,上魚少,這是餌料下得太多所致。常可採取以下措施:一是暫停「引魚投餌」,只用稍硬些的餌裝鉤或上單鉤垂釣;二是雙鉤加黏餌在窩區外釣,暫停向窩區補餌;三是起竿停釣一會兒,讓魚群把窩中餘餌吃掉大部分再釣。
5釣大魚、玫小魚—大餌、小餌分別引
大、小魚因消耗能量差異,平均進食量也不相同。據試驗,一條2千克的大鯉魚2分鐘內可進食0.1千克。釣賽中若要爭總重量好名次,釣手開始時的「窩引量」應為釣鯽魚用量的5~10倍,且每竿裝鉤餌粒也要增大。如以尾數計成績,戰術上以釣小魚為主,「引窩」也要小,釣「片子鯽」裝鉤餌粒只能綠豆般大為佳。
6.低溫、新塘釣—葷、素、活餌結合引
初春及冬季,水溫較低,如果用臺釣法參賽,引魚技術掌握不好,往往不如老傳統上魚多。原因是新陳代謝緩慢期魚類更需要補充少而精的高蛋白物質,對素餌粉料很少問津,此時「窩引」料中應加入些紅蟲、活小蚯蚓。釣賽規則允許時,鉤裝「一粉、一蟲」效果更好。「新塘」常指初次用粉餌釣賽池,由於魚不習慣吃粉類餌,所以要按上述方法「做窩、引釣」。
四、臺釣的拋鉤
臺釣將誘餌和釣餌合一,因此對拋鉤到位的要求很高。要求餌鉤總是落在同一釣點上,使釣點形成魚窩如東拋一鉤,西拋一鉤,形不成窩子,魚不集中,就會大大降低上魚率。
臺釣的拋竿
臺釣技術中拋竿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對拋竿的基本要求是:動作規範,落點準確,餌鉤落水輕。拋竿常用的方法有三種:
1)垂直蕩送法
這是最常用的一種拋竿法。操作時,右手持竿,竿在正前方與水面成30角,左手捏墜,用小指分開兩根支線拋送時,右手揚竿,左手前送,釣竿由30°角迅速變為60角,餌鉤貼近水面向前飛去。餌鉤、主線在拋至最前端時,與竿、手臂成一直線,輕柔而準確地落入釣點,既不回彈,也不打彎。
(2)橫向彈送法
在風力較大時可採用此法,操作時,竿尖要接近於水面,離水面越近阻力越小。用左手拉緊釣線,使竿尖儘量彎曲,根據風向算好提前量,再橫向彈出餌鉤,使餌鉤貼近水面飛行並落入釣點。
(3)上拋甩送法
如同單手甩長鞭,只是用力要柔和,以釣竿在甩拋時不出哨聲為準,如用力過大釣餌會脫鉤。
2.釣竿的壓梢定位
當餌鉤落於釣點後,要立即輕輕抖動主線,使其部分沉於水中,再將釣竿前部置於竿架上。當浮漂立直後壓梢入水,再往後拉,使主線全部入水。隨後緩緩前送釣竿,使浮漂在自由狀態下繼續下沉,當其不再下沉和前移時再往前慢慢送一點竿。如浮漂不再隨著上浮,表明浮漂已到了餌鉤的正上方,這時可放竿入架,並保持竿梢入水,主線處於拉直狀態。
初學臺釣者往往忽視壓梢定位這一程序,其結果會大大降低上魚率。壓梢定位是臺釣操作中一個重要的技術環節。它有三大作用:一是提高抗風浪能力,主線入水後,風吹不到,浮漂也穩定多了;二是保證浮漂能正確反映魚咬鉤的信息,主線若沒入水,也有一定浮力,這種浮力會使浮漂的反應帶來一些誤差;三是確保揚竿時釣鉤直接受力。竿尖與浮漂間呈直線,竿尖一動,釣鉤會立刻受力。壓梢定位這一程序看似簡單,但與上魚率關係很大,每一位釣者對此都要有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