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照南通的老風俗,陰曆的二月半,是百花的生日,叫「花朝節」。民間的「花朝節」,是根據地區和氣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落場是二月初二,有的是二月十二,像我們南通就是二月半。
「花朝節」從唐朝就有了,搞活動的大部分是文人,他們一頭賞花、一頭吃酒、一頭賦詩。到了宋朝後風氣大盛,範圍逐步擴大,又有了賞花、種花、踏青、賞紅的活動。宋朝的時候,汴梁城把「花朝節」叫成「撲蝶會」。《乾隆通州志·風土誌》裡還有「花朝郊遊訪花,閨中幼女以是日穿耳」的記載。清朝的李琪,在《崇川竹枝詞》裡是這麼寫南通花朝節習俗的:百花生日是花朝,撲蝶年年習未消;多少人家小兒女,紅絲穿耳不勝嬌。
這首竹枝詞說的是清朝的南通,花朝節這天子,女人家外出郊遊、賞花看景,還要撲蝴蝶。這個撲蝴蝶的風氣,在南通一直行時、延續,就和宋朝的東京汴梁把「花朝節」叫「撲蝶會」呼應上了。小姑娘在這天子要穿耳洞。過去的女人家穿耳洞和現在街上首飾櫃、美容店裡的無痛穿耳不怎麼同。從前南通人是用兩粒菜籽在耳朵端子上對捻,等捻到肉都移到旁邊去了,就剩兩層迅枵的皮,再拿根針戳穿了,放段紅絲線裡頭,長老扎了就能戴耳環。和現在自願的穿耳洞不同,從前是非穿不可的。
既然「花朝節」是百花的生日,這天子,民間還要在自己的花草和樹上頭貼紅紙條,有的用紅綢子、紅布裹在樹枝上慶賀花壽。
清朝通州人姜長卿也有一首《崇川竹枝詞》:
兒時穿耳揀花朝,
姊妹行中出色嬌;
女伴可憐都嫁盡,
教儂分取上頭糕。
說的是小姑娘穿耳洞後顯得說不出的嬌豔、出眾和齊整美貌。可惜的是好景不長,穿過耳洞的姑娘一個個的嫁了人,小姊妹越來越冷靜,只有在姑娘出嫁的時候,大家來搶女婿家裡送的「上頭糕」了。上頭是指上轎前新娘子的開臉、化妝和做頭髮一整套的裝扮。
清朝通州的李懿曾又有一首《望江南 通州好》,還是寫的「花朝節」:
通州好,
韻事說花朝。
紅樹小窗穿耳女,
綠楊深巷賣餳簫。
拾翠路迢迢。
這首詞寫得就生動了。紅樹指盛開紅花的樹和貼了紅紙條的樹。窗前坐的是正在穿耳朵的小姑娘。餳簫的「餳」,指的是斫糖(即麥芽糖),臘月二十四送灶要用的。賣餳簫就是賣斫糖的小販吹的豎笛。「拾翠路迢迢」是指在路上撿翠鳥的羽毛做首飾,一般泛指女人外出郊遊、踏春。這首《通州好》總共二十七個字,就把紅樹小窗、綠楊深巷的景致描寫出來,還有穿耳洞的姑娘、賣斫糖的小販和在路上撿羽毛的春遊的女人,真的「言簡意賅」,把個南通的市井風情和節日風俗描寫得活龍活現。
《崇川竹枝詞》倒有三首說的是"花朝節",足見古人對這個節的重器。再有,三個作者裡的李懿曾是乾隆年間的人,李琪和姜長卿是道光年間的人。也就是說,至少在清朝的三百年裡,「花朝節」的風俗在南通是盛行的。現在多少人都在移植、借鑑外地、外族和外國的節日。不需要,現成的就在這裡。另外,從前南通的二月半,農村裡頭還有個放燒火的風俗,這個,以前的總而言之裡說過無數次了。
來源:二侯
編輯製作: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