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爆發前的30年代,反坦克作戰已經是歐洲普遍認可的新戰術需求,鑑於同時期的坦克裝甲技術並不強,小口徑反坦克炮獲得各軍事大國的認可,包括37毫米、47毫米等幾種型號。捷克在30年代初也制定了研製37毫米牽引式反坦克炮的計劃,這個項目由斯斯柯達工廠負責。
經過幾年的研究,斯柯達於1934年拿出了KPU vz式37毫米牽引式反坦克炮(實際口徑為37.2毫米),在工廠內部,該炮被稱為A3型。
該炮在當時和其他同類型火炮差不多,採用開式可摺疊炮架,炮架尾部有一個小小的駐鋤結構。大部分都採用鋼製輪,用於騾馬牽引或者汽車慢速牽引還可以,它也可以換成橡膠輪,用於車輛高速牽引。
步兵型號作戰全重275千克,拖曳行軍重295千克,火炮雖然口徑不大,炮管長度達到1.46米,為40倍徑,方向射界共50°,俯仰角度為-5°~30°。
火炮配備穿甲彈和高爆彈,在發射0.815千克重的穿甲彈時,炮口初速度達到690米每秒,在射擊30°傾斜角均質鋼裝甲時,在100米、500米、1000米和1500米距離上,對應的穿甲深度分別為37毫米、31毫米、26毫米、22毫米。如果發射高爆彈,最大射程可達4000米,一定程度上可以充當步兵炮使用。
火炮有一面小小的炮盾保護成員,一組訓練有素的炮手可以達到每分鐘12發的高射速,其反坦克能力在30年代還算合格,是中規中矩的基層步兵反坦克裝備。
除了裝備到步兵中,這種火炮還被坦克設計部門採用,運用於同樣是捷克設計製造的LT35、LT38輕型坦克上,作為坦克主炮使用。這些坦克在捷克被吞併後跟隨德軍橫掃歐洲戰場,先後參與法蘭西戰役以及巴巴羅薩計劃等大的行動。
該炮還實現了少量出口,南斯拉夫購買了一部分,這些火炮在二戰中又被德軍繳獲了去,被重新命名為Pak 156(j)。
捷克軍裝備的這些PKU vz式37毫米反坦克炮並沒有什麼優異的表現,在捷克被吞併後就被德軍收入囊中,賦予其PaK 37(t)的新編號,一部分援助給小弟。
在大戰中,37毫米級別的反坦克炮很快過時,這些PaK 37(t)反坦克炮沒能像35t、38t坦克一樣奔走於各戰區,在二戰結束後仍然殘存數量不少,主要是捷克斯洛伐克擁有。甚至在1949年斯洛伐克宣布脫離捷克斯洛伐克的事件中,斯洛伐克還成功分到158門該炮,當時已經距離二戰結束4年了,世界上主流的反坦克炮早就上升到大中口徑級別了。
同30年代所有的小口徑反坦克炮一樣,KPUV vz式37毫米炮出生的時候也算不錯的裝備,它只是跟不上二戰那場快速升級的裝甲對抗競賽,很快就和PaK37一樣淪為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