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巔峰時期和美國在歐洲來一場戰爭,誰能勝利

2020-12-11 crazy歷史

我們先來看一下蘇聯的軍事力量!

陸軍,人數199萬,分為16個軍區。編為51個坦克師、142個摩託化步兵師、7個空降師、約10個空中突擊旅和16個方面軍炮兵師,裝備主戰坦克5.3萬輛、裝甲戰鬥車輛6.3萬輛、火炮2.9萬門、地對地飛彈發射架約1570部。

海軍,人數為45.1萬,分為4個艦隊和一個區艦隊。裝備彈道飛彈潛艇79艘,巡航飛彈潛艇和攻擊潛艇268艘,主要水面作戰艦隻193艘,小型水面作戰艦隻797艘,登陸艦艇187艘,主要輔助船隻269艘。

空軍,人數為45.3萬,遠程航空兵約10萬人,編為5個集團軍,裝備中遠程轟炸機752架;方面軍航空兵約31.5萬人,編入12個軍區和駐東歐四國蘇軍集群的空軍序列,裝備殲擊機、殲擊轟炸機和強擊機5167架。

防空軍,人數為63.5萬,編入5個防空區和10個軍區的防空軍序列。擁有各型殲擊截擊機1300架,防空飛彈發射架9600部,雷達約7000部,有反彈道飛彈發射架100部。

戰略火箭軍,人數29.8萬,編為6個火箭集團軍,有發射控制司令部300個。擁有洲際飛彈1398枚,戰略作戰飛機1690架。

核力量截止到目前,僅僅是用來進行威懾,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膽敢動用,同樣,對於美蘇這種可以保證相互毀滅的大國而言,更是如此。那麼僅僅憑藉常規軍事力量,那麼美國和蘇聯之間,到底鹿死誰手還真的難說。

上面分析了蘇聯的軍事力量,無論從士兵數量,還是裝備數量,蘇聯都佔據了妥妥的優勢。所以從數量上看,美國絕對不佔優勢。但是美國有著眾多的歐洲盟國。這些盟國的軍事力量也相對而言比較強悍。最為關鍵的是,二戰以後,在裝備數量相差並不是巨大的情況下,質量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很顯然,蘇聯的軍事武器和歐美相比,一直是傻大黑粗的典型。這是因為二者之間的理念是不同的。經歷了二戰洗禮的蘇聯,認為武器在戰爭中的使用壽命根本不需要太久,數量就是質量。提升了技術含量,無疑成本就要高很多。不利於戰爭的消耗,所以,這就導致了蘇聯的技術一直落後於美國。

所以,如果二者開戰,要分戰場。

在歐洲戰場,僅僅憑藉美國的駐軍以及歐洲盟軍,是根本無力阻擋蘇聯的鋼鐵洪流的。這也是為何歐洲當時如此畏懼蘇聯的原因所在。

所以,美蘇對決,在歐洲戰場,那麼必然以蘇聯的勝利告終。但是接下來,如果在太平洋上對決的話,那麼蘇聯將會不堪一擊。

眾所周知,蘇聯一直以來重視潛艇的作用,所以它生產了幾乎世界上最多的潛艇。但是,面對早已經實現了航母為核心的美國艦隊,潛艇的前出作用就顯得並不是非常重要。

海軍航空兵的存在,令海軍的遠程打擊能力成為了現實。面對這種實力的美國海軍,紅色海軍幾乎無力阻擋。蘇聯領導人設想的那種海軍艦艇互射飛彈對決的局面很難實現。

所以,在太平洋上,美軍毫無疑問佔據了極大優勢,紅色海軍無力抵擋。

那麼再來看空軍,很顯然,蘇聯空軍的技術水平一直低於美國。從雙方的裝備上看,蘇聯略遜一籌。但是畢竟是和美國能夠相提並論的大國,雖然落後,但是蘇聯的戰鬥人員水平並不低。在當時,雙方最為先進的戰鬥機並沒有出現嚴重的代差。所以,綜合來看,雙方在空軍方面堪堪平手。

如果在陸地上進行決戰,那麼美軍失敗的可能性更大。雖然佔據了一定的裝備優勢,但是美軍的戰鬥意志顯然和紅色蘇聯沒法比較。

相關焦點

  • 蘇聯在巔峰時期發展到了什麼水平,當時究竟能不能與美國抗衡
    1949年,蘇聯成功引爆了原子彈。這一事件標誌著蘇聯成為了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自此,世界正式進入兩極冷戰時代。 我們知道,蘇聯冷戰的格局一直延續到了90年代蘇聯解體,才正式被終結。 那麼,蘇聯在最巔峰的時期,其經濟、軍事、科技層面發展到了哪個地步,究竟能不能和美國抗衡呢?
  • 巔峰時期的蘇聯究竟有多強大?
    巔峰時期的蘇聯究竟有多強大?蘇聯的巔峰時期應該是在70年代中後期,經濟和軍事力量達到了歷史的雙巔峰,國力空前強大。這個時期的蘇聯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軍事力量,無論是核武器還是常規武器,無論是陸地還是海洋,蘇聯的數量都是遠超北約和美國的。到勃列日涅夫去世的時候,蘇聯已經有2.7萬個核彈頭,347艘潛艇,8000多架各種飛機,坦克數量甚至達到北約的五倍以上。
  • 蘇聯巔峰時期軍力有多強?能7天攻陷歐洲,除了美國沒有對手
    在1991年之前的幾十年時間中,世界都被一層無形的鐵幕所籠罩,而這層鐵幕就是美國和蘇聯冷戰所形成的,在當時蘇聯和美國都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兩國的軍事實力和重工業水平可以說即便是現在的很多國家依然比不上。
  • 巔峰時期的蘇聯太強大,連美國都忌憚,只好玩這種「小把戲」洩憤
    那你們想到的有沒有包括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和美國是最主要的兩個國家,戰爭結束後,這兩個國家就變成了超級大國。所以蘇聯其實也屬於強國,但是對於這個稱號,蘇聯是背負著很多爭議的。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蘇聯站在風口浪尖,一直受到大家的過分關注呢?主要有兩個方面。
  • 蘇聯在鼎盛時期,其經濟發展水平與美國相比,差距有多大?
    事實上從二戰結束到解體,蘇聯的整體綜合實力,始終要落後於美國,那麼巔峰時期的蘇聯,和美國相比到底有多大差距呢? 蘇聯經濟發展的巔峰時期,當數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那時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7000億美元,人均GDP達到2600美元,在這方面和美國有不小的差距。 美國由於較早進入工業革命,在二戰爆發之前,都一直奉行孤立主義,埋頭搞工業。
  • 難怪蘇聯敗給美國,巔峰時期蘇聯同美國還是有差距,只怪自不量力
    二戰結束之後,世界上形成了兩個超級國家,這兩個國家分別是蘇聯和美國。巔峰時期蘇聯的國土面積可達2200萬平方公裡,而美國也有950萬平方公裡。從國土面積上來看,蘇聯的國土面積是美國的兩倍還要多。但是在隨後的美蘇冷戰當中,蘇聯卻節節敗退,無法同美國競爭,最後敗給了美國,只能夠走向分裂的道路。
  • 中國這一鄰國,曾讓蘇聯從巔峰走向沒落,如今美國也重蹈覆轍
    駐阿富汗美軍最近幾十年來,儘管全球的大範圍戰爭沒有發生,但是小規模戰爭和地區衝突,卻變得十分頻繁。馬島戰爭,英國海軍慘烈勝利,讓我們看到了昔日大英帝國的沒落。海灣戰爭,美軍摧枯拉朽擊敗伊拉克,讓我們看到了信息化作戰的恐怖。然而卻有一個國家,先後讓兩個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在此地發起戰爭,而最終都以失敗告終。而這個國家,就是我國的西北鄰國阿富汗。
  • 一個營的武器可以裝備別國4個師,巔峰時期的蘇聯究竟有多強大?
    持續數年的二戰終於在1945年落下了帷幕,美蘇稱霸世界,兩年以後,美國開始推行杜魯門主義,冷戰開始了。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趁著別國打的熱火朝天時,大發戰爭財,美式武器出口到了各個國家,一些國家處於被拖垮邊緣的時候,美國就開始大力援助該國,為其提供各種物資,更重要的是,美國為戰爭最終勝利也做出了突出貢獻。
  • 韓戰誰贏了?為何一槍未發的蘇聯和日本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美國陸軍上將克拉克曾說過這樣一番話:「我是美國歷史上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這場戰爭指的便是二戰後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歷時三年多、參戰人數超過300萬的韓戰。那麼誰才是這次戰爭的最終贏家呢?
  • 蘇聯巔峰時期有多強大?跺一跺腳整個歐洲都會為之顫抖
    蘇聯是從二戰以來唯一一個能和美國爭霸的超級大國,其國力在1980年前後達到頂峰,那個時候的蘇聯在冷戰中處於攻勢,而美國則因為越南戰爭的失敗處於被動的守勢,當時的蘇聯可以說是讓全世界都感到畏懼,尤其是歐洲,比美國都還要畏懼,當時蘇聯要是跺一跺腳
  • 二戰結束前的蘇聯真能打敗美國?只能說你想多了
    儘管歐洲的戰事逐漸落下帷幕,但美蘇仍然互不信任,雙方在歐洲屯駐了大批的兵力,彼此虎視眈眈,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當然,由於雙方都互相忌憚,所以誰也不敢輕舉妄動,這種對峙的態勢一直持續到冷戰結束。很多人好奇;如果當時的蘇聯和美國爆發戰爭,兩大強國誰能贏?
  • 二次世界大戰,面對同盟國,德國距離戰爭的勝利到底有多近?
    在1941年德國撕毀了和蘇聯的互不侵犯條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制定了歷史上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了全面入侵蘇聯。在與蘇聯的戰爭初期,德軍進展的非常順利一度兵臨蘇聯的首都莫斯科。在當時德國已經佔領了幾乎歐洲全境,成為了歐洲霸主的德國如果穩固下來,完全有機會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成為世界的霸主。
  • 韓戰時,美國為何沒有擴大戰爭?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到底是啥?
    美國和蘇聯到底有啥矛盾呢?這要從二戰說起。01 二戰蘇美結怨前面說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5年2月,蘇美英在蘇聯雅爾達召開了雅爾達會議,主要是瓜分戰後在歐洲和亞洲的勝利果實。美蘇在亞洲地區達成交易的前提是蘇聯要對日本宣戰,那麼蘇聯將得到很多利益。
  • 一巴掌打在美國臉上,喊痛的卻是蘇聯。這就是韓戰
    一場戰爭,有時候,明明戰打贏了,事後看,實際是輸了。比如二戰時期,日本偷襲珍珠港,戰術上來說,的確是一場大勝戰。但也正因為偷襲珍珠港,給了美國參戰的最好偷口,最後日本完敗。現在看,珍珠港之戰其實是日本輸了。
  • 美蘇冷戰三階段,若最後以蘇聯的勝利而告終,世界局勢將會怎樣?
    如果美蘇冷戰以蘇聯的勝利而告終,世界的局勢會怎麼樣呢?這的確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歷史話題。在探討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冷戰的大體過程。歷史上的冷戰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40年代後期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這一時期是蘇聯防守,美國進攻。
  • 蘇聯在巔峰時期有多強?一場軍演就能證明,能把歐美按在地上摩擦
    今天我們來聊聊曾經讓世界為之顫抖的紅色巨人,前蘇聯。 提及蘇聯,許多人想到的是二戰中,依靠著天時地利人和一舉戰勝了納粹德國的蘇聯士兵,想到的是和美國進行冷戰,讓世界各國都陷入恐慌的蘇聯。但是鮮有人知道,鼎盛時期的蘇聯有多強大。
  • 越南戰爭---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越南戰爭(英文:Vietnam War)是北越在蘇聯、中國的支柱下同美國和南越的戰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55年11月,東南亞暴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役,對亞洲國際政治形成了深刻的浸染 。
  • 越南戰爭時,美國只要投下原子彈就能勝利,為何一直沒用?
    1955年,美國為了遏制共產主義在印度支那半島的影響下場加入了越南內戰,自此之後美國所支持的南越政府和蘇聯、中國支持的北越政府,在越南展開了一場長達二十年的越南戰爭。因為美國是直接參與越南戰爭中的,蘇聯和中國是間接參與的,所以美國應該是佔據絕對的優勢,可是令人沒想到的是,美國在這場越南戰爭中輸掉了,甚至自己的國內還掀起了反戰爭的示威運動,還是挺諷刺的。其實在這場戰爭中,美國還有一個殺手鐧沒有使用,那就是原子彈,美國若用原子彈便可以輕鬆取勝,但是美國為何一直不用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 蘇聯巔峰時軍力有多強大?整個歐洲,美國和我國加一起都擋不住
    有網友問:蘇聯巔峰有多強大?現在我們看北約非常強大,但是在冷戰的40年時間裡,北約的參謀們每天策劃的都是,自己會被蘇聯怎麼吊打?從來都沒有,也不敢想怎麼才能打敗蘇聯。整個北約在歐洲的作戰計劃,就是防禦,怎麼才能多堅持幾天,而不是如果全殲發動進攻的蘇軍。首先是美國重裝甲集團,英國重裝甲集團,還有西德軍隊進行機動防禦,隨後,整個北約空軍開始轟炸。為了可以阻擋住蘇軍裝甲集群,北約就連核地雷就製造出來了,可以想像,北約已經被蘇軍逼到什麼份上了。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勝利後,蘇聯和美國為何不願出兵幫印度?
    而這兩場戰爭的勝利,直接幫助了我國政權建立了在國際上的威望,維護了亞洲的和平與安定,使中國人民真正地站了起來。 而不少人其實會好奇,當時支援朝鮮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與美國作對,而這次與印度的作戰,為什麼他們背後沒有美國或者蘇聯的支撐呢?其實這中隱藏得有不少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