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霞
近日,北京觀唐藝術區首屆藝術季「桃花源」在北京槐園開幕。這是一場由新媒體藝術展、公共藝術展、舞臺劇、沉浸式表演融合而成的以「桃花源」為主題的藝術活動,雲集了葉錦添、張錳等藝術家。經過6年打造,觀唐藝術區逐漸從荒蕪之地堆砌成園,而今初露芳華。它是隱秘在都市的一處靜謐之所,其精神承載與「桃花源」裡所追尋的心靈歸處不謀而合。
世上本無桃花源,但因人需要夢,於是有了桃花源。如何用當代藝術方式講述千年前的故事,用當代語境又見傳統文化,用藝術作品「觀」精神理想。觀唐藝術區創始人李保剛及觀唐人用自己的方式追尋「桃花源」。
本屆藝術季,以葉錦添的舞臺劇《桃花源》為起始,以張錳策展的新媒體藝術展、姜江打造的沉浸式跨界演出為主體,以蔡志松和青山周平的獨立藝術單元為渲染,為參觀者打造了一個體驗空間。
在觀唐藝術區的下沉廣場,記者看到,舞臺劇《桃花源》在立體黑幕中將觀眾包裹在縹緲的小世界裡,亦真亦幻、變化無窮。在短短的40分鐘內,觀眾隨著舞者的演繹,經歷了「無識」「緣滅」「神幽」生命的輪迴。「我將東方美學的『虛』與『實』『形』與『影』,放置在一個被架空的世界中講述,亦是世界輪迴的一種形態。」葉錦添說。近年來,葉錦添在創作上打破了多重邊界,橫跨攝影、錄像、雕塑、裝置等多種藝術形式。此次舞臺劇《桃花源》的影像打造、交互與沉浸式裝置等新媒體藝術手段呈現,正是他在「東方美學」意識形態下與當代藝術結合的一次嘗試。
走出下沉廣場,這裡展示了張錳策劃的「時空和諧——熟悉與疏遠之間」新媒體藝術展,展示了來自多個國家知名和新生代藝術家的30多件媒體藝術裝置作品,其利用光影、鏡面、視錯覺等手段創造出園中園的效果。張錳認為:「如果按職業劃分,藝術家無法策展,但在桃花源的概念下,恰恰需要藝術家策展。藝術形式、創作材料在這裡都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傳達自己的感覺。」
本屆藝術季,融合當代藝術雕塑與新媒體藝術的形式,帶給觀眾一種在沉浸式的體驗,拉開尋找精神歸處的無界大門。
由藝術家盧徵遠所策劃的戶外公共雕塑展匯集了20餘件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家的作品,呈現了各位懷夢不輟的藝術家對「桃花源」的不同理解與演繹。展覽的空間安排與動線設計隱含著對文本的再現,從「尋跡」到「芳澤」再到「迷蹤」,勾勒出「武陵人」由邂逅到尋夢的路線。此外,沉浸式表演《遊園觀唐》以及兩個獨立藝術單元「空間與格局——蔡志松的新東方美學」和「島嶼項目——青山周平」更是深入而直觀地將這一超越現實世界的域外之地和東方美學之魅力呈現給觀眾。
據了解,觀唐藝術區由美術館、藝術酒店、藝術寶庫、藝術眾創空間等多種藝術業態組成,打造了一站式藝術體驗模式。李保剛說:「對老百姓來說,可以在此找到娛樂的環境、受教育的環境,同時也可以找到藝術消費的環境,所以對藝術的普及、教育和傳播,都會起到一定作用。」他認為,傳統藝術在當前形勢下想要傳播得更廣,藝術必須跟金融、網際網路和新媒體融合。未來,觀唐藝術區也將向大家展示美學、文化、音樂、戲劇等多種形式,讓更多元的藝術形態在這裡匯聚。
[責編:石依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