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高輸電鐵塔——舟山380米輸電鐵塔是「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重大基礎保障設施。該工程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建成後將創造全球電力系統輸電鐵塔高度、重量等多項世界紀錄,並將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下能源通道和航運的重要保障。8月下旬,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記者前往現場——
探訪世界第一輸電高塔
8月22日,在這個驕陽威力猶存的初秋,筆者來到了正在建設中的世界最高輸電鐵塔——500千伏舟山大陸聯網工程380米輸電高塔。換上登高作業服,跟著隊員一起擠進了狹小的施工電梯。7分鐘後,我們到了220米高的高空作業平臺。電梯門一打開,海風灌了進來,一幅「蕩胸生層雲」的勝景在眼前展開。
高空初體驗
「慢點走,腳步走穩,向前看,少往下看。」冊子島高塔班組長吳水亮提醒著。筆者邁出了220米高空的第一步。寬闊的西堠門水道和冊子島就在腳下,對岸的金塘島高塔也變成了一座微縮模型。頭頂上的白雲似乎觸手可及。高塔上的風力比平地更大。停下腳步屏息,還能感受到塔在風中輕微地晃動。
從高空作業平臺沿著抱杆再向上步行盤旋100米,經過20多分鐘才能達到位於320米處的高空作業面。高空作業隊早已開始了當天的組塔工作。隊員們一個翻身爬出抱杆,熟練地掛上安全繩和速差保護器,踩著直徑只有幾釐米的鋼絞線走到了高塔的主管外側。他們有的站在僅有數十平方釐米的作業籃中,有的跨坐在直徑約半米的鋼管上,腳底下的地面已經遠得讓人感覺不到它有多高了。筆者不由抓緊了身邊的扶手。
現場的高塔建設隊分地面作業和高空作業兩支隊伍。地面作業隊負責組裝構件。組裝好的構件在抱杆起吊控制臺和高空作業隊的互相配合下,起吊至幾百米的高空,由高空作業隊安裝就位。高塔構件噸位大,零件複雜,光螺栓大大小小就有15種規格。直徑相鄰的兩種螺栓不仔細比較很難分辨,稍有不慎就會失之毫釐、謬以千裡。
「我們對高空組塔的精度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這麼大噸位的鋼管,組裝時誤差不能超過1毫米。」吳水亮介紹,「如果塔底下有超過0.1釐米的誤差,到了塔頂,誤差就會變成50釐米。要保證這麼高的作業精度,我們都得用測量儀器對鋼管傾斜角和高差進行精細測量。」
「腿長制」在實踐中的應用
採訪中,「小腿長」龍華軍來報告,昨天下午吊上的高塔一號腿主管和一側的水平管沒辦法嚴密吻合。「分腿長」吳水亮決定帶著技術員和供貨商一起去看看。
1號塔腿側水平管的安裝並沒有問題。吳水亮憑藉豐富的高空組塔經驗,推斷這是由於塔材自身的重量引起的自然沉降。他和龍華軍迅速確定了調整方案。龍華軍帶領他的「小腿分隊」,一邊用抱杆吊鉤吊住水平管,一邊通過扳手葫蘆的滑輪槓桿原理來細微調節水平管一端的位置。這根連接著兩根斜管的水平管重達10多噸,在300多米的高空要讓它服服帖帖地跟主管契合在一起,法蘭上每個螺栓孔都要對準,談何容易。就這大約2釐米的偏差,1號「小腿分隊」一共用了3個扳手葫蘆,在300多米高的主管和水平管上挪了10多次著力點,忙活了2個多小時,最終讓它們嚴絲合縫對在了一起。與此同時,另外三個「小腿分隊」在「小腿長」們的帶領下把抱杆的腰箍和鋼絞線安裝就位。
下塔後,筆者在現場觀察施工,突然被一隻手拉到了井筒旁邊。「這裡才是安全區域。」說話的是個大個子,圓臉,小眼。他指指頭上,「這上面有安全網,是現場最安全的地方。」大個子叫彭立新,是整個工程的項目執行經理。據他介紹,這個工程選派的有很多都是參加過370米高塔和南美296米高塔施工的建設者。「你看到的這些人,都是大跨越施工經驗最豐富、技術最精湛的項目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
因為有著豐富的高塔建設現場管理經驗,彭立新總結出一套「腿長制」管理辦法。他帶筆者走到鐵塔的一條塔腿邊:「你看,一基鐵塔有4條腿,對面金塘島還有一基,總共就有8條腿。我們創新了『腿長制』,對4條塔腿分別設立了『小腿長』,負責管理20多名施工人員;高塔班組長任『分腿長』,項目經理任工程『總腿長』。」這樣的管理方式讓工程建設效率提高了不少。
吳水亮告訴筆者,在建設370米高塔的時候還沒有這種管理模式,作為高塔班組長,現場的管理事無巨細。「一旦操作出現問題,肯定會先找到我。現在有了『腿長制』,小缺陷就地化解;解決不了的,再由我領著『小腿長』解決,可以節約很多時間和精力。」
從冊子島望過去,遠處就是舟山的浙江自貿區,那裡有眾多的外向型企業。未來,他們的用電將主要通過這項工程進行輸送。眼下,這個建成後將創造眾多世界紀錄的世界第一輸電高塔正在進入施工衝刺階段,預計10月結頂,它也將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下能源通道和航運的重要保障。(李豐盈 洪雋 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