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都能造的中國,為何造不了大型郵輪?

2020-12-12 虎嗅APP

全球造船業數一數二,連航母都已經造出來的中國,竟然連一艘大型郵輪都沒造過?

這是事實。

大型郵輪,號稱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中國目前唯一沒有攻克的高技術船舶。

直到今年10月,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才開始切割第一塊鋼板。距離最有名的大型郵輪「鐵達尼號」沉沒,已經107年之後了。

設計建造大型郵輪有多難?

為什麼中國要在這個時候開始攀登造船業的「珠穆朗瑪峰」?

1. 中國開建豪華郵輪

10月18日,一則「首艘大型郵輪在滬開工」的消息,似乎並沒有引起多少關注。畢竟,豪華郵輪旅遊在國外雖然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在中國才只有十幾年,大家對郵輪的概念,無非也就是大一點的客船而已。

這艘計劃在2023年下海的國產郵輪,屬於Vista級(13.5萬噸)大型郵輪,有323.6米長,差不多有24層樓高,2125間客房一次能帶5000多名乘客出海。

(國產郵輪造價7.5億美元,13.5萬總噸)

船上有「發電廠」「自來水廠」甚至釀酒廠,酒店、餐廳、遊泳池、電影院更是標配。

大型遊輪其實就是把陸地上的巨型娛樂綜合體搬到船上,更像是一座遊弋在海中的「微縮城市」。

(大型郵輪,有幾乎所有的陸地娛樂項目,更像是一座漂浮的城市)

2. 比航母更複雜?

建造一座「浮動的城市」的難度可想而知。

大型郵輪和航母,被並稱為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而它相比航母來說,設計規範標準有過之而無不及。

就拿中國目前製造的這個類型的郵輪來說,光零部件就有2500萬個。要知道,像波音空客這樣的大飛機,零部件大概才200多萬個,一艘郵輪零件數量差不多是飛機的10倍之多。光是設計圖紙和資料,就有15萬頁,差不多2.1噸重。

(大型郵輪的建造極其複雜,且對建造質量要求很高)

雖然單個零部件不難生產,但把它們集成組裝在一起,卻是極其複雜的過程。

這艘國產郵輪差不多有70個公共區域,每一個區域又有數量繁多的系統,需要完全配合才能保證正常。簡單地說,就像在玩一個2500萬塊的超大積木,怎麼梳理複雜的邏輯關係,一塊不多一塊不少又嚴絲合縫,是最大的難點。

當然,還有一個困難就是,中國在這方面的經驗是零。

3. 大型郵輪難在哪裡?

其實,全世界範圍內,能造大型郵輪的國家少之又少。

豪華郵輪建造一直被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荷蘭這四個歐洲國家高度壟斷,就連美國都沒份。義大利芬坎蒂尼造船廠、德國邁爾造船廠、法國大西洋造船廠和荷蘭阿克爾造船廠,是全球頂尖的幾家郵輪造船企業,它們的郵輪訂單佔了全球訂單的90%以上。

(德國邁爾船廠,整艘郵輪都可以在室內組裝完工)

按理說,中國連航母都能自己設計製造,國產郵輪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可大型郵輪除了設計建造的難度極高之外,它和所有的輪船都不同。因為它本身就像是一件「奢侈品」。

動輒10幾萬噸的龐大體型,上千個客艙,大型郵輪內部設計不僅要實用,更要兼顧舒適和美觀。除了起居飲食這些基本生活要求,還得滿足乘客在娛樂、購物休閒方面的要求。

奢華和功能怎麼結合,就像豪華汽車的設計一樣,中國還真沒有現成的樣板可照搬,必須有長久的積澱。

畢竟,法國、義大利那都是玩奢侈品玩了一兩百年的地方。

(大型郵輪內部,除了滿足休閒娛樂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舒適度)

除了整合功能與外觀,郵輪這個巨大系統工程的另一個難點就是整合供應商資源。一艘大型郵輪有2500萬個零件,涉及的核心供應商就有幾百家,全部供應商更是有幾千家。

全球最大的這幾家郵輪製造商,它們的供應商差不多8成都在自己本國國內,義大利的芬坎蒂尼只有1%的配套產品,是從歐洲以外採購。

雖然中國配套企業的製造能力肯定沒問題,可它們對給郵輪供貨要符合什麼標準,申請什麼證書,幾乎是一無所知。

而郵輪停靠的國家多,還要滿足各個國家的標準和規範,這些都要慢慢摸索才能搞清楚。

對於國產豪華郵輪而言,搭建起這麼龐大的供應商網絡,同樣需要從零做起。

4. 為什麼要開始建郵輪?

就算從零開始,中國仍舊看好大型郵輪的國產化。因為,這背後蘊藏著一個極為可觀的大市場。

(隨著國人收入水平增加,郵輪遊全球第一市場將轉移至中國)

與歐美國家這些有百年歷史的「老玩家」相比,中國的郵輪市場在最近十幾年才開始起步,但荷包豐滿的中國,卻有希望在未來1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郵輪市場。這個市場,既包含郵輪的製造產業,也包括郵輪旅遊的產業。

(2013、2014年全球郵輪交付的數量)

截至2017年底,全球豪華郵輪的訂單有80艘,創下歷史最高記錄。到2020年,世界主要郵輪公司將新建豪華郵輪79艘,這些對於造船業來說,這將是一場價值520億美元的盛宴。

然而,僅靠現在這幾家歐洲的大型郵輪建造企業,產能明顯跟不上需求。歐洲7萬總噸以上郵輪年產能僅為8艘左右,並且2025年前交付的郵輪建造船位基本已滿。

一邊是產能不足,一邊是需求旺盛,這是中國近年來將建造豪華郵輪作為船舶工業轉型升級重要方向的原因之一。

再從郵輪旅遊市場這方面來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遊市場、第二大郵輪旅遊市場,2018年中國共接待郵輪969艘次,郵輪旅客出入境490萬人次。預計到2035年,中國郵輪遊客總量將達1400萬人次,成為全球最大的郵輪旅遊市場幾乎沒有懸念。

(中國目前已經有天津、上海、深圳、海口等多個郵輪母港,2016年年接待郵輪超千艘)

正是瞅準了這難得的機遇,中國在這幾年開始大力發展郵輪經濟、郵輪產業和郵輪裝備。造郵輪加上郵輪旅遊,這麼大的一塊蛋糕,而且能帶動整個配套產業的發展,怎麼能拱手讓人呢?

(幾年時間,中國郵輪市場收入從7億元猛增至67億元)

5. 日韓的前車之鑑

雖然中國瞅準了大型郵輪市場的機遇,可也不是沒有擔憂。日本的失敗經驗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2016年,三菱重工正式宣布未來將不再涉足10萬噸以上的豪華郵輪建造業務。原因就是,三菱建大型郵輪這個項目,虧大了!

2011年,三菱重工接了兩艘大型郵輪的訂單。三菱重工太過迷信自己的能力,建造的過程中困難重重,甚至發生火災,工期一拖再拖。到了最後階段,主機故障、降噪處理兩大難題,直接導致交船延期了3個月。

(2015年2月,AIDAprima郵輪,正在三菱重工船廠進行舾裝)

而在郵輪的建造過程中,配套是最大的問題。郵輪的內部設計裝飾、製作室內家具等等許多細節,三菱重工的配套都無法獲得郵輪公司的認可,只能轉頭向歐洲供貨商和服務商求助,再加上建造期間日元大幅度貶值,成本節節攀升。

最終,三菱重工只能咬牙賠本造完了這艘郵輪,導致三菱重工2015財年全部非經常性損失1039.11億日元,2013-2015年非經常性損失更是高達2376.71億日元。

除了日本,全球造船業排名前三的韓國,也曾試圖「曲線救國」進軍郵輪建造。當然,結局也並不太美妙。

2016年10月19日,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正式宣布,出售曾經全球排名前5名的STX海洋造船的全部股份和STX法國66.7%的股份,可惜最後連合適的「接盤俠」都沒找到。

(韓國STX網站,最終這家意欲進軍郵輪市場的韓國船企,還是被中國企業收購)

就是這家意圖成為全球性跨國集團的韓國船企,很早就已經買下了芬蘭和法國的兩大造船廠,希望通過併購的方式進入郵輪建造領域。不過,韓國這種「曲線」進軍郵輪建造業的方式,同樣沒有獲得實質進展。

中日韓是目前世界造船業的三大巨頭,而日韓在大型郵輪建造上的失敗經驗和義無反顧地放棄,足以見得大型郵輪這個「坑」,到底有多大。

6. 大型郵輪要降價了

中國入不入「坑」?回答是肯定的。

儘管中國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國,但還不是造船強國,靠建造附加值不高的船,中國船企吃不飽,而且還「營養不良」。

拿下大型郵輪,是增加「營養」,讓中國造船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中日韓三國最近這幾年幾乎包攬了全球的造船訂單,唯獨在大型郵輪建造上沒有突破)

中國也看到了日韓的失敗經驗,從一開始就和日韓船企走的路不一樣。中國選擇了與核電和高鐵相似的發展模式,那就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去年,中船集團下屬的上海外高橋造船和廣船國際、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708所)和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這些國內船廠、設計單位合資成立了中船郵輪科技公司(中船郵輪)。此後,它和嘉年華(全球最大的郵輪公司)組建了郵輪運營公司,又和芬坎蒂尼合資成立了中船芬坎蒂尼。

這樣,國產郵輪的設計建造和運營,分別和國外的巨頭利益捆綁。

很重要的一點是,國內的幾家設計建造單位都有相關經驗——

廣船國際建造過多艘豪華客滾船和客船上海船院有15年以上的客滾船設計經驗708所長期研究郵輪水動力這些關鍵技術和大型郵輪設計的技術研究

此外,參與國產郵輪項目的華潤大東,是國內唯一有大型郵輪維修改造經驗的船企,包括「歌詩達大西洋號」和「海娜號」郵輪等都曾是它的客戶。

(預計到2035年,上海郵輪經濟的總產值可達到2000億元,佔GDP比重將達2.1%)

中船芬坎蒂尼的第一筆重要投資,就是向芬坎蒂尼購買了Vista船型的技術許可,獲得了設計圖紙,以此為基礎完成國產郵輪的設計。

除了引進設計圖紙外,芬坎蒂尼還將轉移豪華郵輪的關鍵建造技術,並提供諮詢服務,以規避三菱重工當年所面臨的技術、管理和供應鏈風險。

顯然,中國合作共贏的模式用得越來越得心應手,而對於國產化認識也越來越務實。

現在,中國對「自主創新」的理解已經脫離了唯國產化率的片面追求,而是強調對產品的把控力和創新力。中國盾構機的逆襲,走的也是同樣的道路。

預計2023年,國產大型郵輪將正式交付運營。

大型郵輪,也要降價了。

相關焦點

  • 郵輪比航母還難造?全球只有四個國家,號稱造船業「冠上的明珠」
    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透露,我國第一艘大型豪華郵輪將於10月18日開工建造。在我國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標誌著我國船舶工業正式跨入大型郵輪建造新時代。那麼中國為什麼要建造大型豪華郵輪?大型郵輪是船舶工業設計製造難度最高的船型之一,被譽為現代工業和現代化城市建設綜合化和集約化的巨系統工程,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水平和製造實力,而且是中國目前唯一沒有設計製造業績的高技術船舶產品。造船業有「皇冠上的三顆明珠」,分別是航母、液化天然氣船和豪華郵輪。
  • 中國飛機航母大炮都能造,一臺小小的民用汽油機為何搞不定?
    隨著中國軍工20多年的努力,中國在艦船和坦克發動機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甚至造出僅次於德國的坦克發動機,超過了美國LM系列的GT2500艦用燃起輪機,在各種大型裝備方面更是無人能及,比如最大的龍門吊、最大的LNG船等等。
  • 美國收到中國造的極地郵輪,外國網友:為何放心交給中國來製造?
    中國製造的「雷格·莫蒂默」號作為「基建狂魔」,中國製造在全球都是有目共睹的,而近日一艘由中國製造交付給美國的極地郵輪,引起了外國人對中國製造新一輪的討論。中國製造的「雷格·莫蒂默」號不過「雷格·莫蒂默」號交給美國之後,引起了不少外國網友的興趣,因為這艘船是美國請中國來製造,因此也引起了熱議,就有人表示,美國的造船業如此發達,連航母都造了十一艘
  • 聖保羅號宣布退役,巴西人質問:為何中國能自己造航母,我們不行
    不過,航母這種綜合了大量複雜技術的「國之重器」也不是誰都有能力建造的。近日,就有巴西網民正在為本國無法自己建造航母的事而煩惱,有意思的是,他們還在網絡上質問本國海軍與造船業,為什麼一開始都是從外國購買,如今中國已經有能力自己造航母,而巴西海軍現在卻一無所有?
  • 東亞造船強國為何連航母都沒?美國表態引爭議:造了也沒用
    我們都知道,韓國也是一個海軍實力很強的國家,甚至超過了一些西方國家。在各個國家爭相籌劃建造航母的情形下,為什麼韓國不建造屬於本國的航母呢?是因為不需要?還是因為技術不到位呢?造民用船和軍用船的區別比如,建造一艘50萬噸的大型油輪比造一個六七萬噸的航母要簡單多了,最大的問題是在與動力方面,大型郵輪的動力系統是重型低速柴油機,動力大且省油。而軍艦使用的一般是重型高速柴油機、蒸汽輪機、燃氣輪機、核動力,追求動力大、航速高。
  • 數十萬噸油輪能造出來,為何造不出同噸位的航母?不只是技術問題
    這時候,油輪動輒三、四十萬噸的龐大體型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同時也有人問:為啥油輪能造出四十萬噸的級別,而航空母艦最大就只有十萬噸呢?是因為技術問題嗎?其實,民用運輸船和戰鬥艦艇在許多方面擁有本質的不同。 首先就是造船所用的材料,韓國的三星重工曾經造出一艘世界最大的郵輪:海上巨人號。
  • 全球有9國能造航母,只有兩個半國家能造這「繩子」,中國是一個
    幾百年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乃至今天的美國在世界上的優勢力量都是以強大的海軍為基礎的,這是現代海權論的主要思想,而航空母艦,則是目前海軍的核心。世界各國都想擁有航母,但是研製航母哪有那麼簡單,它不光需要強大經濟實力作為後盾,更是對一個國家政治、軍事、國防、科技、工業等方面綜合實力的考量,不是一般國家能夠製造出來並且養得起的。
  • 二戰日本能造世界一流航母,為何卻造不出像樣坦克?只有一個原因
    有網友問:二戰時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為何卻造不出像樣的坦克?其實,日本在二戰早期和中期,不製造中型坦克的原因非常簡單。沒有這方面的急迫需求。日本是海權國家,日軍要想在太平洋戰爭獲得勝利,必須的是三樣裝備,第一就是海軍軍艦,第二就是大航程飛機,第三就是運輸船,而且排名不分先後。日本就是有10萬輛虎式坦克如果軍艦,大航程飛機和運輸船這三樣裝備弱小,同樣沒有絲毫用處。
  • 中國有多少船塢能造航母 超過美軍福特級的就有34座
    某些缺乏專業素養的人士和媒體,難得見到了官方披露新艦下水照片,就以為可以搞個大新聞、把中國造船業批判一番,說什麼「沒有安裝球鼻艏、中國造船業技術落後」云云;殊不知:其一,「球鼻艏」是指「帶有球鼻的艏部」,是艏部的一種形式,船頭水線下圓滾滾的突出結構叫「球鼻」、不叫「球鼻艏」;其二,包括美日英韓等國船廠在內,但凡球鼻內置聲納且在船臺建造的軍艦,都不會在下水前安裝球鼻及內置聲納,這是全世界造船業通行的工藝
  • 世界上能造航母的國家屈指可數。是沒錢,還是航母太沒品?
    當然航母在技術上也比較複雜,不是誰都能建造出來的,並且建造一艘航母需要有強大的經濟支撐,造一艘航母花費的錢數可不是小數目,一般國家都承受不起。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航空母艦,而真正具備作戰能力的航空母艦,數量則更為稀少,有些人覺得航空母艦之所以數量這麼少,是因為很多國家都沒有生產大型船隻的能力,那麼航母數量稀少的原因,真的是因為很多國家沒有生產大型艦船的能力嗎?
  • 二戰全球共有幾百艘航母,為何如今舉全國之力才能造一艘航母?
    就以航母來說,作為海軍軍艦,其最重要的能力卻是上面的艦載機。我國曾經因為工業落後,所以在近代的軍事發展舉步維艱,航母更是發展了多年。但好在我國還是成功研製出了國產航母,讓中國的海軍力量躋身於世界前列。如果熟悉二戰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在二戰中航母並不少見,很多國家都造了幾十艘航母,甚至造了上百艘航母。
  • 「新鄉造」起重機吊裝首艘國產大型郵輪
    原標題:「新鄉造」起重機吊裝首艘國產大型郵輪   11月11日,備受關注的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開始總裝建造。
  • 造一艘航母真有那麼難?那為什麼在二戰,美國就造了147艘航母?
    其中泰國的航空母艦可以說是沒有什麼作用,已經成了人們觀光打卡的一個景點了,而俄羅斯僅有的航母還沒有離開修理廠,具備了製造6萬噸級航母能力的國家僅有三個,分別是美國、中國以及英國,而英國在完成兩艘「伊莉莎白女王級」的建造工作後,在接下來的很長一個時期內,再也造不出同級別或更高級別的航空母艦了,也就意味著進行未來航母競爭的兩大國主要就是中美兩國,這也從側面說明,即使是到了高度發展的21世紀,建造航母依然有著很大的難度
  • 告訴你一個奇葩的日軍:陸軍造航母,海軍造坦克,那麼誰來造飛機?
    來看幾個奇葩的例子:海軍打仗靠航母,陸軍靠坦克,這是天經地義吧,可在日本,這個規則被創新了,人家陸軍要建航母,海軍要造坦克。這是為何呢?正是歷久彌不合的緣故。二戰日本造艦兩軍在需要對方陪護時,都遇到腸梗阻。比如陸軍亟需運送補給,海軍磨磨唧唧說沒有得空的船;海軍登陸某地後需要陸軍駐守時,也得不到陸軍的支持。
  • 告訴你一個奇葩的日軍:陸軍造航母,海軍造坦克,那麼誰來造飛機
    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投降時,曾總結戰敗原因,其中一條是「陸海軍的對立競爭」。裕仁天皇戰後在《獨白錄》中也說,「陸海軍不一致」、「軍人跋扈、不顧大局」是日本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戰時首相兼陸相東條英機,更是直言,日本戰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陸海軍不能一致行動。
  • 首艘「中國造」大型郵輪緩緩「駛來」,預計2023年完工交付
    作為中國船舶工業設計建造難度最高的船型之一,大型郵輪是我國目前唯一沒有攻克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產品,是名副其實的巨系統工程。首艘「中國造」大型郵輪今日在浦東迎來了裡程碑節點。首艘「中國造」大型郵輪11月10日,備受關注的中國首制大型郵輪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外高橋造船)舉行塢內連續搭載儀式,意味著中國首制大型郵輪實現了從詳細設計、生產設計到實船總裝搭載的裡程碑式跨越,也標誌著中國船舶工業正在摘取「皇冠上最後一顆明珠」。
  • 中國造艦如「下餃子」,總噸位年年位居第一,可惜一種船只能靠買
    中國造艦如「下餃子」,總噸位年年位居第一,可惜一種船只能靠買這幾年中國海軍的發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不但造出了噸位更大的軍艦,而且軍艦更是像下餃子一樣一艘接著一艘,總噸位年年位居世界第一,很多朋友們都認為中國海軍造船能力已經能夠跟美國相提並論,
  • 美國二戰時造百條航母,為何現在只能造10條?俄專家給出答案
    二戰時期,全世界的航空母艦有近200艘,僅美國就有一百多艘航母,可現在為何那一百多艘航母沒有了? 在航空母艦還是單純的海上飛機起降平臺時,其艦載機都採用活塞式發動機驅動的螺旋槳作為動力,飛機重量也十分輕巧,靠著航母的全速前進,甚至是轟炸機也能靠著逆風起飛,同時航母的內部構造也相對簡單,對飛機的維護難度、保養難度低,但是因為相關技術的發展並不完善,機體更輕、低空低速性能更好的螺旋槳飛機的事故率,反而高於現今起降難度更大噴氣式戰鬥機。
  • 大國「造」航母數年全是模型 印度或再成「接盤俠」
    眾所周知,俄羅斯嚷嚷著要造大型航母不止一年了,無論是出口還是自用,俄羅斯都說了太長時間……就在今年8月21日的這天,來自聖彼得堡的俄羅斯造船領域研究機構維多(Krylov)國家研究中心又展示了一種中型航母的模型,同時展出的還有兩棲登陸艦。
  • 中國最新「造島神器」現身東海,一夜之間能填出不沉航母
    據報導,6月8日,中國最新研製的「天鯤」號重型自航絞吸船即將離開造船廠,沿著長江口駛入東海海域,進行為期三天的首次試航,船舶專家表示,這標誌著這款亞洲第一的「造島神器」即將投入現役,作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自航絞吸船,天鯤號從2015年開建,歷經三年才算建造完畢,整艘船的排水量接近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