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廈門5月15日電 題:臺灣「理科女」的中華古瓷器情緣
作者 陳悅 楊陽
走在廈門華僑博物館展廳內,湯沛霖對當天開幕的「宋元古瓷萃」展覽上的106件宋元古瓷展品如數家珍,不時為記者指點,「這件釉瓶製作非常精美,內部也很平整,在今天用機器都未必做得出,可在古代是用工匠的巧手製成的」,「這件瓷製觀音像全身沒有一般瓷器的開口,製作難度很大」。
這些展品都來自湯沛霖任館長的臺灣中華皇家藝術博物館,是從她與父親、爺爺三代人兩萬餘件藏品中精選出來的。今次來廈展覽,是廈門首個海峽兩岸文物展覽專場。
讀的是工商管理,自己開公司從事電子研發,甚至IBM公司大名鼎鼎的「小紅點」也包含她的專利,正宗「理科女」湯沛霖說,自己和古瓷器結緣,是源於父親的「糖果獎勵」。
湯沛霖的父親湯水欽是臺灣藝術收藏家。在湯沛霖眼裡,父親雖然從事交通運輸業,但卻把瓷器收藏當成自己的事業,「愛瓷器勝過愛企業」。
湯沛霖的童年,常常和父親一起在瓷器前度過的。她回憶說,自己從六七歲開始,就天天看著父親把玩瓷器,古瓷器的碎片就是她小時候的玩具。
「父親經常讓我把玩瓷器,蒙上眼用手去辨別瓷器的品種」,湯沛霖笑著說,如果猜對了,父親就會獎勵她糖果,「那種包著麥芽的糖果很好吃」。
讓湯沛霖在成年後依然沉迷其中的,則是中華古瓷器藝術的魅力。她說,這次帶來展覽的瓷器,囊括了宋元「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和龍泉窯、耀州窯、磁州窯、吉州窯、景德鎮窯影青、景德鎮窯青花瓷六大窯系。在湯沛霖眼中,宋青釉瓷器「如玉一般青翠滋潤,色彩溫和,造型優雅」,而元代瓷器則開始融入色彩,元代後期的青花瓷,更是成為「中國瓷器史上最重要最有生命的主流產品之一」。
出於對瓷器和中國古代藝術珍品的熱愛,湯沛霖和父親在2007年於臺北創辦了中華皇家藝術博物館,使這些美麗的藝術品讓更多人欣賞到。她還在自己事業之餘,向臺北故宮的老師傅學習修復瓷器。
對於一些無法修復的殘片,湯沛霖細心打磨,創造出不一樣的藝術品。她興致勃勃地拿起手機,向記者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中有用銅佛手改造成的掛飾,有用瓷片磨成的寫意蝴蝶。湯沛霖說,每製成一件,要花上三周左右的時間,但卻先後讓一百多件殘片「煥發出新的生命」。
此次廈門展覽,是這些瓷器繼去年底浙江義烏展覽後的第二度在大陸亮相。湯沛霖說,選擇義烏首展,是因為那裡是自己先生的祖籍地;而今次選擇陳嘉庚先生於1956年倡辦的廈門華僑博物館,這是有感於陳嘉庚先生的精神,「這種傳承中華文化藝術的理念是相通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