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的東山、西山不知去過多少回,可在記憶深處沒留下特殊的印象。這次朋友李勇邀我遊訪有 「吳中之巔」之稱的蘇州穹窿山,我驚喜之。
穹窿山,其姿高峻挺拔,巍然屹立,氣勢雄偉,風光旖旎,鬱鬱蔥蔥,猶如一群力拔山河氣蓋世的勇士。它地域寬闊,巔坡高聳,最寬處有4000米,主峰「箬帽峰」,海拔341.7米。山道蜿蜒盤旋,曲折伸向山巔,鬱蒼山巔之中,密密叢叢,雲高氣爽。登臨南坡,眺望太湖風光,湖光浩瀚,漁帆點點,七十二峰猶如出沒雲際一般,美不勝收。
經學界考證,穹窿山乃當年古代大軍事家孫武隱居之地,傳說他在此完成了其傳世之作——《孫子兵法》,穹窿山也因此而聞名。乾隆曾六臨此山,留下不少鮮為人知的軼事,而這裡更是孫武功成名就發祥之地。這就加深了我對有「吳中第一峰」美譽的穹窿山的神往,也印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名言不虛。
那日晨曦微露,我沿著磚石小道,在瀰漫的晨霧中慕名踏上約一百九十級臺階,拐了數十個彎,才在密林深處找到了孫武的隱居地——孫武苑、《孫子兵法》的誕生地,只見它坐落在天然次生的森林茅蓬塢中,走進孫武苑,仿佛置身谷中之谷,宛如來到俠義小說中的武林高手藏身之處。我由此感嘆,無怪乎孫武能寫出天下第一兵書《孫子兵法》,他的隱居地充滿了智謀和神機的色彩。
據《吳縣誌》記載,當年孫武因戰亂避奔吳國,在穹窿山結草建廬,寫下了驚世之作——《孫子兵法》。其時吳王闔閭欲圖霸業,伍子胥向吳王薦孫武,在《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五回中有一段「孫武子演陣斬美姬 蔡昭侯納質乞吳師」中如此描述:吳王闔閭禮賢下士,降階而迎,賜上坐,問以兵法。孫武將所著十三篇,次遞進上。吳王令人全文朗讀一遍,每終一篇,讚不絕口。吳王謂人曰:「觀此《兵法》,真通天徹地之才也。但恨寡人國小兵微,如何而可?」孫武講,他的《兵法》不僅適用於部隊作戰,就連婦女之流,只要聽他軍令,依此操練,也可成為有用之兵。在操練之中,因吳王闔閭的兩姬子不聽軍令而被孫武斬首示眾,可見孫武治軍之嚴。於是在公元前506年,孫武與伍子胥一起以三萬之兵打敗了強敵楚國二十萬之眾,足見其軍事才能。
出了孫武苑,從右邊石梯拾級而上,來到孫武苑碑院,正面是十多米長的《孫子兵法》碑文,三面的碑文大都為名人的手書,上面抄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名言。這裡相繼建成了孫武苑、《孫子兵法》全文碑、兵聖堂、碑廊等。
兵聖堂前各有兩個軍事塔樓一般的建築,中間有一座孫武的青銅塑像,孫武左手持筆,右手託腮,目光炯炯,遙視前方,正襟危坐構思兵書,眉宇間透著一股運籌於帷幄之中,大有決勝於千裡之外的謀略家氣概。
朋友介紹,孫武的《孫子兵法》舊傳本十三篇,流傳至今有近六千字,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軍事書,比歐洲克勞塞維茨寫的《戰爭論》早二千三百年,被當今世人推崇為「東方兵學的鼻祖」、「兵書聖典」、「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就連美國軍事學院的教官也在新形勢下研讀它。可見其聲名遠播。
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史蒂芬·霍金講述宇宙的起源時曾講過這樣一句話:「時空是被彎曲的。」來到穹窿山,也希望此時的時空能彎曲到足夠回到孫武所處的時代,讓人也去認真體味那種金戈鐵馬的歲月,去領悟他的智慧和謀略,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