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是一個由固體碎屑、熔巖、熔巖流或穹狀噴出物圍繞其噴出口堆積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火山噴出口是一條由地幔或巖石圈到地表的管道。中國目前已建立了12個火山地貌景觀類型的國家公園,但只有黑龍江五大連池為世界地質公園。
五大連池位於黑龍江省德都縣境內,距哈爾濱市413千米。1719年,位於納莫爾河中遊的活火山——老黑山與火燒山突然噴發,「煙火沖天,其聲如雷,晝夜不絕……」,噴發溢出的熔巖流阻塞了白河支流,形成南月牙幹泡和北月牙泡。間歇之後,再次噴發時熔巖流向北流動後又折向東南,阻塞白河的另一支流,形成頭池、二池和藥泉湖。1721年,火燒山噴發的熔巖流向東北流動,再次阻塞白河河道,形成了三池、四池和五池,是為五大連池。五大連池的五座池之間相互連通,縱長20千米,池水面積40平方千米,最深處達100多米。在五大連池周圍,分布有14座火山和60多平方千米的熔巖臺地。
這是一組休眠的火山群,為我國最新期火山,保存了非常完整的火山地質地貌。人們可以在這裡觀察完好的火山口和各種火山熔巖構造,如多層流動單元構造、結殼熔巖構造、渣狀熔巖構造、噴氣溢流構造(噴氣錐和噴氣碟)、熔巖隧道構造等,以及浩渺的熔巖海,堪稱火山奇觀。所以,這一帶也被稱為「火山公園」或「自然火山博物館」。
五大連池火山群
五大連池火山群是中國著名的第四紀火山群。一般認為它由14座火山組成。如果包括火山區西部的蓮花山,五大連池火山群應由15座火山組成,火山巖分布面積達800多平方千米。其中,近期火山包括老黑山和火燒山兩座火山。兩座火山均由高鉀玄武質熔巖巖盾和錐體構成,總面積約68.3平方千米,熔巖盾是火山主體。老黑山火山座落在波狀起伏的丘陵低地及白河河谷之上,是五大連池火山群裡比高最大的一座火山錐體,海拔515.5米,高出地面165.9米,總面積約58.8平方千米。其平面形態受熔巖流溢出方向、溢出量及古地形的制約,總體成不規則盾狀。從老黑山山頂向火山口裡探望,可見深145米、呈漏鬥狀的火山口內壁十分陡峭,危崖森然,令人頭昏目眩。火山口內寸草不生,只有紫紅、黑褐色的火山碎屑物以及火山口邊緣塌陷下去的巖石,無聲之中仍讓人深切地體會到當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幕。
火燒山位於老黑山東北約3千米處,疊覆在老黑山熔巖東北邊緣之上,海拔340米,面積9.5平方千米。熔巖流主體向北流淌,火山錐坐落其上。火燒山是一個塌陷的火口,火口內壁陡峭,火口底低平。老黑山和火燒山代表了富鉀火山巖帶的最新活動,從1719-1721年噴發至今,還不到300年。它們還是我國活火山中有歷史記載的、噴發時間和地點最為確切的一處活火山。據清朝嘉慶年間的《黑龍江外記》記載:「墨爾根(今嫩江縣)東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塊飛騰,聲震四野,越數日火息,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1719)事至今傳以為異」。康熙六十年(1721)的《寧古塔記略》記載:「城外東北五十裡有水蕩,於康熙五十九年六、七月間,忽然煙火沖天,其聲如雷,晝夜不絕,聲聞五、六十裡。
其飛出者皆黑石、硫磺之類,經年不斷,竟成一山,直城廓熱氣逼人三十餘裡,只可登山而望。今熱期間衰,然數裡之中人仍不能近。天使到彼察看,亦只遠望而已,嗅之為硫磺氣。至今如此,人無有識者」。上述觀測記錄詳細記述了五大連池火山噴發的時間、地點、噴發狀態、噴發產物、噴發規模、火山堰塞湖的形成以及地震在火山噴發過程中的種種表現等各種史實。
五大連池的14座主火山,活動時間可分為7個時期,最早的一期噴發距今約200萬年。在這一次次的噴發中,有大量粘度較低的玄武巖巖漿流出,從而形成了該地質公園最具魅力的各種熔巖流景觀以及國內外罕見的噴氣構造景觀。其中
包括千姿百態的象鼻狀、爬蟲狀、繩狀、木排狀、鋼軌狀、盤腸狀、瀑布狀熔巖,類似各種動物的熔巖造型,以及1537個噴氣錐,使人情不自禁地追想起天雷地火、巖漿橫溢的壯觀場景。
清晰的霸白色熔巖流早已凝固成形,見證著當時火山的咆與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