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賣房裝修房宅邦地產幫您忙!
德州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舌尖上的德州》走紅了,德州美食盡收眼底,讓你品味舌尖上的德州味道。
旁 白:由早餐帶來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維持繁重的法務工作後身體所必需的蔗糖。漫長的上午過後,肚子有些餓了,談論起時下的美食,有了鮮香討論的陪伴,再寡淡的日子都會變得溫暖起來。當今的中國,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空氣中瀰漫的味道和飲食習慣,能成為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標籤。德州這座古老的城市,因美食而略顯不同。
德州扒雞▲
德州扒雞,始於清朝,傳於民國,盛於當今,是享譽中外的歷史名吃,悠悠三百春秋,經過十幾代扒雞藝人艱辛的經營發展,至今由地方名產成為獨樹一幟的中華名吃,在色、香、味、形、質、養和包裝諸方面更臻完美盛名天下,被譽為「神州一奇」、「中華第一雞」。德州扒雞的特點是:形色兼優、五香脫骨、肉嫩味純、清淡高雅、味透骨髓、鮮奇滋補。造型上兩腿盤起,爪入雞膛,雙翅經脖頸由嘴中交差而出,全雞呈臥體,色澤金黃,黃中透紅,遠遠望去似鴨浮水,口銜羽翎,十分美觀。雞源的選擇至關重要,德州市四效的農家雞為最佳來源。在製作上,選雞考究,工藝嚴謹,配料科學,加工精細,火上功夫,武文有行。名曰扒雞,扒,乃文火燜煮時,用經年循環老湯,配以砂仁,丁香,玉果,桂條,白芷,肉桂等二十多種藥材烹製。經測定,其成品扒雞含蛋白30.25%,脂肪小於8%,含鹽水於3.5%,水份小於68%,還含有多種胺基酸和維生素,所以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美味佳品,具有健脾、開胃、補腎、強心利肺之功能。用於喜慶壽宴,饋贈親友,更是上好珍品。
德州西瓜▲
德州西瓜是山東省德州市的名特產之一,它以個大皮薄、果肉細嫩、甘美爽口而聞名全國。俗話說:「德州有三寶,扒雞、西瓜、金絲棗,跟著帝王天下跑。」聞名海內的德州西瓜,其實已有1000多年的種植歷史,文字記載有300餘年的歷史據說,早在初唐時期,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的大文學家駱賓王經過德州,夏日口渴吃瓜,感覺味道甚美,就寫了一首著名的詩歌《夏日遊德州贈高四》:「一頃南山豆,五色東陵瓜。野衣裁薜葉,山酒酌藤花。」德州西瓜素以個大、皮薄、果肉細嫩、甘美爽口而聞名全國。西瓜喜陽光及偏沙土地,所施肥料以芝麻醬與豆餅為好,忌化肥。德州地處華北平原,西瓜生長期間雨量較少,氣候乾燥,光照充足。歷史上由於黃河及大運河的衝擊,形成了大面積的沙壤土,粒細層深,質地鬆散,易於派水,這種自然環境十分有利於西瓜的生長。因此,德州西瓜歷久不衰,素享盛名。德州西瓜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據測定,每百克瓜瓤中約含糖9-12克,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鐵、蛋白質、胺基酸等多種人體所需要的物質,是盛夏人們防暑降溫、清熱解渴不可缺少的瓜果。
保店驢肉▲
保店驢肉是清代康熙年間,李登山兄弟所創製,嘉慶年間已成為貢品,距今已成名200多年,其特點是肉質鮮美、細嫩爽口、廋而不柴、肥而不膩、爛而不散、軟而不粘、鹹淡適口、香味濃鬱、風味獨特、老幼皆宜。被載入《中國土特名吃大辭典》經「中國肉類食品質量監督檢測測試中心」檢驗,含蛋白質高達26.1%,屬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同時富含18種人體所需的游離胺基酸,豐富的動物膠源,即鈣、磷、鐵等營養物質。常食用有補血、滋陰、壯陽、潤燥、健身等食療作用,它與名貴中藥阿膠相匹美,素有「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之美稱。德州保店產驢,因此當地盛行吃驢肉,時間長了,自成一派,不但口感鮮美,營養豐富。據中醫研究,吃驢肉還有利於舒筋活絡,打通穴脈的效果。傳說,保店驢肉是練武之人必備食物,並隨著江湖藝人傳到四面八方。其特點是肉質細嫩,瘦而不柴,爛而不散,香味四溢。保店驢肉不僅美味可口,常吃驢肉,還有利於舒筋活絡,打通穴脈。因此,保店驢肉成為當地練武之人必備食物,並隨著江湖藝人,傳到四面八方,美名遠揚。保店驢肉選優質黑驢為肉源,其食法可熱可涼,保店驢肉精品為全驢宴,可分為上八錦和下八錦(上八錦:驢鞭、心、肝、肚、套腸、萬口、口條、蹄筋;下八錦:前腱子肉、後腱子肉、五花肉、裡脊、脖頭肉、驢臉肉、肋扇肉、尾過肉)。
武城旋餅▲
旋餅是山東武城傳統名點。相傳崇禎17年春,李自成攻打北京,路經武城。聞香下馬,帶領身邊隨從逕入小小的餡餅棚,飽餐之餘,興致勃勃地看了餡餅師傅的旋轉技藝,說「你閃持著餡餅牌子,看這做法豈不是旋餅嗎?」於是,武城旋餅因此而得名。武城旋餅選料精良,面要上等,肉要瘦肉,其製作更加講究,和面要根據四季溫度的不同掌握軟硬,並反覆揉捏,餡有豬肉的、羊肉的、牛肉的,也有雞蛋的,厚如指,大如盤,色澤褐油亮,外皮油酥焦脆,內餡鬆軟香嫩,肥而不膩,清香可口,愈吃愈香,回味無窮。
樂陵金絲棗▲
樂陵小棗,亦稱金絲小棗。樂陵地處黃河下遊華北平原,是棗的原產地之一。其栽培歷史,始於商周,興於魏晉,盛於明清,距今已有3000多年。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青州有樂氏棗,豐肌細核,膏多肥美,為天下第一。樂陵金絲小棗品質優異,掰開半乾的小棗,可清晰地看到由果膠質和糖組成的縷縷金絲粘連於果肉之間,拉長1-2寸不斷,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金絲小棗因此而得名。樂陵小棗因此而得名。 樂陵以盛產「金絲小棗」而聞名天下,素有「百裡棗鄉」的美稱。樂陵金絲小棗品質優異,掰開半乾的小棗,可清晰的看到由果膠質和糖組成的縷縷金絲粘連於果肉之間,拉長1—2寸不斷,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金絲小棗因此而得名。小棗一般為橢圓形和鵝卵形,平均個重5—7克。它核小皮薄,果肉豐滿,肉質細膩,鮮棗呈鮮紅色,肉質清脆,甘甜而略具酸味;幹棗果皮呈深紅色,肉薄而堅韌,皺紋淺細,利於儲存和運輸。樂陵小棗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可滋補身體和輔助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肺虛咳嗽,貧血等病症的功能。
羊腸子▲
羊腸子又名清血腸,德州的老百姓把它稱為羊腸子。羊腸子實際上是由羊腸皮灌入羊血、澱粉、香料,然後在加料的老湯裡煮熟。羊腸子入口爽而不膩,異香誘人,無腥羶的氣味。它的湯更有一種獨特的清香味。很多老德州喜歡吃羊腸子,認為它性熱,有祛除哮喘和胃寒的作用。聽老人們講,羊腸子是滿族人發明的。清朝建立後,很多滿族人遷到了德州。德州城北住著一滿族大戶,主人被後世的老百姓叫作吳三麻子,據傳羊腸子最早就是他們家私家享用的美食。辛亥革命後,吳三麻子家道中落,成為貧民。為了維持生計,他只好擔起挑擔,去街頭賣羊腸子。為了保持壟斷,他一直沒有把羊腸子的製作方法傳給外人。但不知通過什麼渠道,以前在他家扛活幫忙的一個長工學會了羊腸子的製作技巧,吳三麻子死後,這個長工便把羊腸子的製作方法傳了下來,也給德州人留下了一種寶貴的美食財富。
寧津大柳面▲
大柳面產地在寧津縣大柳鎮,它以條長數尺,梳而不亂,縷分條析,軟而有力著稱,故又有「弓弦麵條」「金絲纏碗」之美名。大柳面源於清朝乾隆年間,盛行於清末民初。
大柳面的製作工藝獨特。它以精粉為主料,據季節不同加不等量的鹼和鹽,和面用水時東暖夏涼,講究的人家還要加入蔬菜汁,把面反覆揉壓,不花把子力氣是擀不出好面來的。餳後再擀成薄片,切條時輕按快切,切好後的麵條長約2尺,撒開如網,搭杆如絲,手纏成縷,疏而不亂。水開後,手拿麵條如提綱撒網,面入鍋內形成扇面,稍加涼水,再開後一翻一滾即可撈出裝碗,只見碗中之面細如銀絲,色如嫩柳,晶瑩透亮,狀如弓弦。端起一聞,一股令人愉悅的濃鬱麥香洋溢面前。嘗上一口,只覺綿軟柔韌,潤滑異常,滋感清新爽利。
吃大柳面一般是配滷子的,滷子的製作十分考究,可分為炸醬、肉滷、麻醬、海鮮、雞蛋五種。炸醬的製作是取豆醬、香油各半調勻,加花椒、大料文火炙熬,直至豆醬酥散成粒。肉滷的主要調料是肉丁滷汁,並配以豆芽、青豆和香椿芽。麻醬的配料是芝麻醬、香椿芽、黃瓜絲、蒜泥、香醋等。海鮮滷和雞蛋滷自不必說。吃時隨意加入。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溫食涼用,皆為美食。它不僅物美,而且假廉,即使你吃得站不起來蹲不下,也花不了多少錢。
大柳面聲名遠揚,吃過的人想起它會咽口水,聽說過的人也心嚮往之,無不欲嘗之而後快。
平原老豆腐▲
老豆腐起源於山東,類似於豆腐腦,但在製作上更複雜,工藝性更強,口感較豆腐腦更加老些。老豆腐潔白明亮、嫩而不松,滷清而不淡,風味獨特。它是山東部分地區的特色早餐,出名的有德州平原老豆腐,將黃豆製成漿汁,用熟石膏汁點成老豆腐;芝麻醬內加入精鹽,並陸續加進涼開水調勻;蒜泥用涼開水調成汁;醬豆腐用涼開水調稀;將老豆腐盛入碗內,澆上芝麻醬、醬豆腐汁、辣椒油、醬油、蒜汁和醃韭菜花即可食用。
長官包子▲
長官包子,產地是寧津縣長官鎮,始於清朝道光年間。其特點是:面白皮薄、肉多餡肥、入口軟而不粘、兜餡韌而不破,上捏三十二折,熟後如盛開的菊花,形味俱佳。長官鎮位於山東省、河北省的交界處,屬山東省的寧津縣,是較大的一個傳統集市,該鎮多居回民,飲食行業自古興盛.清朝光緒年間,回民張合立開設的包子鋪,集眾家之長,經十幾年的精研細琢,創造出具有獨特風味的牛、羊肉包子,其特點是:面白皮薄,餡大肉肥,油不滲溢,香氣馥鬱,鹹淡適口,肥而不膩,外形美觀.自此,長官包子聲名遠揚,譽滿四鄉。長官包子用料講究,製作精細.牛羊肉要剔盡筋骨,先切塊,後剁碎,達到細而不泥;配蔥姜細絲,加小磨香油、上等醬油、花椒水等調料調餡;發麵稍嫩,使之兜餡而不破,入口軟而不粘;包時上捏三十二褶,兜油籠味;熟後宛如盛開的菊花,味、色、形俱佳。杏為本縣傳統水果,栽植歷史悠久,據明嘉靖本《夏津縣誌》載,明朝初年境內就大量種植。清初,城東北30裡的小王莊設有大杏專市。每年杏熟,商賈雲集,車載囊馱,運銷於幽、燕及江浙、湖廣一帶。
夏津大杏▲
夏津大杏分離核、粘核、半粘核三個群,苦、甜仁兩大類,目前計有紅臉二麥黃、紅半個、紅花節、紅鈴鐺、串枝紅、三變醜、破核、酸白、紅梅子、大白水杏、金黃杏、鵝翎白、紅巴旦、白巴旦及老鴰枕頭杏等62個品種,主要產於古堤之上及東、西沙河地區。其中以後屯、雙廟兩鄉最多。據1985年調查,全縣杏產量為150萬斤。其中左堤村的老鴰枕頭杏為佼佼者,因其酷似鵝卵石(當地人稱為老鴰枕頭)而得名,個大皮薄,甘酸適口。該杏是由土杏樹經選擇、嫁接而成。它枝幹粗壯,葉片肥大,果實發育快,於芒種前成熟。每枚重50—80克,成熟後白中泛黃,有濃鬱的米蘭香氣,為杏中上品。夏津大杏,香氣馥鬱,甘酸適口,含多種維生素,且品種繁多,成熟較早,頗受人們喜愛。用夏津大杏加工而成的果脯、果醬,營養豐富,色味俱佳。
恩城籤子饅頭▲
平原縣恩城鎮在一百多年前就有20多家經營籤子饃饃,其中陳家饃饃鋪聲譽萬佳;而陳氏第三代傳人陳榮合的籤子饃饃更佳,以用料精細,味道宜人而名傳遐邇,倍受青眯。籤子饃饃選用優等小麥磨成「78」麵粉當基本原料,將「肥頭」(酵面)加入適量鹼面(0.5公斤「肥頭」加1克鹼面)後,和以「嫩面」,在案板上揉勻,用特製木槓反覆擠壓,然後切段手搓成形,兩頭尖,中間粗,插入帶竹籤的蒸籠,上鍋急火20分鐘蒸熟,即可出籠食用,其個體形狀獨特:長20釐米左右,頂端尖細,中間圓而粗(直徑3.5釐米左右),底端較頂端稍平鈍,略呈紡錘形。其色白潤如玉,油光有微亮。其味道香甜,嗅之芳氣撲鼻;食之甘甜如飴,柔韌可口。籤子饃饃之形、色、味俱佳,蛋白質、糖份等有機物含量高,營養豐富,老少鹹宜食用。恩城鎮地處平(原)、邯(鄲)公路和德(州)、高(唐)公路的交匯點,商賈行人過往該鎮者慕名爭購,以一飽口福為榮,用以饋贈親朋為幸。
張屯燻肉▲
張屯燻肉品種有燻雞、燻鴿子、燻野兔、燻雁腿、燻豬下水,燻牛肉等。煮熟後用白糖經過特殊工藝燻制而成,營養價值高,肉味鮮美。燻肉營養豐富,容易吸收,有補充皮膚養分、美容的效果。可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養顏護膚,含有大量胡蘿蔔素,有助於維持皮膚細胞組織正常機能,刺激皮膚新陳代謝,保持皮膚潤澤細嫩。補血益氣,適宜膚色沒有光華,失去紅潤、手腳冰冷的人群。
宋樓火燒▲
宋樓火燒,又名燈籠火燒、風箏火燒。選料精良,用上等麵粉,加適量黃豆面。每個折六層,層層刷香油,經鍋烙火烤而膨為燈籠形,層薄如紙,香酥可口,個重僅七錢。宋樓火燒創製於清朝中葉。清同治四年(1864)曾作貢品晉獻京師,頗得宮禁后妃青睞。光緒二十五年(1899)夏,貢獻光緒帝及西太后,曾得賞銀50兩。宋樓火燒可貯存3年而不變質。開水衝泡滑膩可口,且易於消化。若切成細絲加精肉或雞蛋燜燴,吃起來柔軟鬆散,別具風味。宋樓火燒,又名燈籠火燒、風箏火燒。選料精良,用上等麵粉,加適量黃豆面。每個折六層,層層刷香油,經鍋烙火烤而膨為燈籠形,層薄如紙,香酥可口,個重僅七錢。 宋樓火燒創製於清朝中葉。清同治四年(1864)曾作貢品晉獻京師,頗得宮禁后妃青睞。光緒二十五年(1899)夏,貢獻光緒帝及西太后,曾得賞銀50兩。宋樓火燒可貯存3年而不變質。開水衝泡滑膩可口,且易於消化。若切成細絲加精肉或雞蛋燜燴,吃起來柔軟鬆散,別具風味。
夏津桑椹▲
夏津縣地處魯西北平原,古老的黃河故道,獨特水土條件和氣候,培育了這裡「獨一無二」的桑樹。夏津的桑樹經過多年改良,椹果顆粒飽滿、果肉肥厚,汁溢鮮嫩,味甘如蜜,狀似草莓,不僅個頭大,而且灌漿後口感甜蜜。每當「芒種」時節,正是椹果成熟時,是採摘、品嘗椹果的最好季節。冠蓋巨大的樹枝上,累累果實,如繁星綴空,村人持長杆擊樹,收穫椹果。人們於千頃蔥綠之間,漫步樹下,信手摘食,別有一番情韻,單顆或成把地放入口中,那感覺,美得無法形容。尤其雨過初霽,纖塵皆無,清新涼爽,品味更佳。夏津縣黃河故道森林公園的最南端,有一片千畝古桑園,叫頤壽園,相傳明永樂(1443)年間,明廷頒旨廣植桑木,以興綢業,通商異域。當時桑園逾千頃,養繭極盛。百年後綢業蕭條,桑改為食用。其果為椹,狀似草莓,汁若醍醐,味甘如蜜,為長壽佳品。枝、葉、子、根皆可入藥。災荒年間,村民以椹果腹,多可渡飢。
又一村蒸包▲
又一村飯店起源於己於1890年,當時叫「有益村」,是由德州一顧姓人氏開辦的包子鋪。「有益村」的包子潔白優雅,齒留馨香,名聞遐爾。繼顧之後,姜玉山、王鳳祥、任萬祥、李井書等人經營。1933年前後,包子鋪經理、原天津狗不理包子鋪學徒王鳳祥、任萬祥等人,在吸取天津狗不理包子製作技術的基礎上,對包子的製作工藝進行改良,做出的灌湯包形如百菊、嫩麵湯餡、嚼勁好、滿口香。原清末縣令唐葉鳳取古詩「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諧「有益村」之音,為包子鋪題名為「又一村」。民國年間,曾有人食後乘雅興為又一村包子題詩曰:「到口難吞味易嘗,團團一個最包藏。外強不必中幹鄙,執熱須防手探湯」。道出了吃包人大飽口福的情景。1954年,我國梨園四大名旦之一尚小雲先生到德州演出期間,每餐必用「又一村」包子。行前,揮毫潑墨,以書畫相贈。此後,各界知名人士來德州多次到「又一村」以品嘗包子為快事。
夏津銀絲面▲
夏津縣傳統名吃。銀絲面,又名龍鳳面,原為雷集鎮張集村張氏祖傳麵食,迄今已有200餘年歷史。銀絲面系選用上等精細麵粉,配以十餘種佐料,人工擀軋,面薄如紙,切成細絲即為銀絲面。再橫切則為珍珠琪。銀絲面、珍珠琪久煮不爛,不粘,仍根根、粒粒,如銀絲碎玉,晶瑩透明。食之軟膩、滑韌,若另配以麻汁、炸醬、肉絲、醋、蒜等佐料,更別具風味。現全縣生產廠家達10餘處。現在各廠家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利用現代化手段生產,其品味尤佳,營養成分更趨豐富,且產量與日俱增。溥傑先生品嘗後,曾欣然揮毫寫詩稱讚:古樹發新枝,銀鄃綻奇葩,不啖珍珠琪,愧稱美食家。
寇家豆腐皮▲
寇家豆腐皮是臨邑縣產品,該產品生產歷史悠久。據縣誌記載與民間相傳,燕王掃北駐紮於本縣宿安,品嘗「寇家豆腐皮」後,戎馬勞頓、一食了之,「燕王康」由此而得名。該產品系精選黃豆、上乘調料和名貴中藥配置而成,營養豐富,脂肪含量低,具有韌性強、口感好之特點,健體補腎之功效。長期食用,對防治心腦血管病有明顯作用,好似理想的健康食品和饋贈佳品。產於臨邑縣,歷史悠久。系精選黃豆、上乘調料和名貴中藥配置而成,營養豐富,脂肪含量低,具有韌性強、口感好之特點。可涼拌、涮、爆炒,也可直接食用。2004年被授予「山東名小吃」稱號。
棗切糕▲
在樂陵有悠久的歷史,系選用金絲小棗與黍子米作原料,先煮後蒸而成。入口香矩,咀嚼柔韌,風味獨特。樂陵棗鄉有這樣一首叫賣歌:「棗兒甜,米兒粘,又充飢,又解饞,吃著不好不要錢」。棗雪糕的製作,據說起源於城東「雪糕許家」,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平原乳鴿▲
平原特產乳鴿,採用平原縣的乳鴿烹飪而成,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贏得了海內外賓客的青眯。平原人自古以來就有養鴿子的傳統,從清末至今恩城鎮每年正月初八的鴿子會,已成為一個傳統盛大節日,這中間,以飼養的肉鴿個頭大,質地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贏得廣大海內外消費者的青眯。該乳鴿經名廚料理色味俱佳,百吃不厭。「全鴿宴」成為一席美食「藝術品」。觀之賞心悅目,用之美不勝收。
禹城手工空心面▲
空心面面細如絲、絲中有洞,因面體經多次發酵而有微孔,故有莖直中通之說,其特別柔嫩易消化也源於此。在中國,空心面早在宋代就已問世。到了元代時,它還成為了地方官員向宮廷進獻的貢品:纖細如髮,中空如管,光滑潔白,勻直整齊,又稱銀絲空心面。它煮不爛,食之軟綿筋道——吃剩了下次回鍋加熱仍不粘爛。它的製作自有妙法:用上等細面加適量的油、鹽、水拌和後,將麵團揉成細條,從兩頭各穿一小棍,置數小時,待油、鹽充分滲透後,掛在六七米高的木架上--用雙手慢慢地往下拉,拉到一定長度時,麵條裡面就成空心了。
旁 白:德州地處黃河故道,德州之「德」源於「德水」。不同地域的中國人,運用各自智慧,適度、巧妙的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美味的食物。能把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繫於一心的唯有農耕民族。德州美食,美不勝收,以上僅為德州人耳熟能詳的美食,不分先後順序,還待整理增加。
點這裡瀏覽【提前了解七夕搶紅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