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公園是上海最早的公園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保存完整的法式園林。十九世紀80年代這裡是一片肥沃的良田,當時有個姓顧的人家擁有十多畝土地,便在此建造了一個私人小花園,人們稱之為"顧家宅花園",這便是復興公園早期的雛形。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上海被劃分有英、法、日等租界。1900年,法國人買下了顧家宅花園並擴展了10多畝農田,作為法軍屯兵之用。1908年7月1日,當時的法國駐滬機構法國公董局作出決定,將顧家宅花園改建為公園。於是開始進行擴展土地,設置花、樹壇,壘砌假山,修建亭廊,於1909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日)對外開放,取名"顧家宅公園",由於僅限法國僑民遊覽故稱"法國公園"。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人陸續撤離上海,1943年7月,日偽政府接管了法租界的行政權,隨之改名為"大興公園"。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改名為"復興公園"有復興中華之意,當時總面積已有119畝,面向市民開放。
復興公園最多的樹木還是懸鈴木,園中1700多株樹齡50年以上的梧桐樹名列全市之冠。特別是南門旁的一株,堪稱"滬上老二"。它是通過修剪培養了強壯的骨架枝而形成的,所以冠幅比中山公園的"老大"要大,而中山公園的一株可能是實生苗自然長成,故其高度為第一。另外復興公園還有一些值得一提的大樹名木。有歐洲七葉樹一株,長勢已衰,但每年仍能開花。南門口還存有一株叫黃荊的灌木,也是滬上稀見的樹種。其它還有槲櫟、榔榆、樸樹、皂莢等大樹在滬上均已少見。
新中國成立後,復興公園也是全市性活動場所。1949年8月1日,文藝界在復興公園舉辦勞軍救災遊園會,規模宏大,有話劇、平劇、越劇、滬劇、雜技、音樂、歌舞等各種文藝團體共31個文藝團體4800人參加,6天遊園活動期間,四面八方的市民絡繹不絕地湧向復興公園,購票行列從大門口一直排到霞飛路(今淮海路)。遊園期間共售出門票10萬張以上,義賣收入620萬元(舊幣),遊戲場收入350萬元。
建國初期,這裡還先後舉行過許多大型的群眾活動,其中有1950年8月全市勞軍大會、1951年抗美援朝文藝晚會等。
20世紀60年代起,定為區級國慶節、國際勞動節慶祝活動場所。1998~2000年,復興公園以其高雅的風格被選為上海旅遊節"玫瑰婚典"的承辦地,2000年10月15日,100對新人齊聚復興公園,共同點燃象徵愛情的聖火,在大草坪上,聖樂高奏,100對新人同時交換結婚戒指和愛情信物,成為壯觀而動人的一幕,載入史冊。每年的"玫瑰婚典"已成為上海市和黃浦區的一項主要旅遊品牌,還有在園內舉辦的國際茶文化節、爵士音樂節都 頗具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