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南快報記者從福州市鼓樓區相關部門了解到,今年福州市將啟動烏山歷史風貌區二期保護建設,積極推動山上省氣象臺、省電視臺搬遷;進一步完善配套基礎設施,修復道山觀鬼谷子祠和朱子祠古建築群,建成烏山遊客服務中心;積極推動烏山歷史風貌區與三坊七巷捆綁申報國家級「5A」景區,以及烏山、於山、屏山聯合申報省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工作。
福州自古別稱「三山」。烏山是三山之一,又稱烏石山、射烏山、道山,位於福州市中心,與於山、屏山鼎足而立。烏山海拔84米,林木參天,風景幽深,在唐代時就已是遊覽勝地。據史料記載,烏山共有三十六奇、五十五景。2007年,福州市啟動烏山歷史風貌區保護建設項目,偌大的手筆讓景區煥然一新。不過,不少逛過烏山的市民卻表示,逛完烏山,對於傳說中的三十六奇、五十五景卻有種「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感覺。
福州部分文史專家也表示,找不全說不清不足為奇,一來,烏山景區景點古蹟甚多,不經過細心考證很難跑得全。二來,因為歷史的原因,部分古蹟已經破落或者隱藏在山石中。
據悉,烏山歷史風貌區二期改造工程總面積約89.96畝,包括省氣象局烏山原址(不含高空觀測站)、省電視臺新聞頻道、公共頻道、101臺及周邊地塊。今年擬徵收面積2.85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地形修測、項目選址等各類事項的確認。烏山二期總體方案在設計中。
記者探訪
三十六奇基本修全,五十五景難尋
烏山從唐朝至今,一直是榕城聞名的風景勝地,在福州呆過的幾乎都知道烏山。「三山」之中以烏山風景最佳,被稱為「三山」之首。歷代關於烏山的記載不計其數。據有關史料記載,烏山共有三十六奇、五十五景。
三十六奇、五十五景到底在哪裡?
要尋找這些古書上有詳細記載的景點,得先了解烏山的山體。烏山名勝自東往西大致可分為烏石塔、古廟群、道山亭、石林園、石壁觀音、凌霄臺等六大景區及周邊諸多景點。山上有殿、寺、廟、亭、臺、樓、閣等名勝古蹟,還有200多處摩崖題刻,篆、隸、楷、行、草各臻其妙。
24日,東南快報記者分別從東南北三個坡上山進行了探訪,一路可見健身和休憩的路人。
「知道烏山三十六奇、五十五景在哪裡嗎?」登山途中,記者一路詢問。「三十六奇,有那麼多嗎?」、「桃花吧、榕樹吧、還有哪些亭子好像是古人的。」、「山上有各種各樣的亭子,還有道觀,還有和鼓山上一樣的摩崖石刻,應該就是這些了吧?」……得到的回答多種多樣,可是卻沒有人能說得全三十六奇,更別說五十五景。
記者了解到,烏山歷史風貌區保護建設項目自2007年以來已先後投入約3億多元,拆遷5萬多平方米有礙於展示風貌區的建築物、構築物,完成了一系列景點、登山道及基礎設施建設,景區面積已由保護建設初期的7.1公頃擴大至15公頃。改造後,「三十六奇」已經基本修復。入口廣場有大士殿、北坡公園有蘭花谷和福字坪、石天景區有石天、雙峰夢、凌霄臺、鴉浴池、東壁亭、天秀園、棧橋、獨木成林、老叟榕、海闊天空、望耕亭、石壁觀音、先薯亭、臥牛榕、鏤空榕、般若臺銘、清冷臺、兄弟同根、霹靂巖、黎公亭、道山亭、天章臺、天香臺、天台橋、沖天臺、古放鶴亭、黎公巖、石壁古榕、瀑布榕、呂祖宮、道山觀、胡也頻故居、吳清源圍棋會館、彌陀寺、鄧拓故居、烏塔、白塔。
通過山腳下的景點分布圖,再加上搜索各類資料,記者找到了不少景點,例如石壁觀音、凌霄臺、道山亭、石林園、霹靂巖、黎公亭、道山觀、呂祖宮等等。
「史書記載的烏山上有三十六奇、五十五景沒有錯,烏山自古以來名氣就非常大,現在經過一期的修復,三十六奇的景基本修復,五十五景說的是小景,有的還在,有的因為歷史年代久遠的緣故,已經找不到了。烏山上以前還有很多名家的祠堂,也已經不復存在了。」福州文史研究者王勇堅說。
「鬼谷子祠和朱子祠是屬於道山觀古建築群之一,因為歷史的緣故,現在已經不在了。不過,通過古書還能大致確認這兩座祠的位置。在道山觀中,正殿的後面,一座孔子雕像的背後應該就是以前鬼谷子祠和朱子祠的位置。」王勇堅說。
據了解,現在烏山上還有兩家單位的辦公場所,分布在烏山的西側。建築物較為破舊,現代的建築風格也和烏山的景色顯得不甚協調。
歷史溯源
烏山有5大獨特文化,石刻文化為全省獨有
在古時,烏山又名烏石山,有蓬萊仙境的美稱。
關於烏山的名字,還有各種版本,也有各種各樣的故事。相傳,漢代何氏九仙於重陽節登烏山攬勝,引弓射烏,烏山因此得名。宋代,福州郡守程師孟又以烏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媲美,便改其名為「道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曾作《道山亭記》,更令烏山名聲遠揚。
王勇堅說,烏山有著五大獨特文化,包含榕樹文化、名人文化、道教文化、石刻文化、農耕文化。其中石刻文化是全省獨有的,在烏山有石頭就有字,一共有200多處,俗稱摩崖石刻,囊括了唐朝到清朝福州所有名人的書法藝術。榕樹文化始於北宋,有獨木成林,有瀑布榕、兄弟榕等,榕樹文化是在福州的兩任太守(張泊玉、程師孟)的倡導下興起的。名人文化有曾鞏、趙汝愚、朱熹、李綱、蔡襄等。道教文化則為烏山香火旺盛,有呂祖宮、白真人廟和道山觀等。農耕文化則有望耕亭。此次二期要修復的道山觀鬼谷子祠、朱子祠則屬於道教文化。
據了解,道山觀建於明萬曆年間,原來是提學使孫昌裔石屋。清順治年間,後代將屋改為寺觀,並在觀前建玉皇閣,觀旁建三寶殿。觀旁有石刻「孫子長讀書處」,觀後為鬼谷子祠和呂祖廟觀,內有金魚池、飛鵲池,大旱不涸,而後漸荒廢。目前已經修復成如今的模樣。呂祖宮則面向兩塔(白塔、烏塔),為山中最佳憑眺處。宮的周圍亭臺樓閣、名人題詞、崖刻眾多,宮前還有造型逼真的李鐵拐塑像,葫蘆瓶裡噴射晶瑩的水柱。
烏山上的「福字坪」為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手跡。原位於烏山頂雙峰夢下,經久而被毀。「福」字摩崖題刻重修,新修建的「福字坪」位於烏山北坡公園,直徑4.25米,為目前福州市最大的單字摩崖題刻,與鼓山喝水巖的「壽」字並稱「福壽齊天」。
道山亭則位於烏石山東側,是宋代的光祿卿程師孟所建。亭園置於奇石異木之中,猶如置身道家蓬萊仙境。程師孟命名它為「道山亭」,「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為此亭作記。後亭荒廢,到了明代有重建,現有六角亭為1955年重建,1980年又修飾一新。先薯亭則位於烏石山西側,原稱先薯祠。亭子是清代的時候建的,以紀念明代華僑陳振龍父子從呂宋引進番薯、巡撫金學曾推廣種植之功德。1980年後修飾一新。
黎公亭則位於烏石山霹靂巖側,亭子呈長方形,高踞在石崗上,是為紀念明代抗倭將領黎鵬舉而建。附近有塊巖石,刻「烏山在,黎公在」六個大字,俗稱「黎公巖」。
般若臺銘則為福州最古的摩崖石刻,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陽冰篆書。般若臺記高5米,寬2米,字徑0.5米,全文24個篆字:「般若臺,大唐大曆七年,著作郎兼監察御史李貢造,李陽冰書」,與浙江處州「射驛記」、縉雲「城隍廟記」、麗水「忘歸臺銘」合稱為「天下四絕」。
冰壺景點佔地約3300平方米,在烏山南面登山石道拾級而上,半山腰的古亭邊開著各色鮮花,山石上有明代都御史林延玉題的「冰壺」兩字,描紅後非常醒目。景點內還有唐代西方三聖佛石刻,是福州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