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街金色最是蓉城秋。「火鍋」、「蓋碗茶」、「綠色騎遊」、「太陽神鳥」……成都人用一幅幅銀杏圖,表達著對這座城市的熱愛。金色圖案背後的他們,愛藝術、愛拍照、懂生活,更愛成都;他們,以掃帚為筆、銀杏為墨、草地為紙,堆出了優雅的「天府黃」。
他們,是誰呢?
「掃地僧」愛拍照、愛看書、愛騎行 笑言「老來還搞起藝術了」
郫都區,置信逸都小區內。老何的創作時刻又到了。
3日上午,他和搭檔花了近4個小時在小區中庭的大草地上「畫」出了一幅銀杏新作——臘梅花開枝頭,畫眉回眸而棲。這是他和搭檔創作的第八幅銀杏圖。
此前,最讓人稱道的是一副「綠色騎遊」圖,綠色的草地,金黃的城市前,一輛單車行駛在地平線。
「還要再改改,看上去全是線條。」老何對這幅銀杏圖不是很滿意。吃過午飯,他讓搭檔老王再去拉些銀杏葉來,要對這隻畫眉再做些修改,「把身體全部用葉子填滿,把現在用葉子擺的線條用草地本身體現,讓它更渾然一體,有衝擊力一點。」
老何今年53歲,是置信逸都小區的綠化養護工。去年這個時候,他和同為綠化養護工的同事,64歲的楊光廷,一起創作了多幅銀杏畫曾在網絡熱傳,獲贊無數。不過,那時的老何還只是助手和徒弟。而今年,因為楊光廷的離職,老何則擔起了創作的主角。一開始,老何是「抗拒」的,「領導要求銀杏畫不能斷,壓力還是很大。」老何硬著頭皮接了活,他召集起他的6人綠化小組開了創作會,銀杏葉黃前一個月就開始了構思,慢慢收集葉子,之後開始了創作。那次會上,還選出了一名助手搭檔,54歲的老王。第一幅是白鷺。「擺的比較小,第一次掌握不好空間和方位有點不理想。」老何覺得,跟「師傅」老楊比還差了一大截,「他是完全腦子想,想一會直接就開始擺了,一次成型。」
之後,老何又擺出了展翅的「金雁」、「喜鵲迎春」、「運動健身」、「低碳出行」、「綠色騎遊」等銀杏畫,主題明快,健康向上。在小區裡獲得了眾多粉絲。老何並沒有什麼美術基礎,但平時愛看書,看電視。但凡出現什麼好看的插圖,他都會用手機拍下來,有時電視裡的畫面一閃而過,還會專門回看一遍。記下插圖後,每次創作前,還會找來紙張,畫下草圖。不懂美術,卻也有模有樣。
「老來還搞起藝術了。」老何笑言。
搭檔老王是個騎行達人,幾年前就組建了自己的騎行隊,每次出遊,他都是隊長。平時一有休閒時間久會騎著他的山地車,邀約三五車友,在成都的周邊騎行一遭。成都新建的幾處綠道,都留下了他的車轍,最遠還去過巴郎山。老王還愛拍照,沿途的美景都存在了他的手機裡。「成都的生態越來越好了,騎行的線路也越來越多,因為愛好這個(騎行),所以回來後就商量著搞了一個『綠色騎遊』的主題銀杏圖。」「讓別人看著舒心,自己也有成就感,有啥不好呢?」如今老何的「抗拒」成了「愛好」。他和老王,也早已成了小區的名人。
維修工年輕時就有個美術夢 手機裡存滿「生活」的美
整整一天,一副金黃的天安門城樓誕生。有些發福的身體,別著對講機的藏藍色工作服,寬鬆的褲子上掛著叮鐺作響的鑰匙,站在這個巨幅銀杏作品前,兩個年均五旬的大漢子跟這副作品總有幾分「不搭」。「你們擺的啊?可以哦,手巧!」一旁拍照的圍觀者豎起了大拇指。
二位大叔的巧可還不止如此。「除了這一次,前面也擺過好多次了,小區裡的井蓋畫,車庫裡的壁畫都是出自他們的手。」中信未來城物業管理人員說誇讚道。而實際上,他們平時的工作則是和各類家電、水管,小區工程設施的維護打著交道。他們的名字叫黃山文、陳石兵。「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所以就擺了這個主旋律的圖案。」陳石兵說,「現在大家生活好了,成都也美了,還是要有點家國情懷,有好看又有意義。」創作過程中,陳石兵和搭檔黃山文做主力,另有兩名保潔阿姨做助手。兩人主要把握好圖案的尺寸和角度,還有問題的創作。陳石兵今年47歲,黃山文年長一些,51歲。銀杏圖背後的兩人可都算是心懷藝術夢的追夢者。
打開黃山文的手機相冊,裡面裝滿了行走之間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甚至在小區工作時,不經意的構圖,也都成了他手機裡的「珍藏」。「這些旁人肯定都看不到的地方,但你看這些線條是很美的。」黃山文翻著相冊說。一旁的陳石兵順著接話,「你們都猜不到這是在哪兒拍的?」
仔細一看,這似一幅白色羽毛形態的物體在黑色泥淖背景中偶成之景,原是兩人在進行小區維修工作時意外發現,覺得十分自然且唯美,便用手機記錄了下來。這樣的時刻在兩人生活和工作中時常發生。原來,黃山文20來歲時就曾學過畫畫,這些年雖然沒能幹上美術的職業,但也一直沒有斷過創作,「是一個放不下的愛好吧,也算一個小夢想」,之前家裡裝修時,黃山文還在客廳的牆壁上畫下了不少的裝飾壁畫。陳石兵今年47歲,此前曾在一家工廠做玻璃畫,也算是一位藝術達人了。不久前,他和黃山文兩人就一起合作在小區的車庫牆壁上畫下了藍天白雲,椰樹綠草、帆船大海,無人不贊。
技術男加保潔阿姨 他,工作中滿腦創意 生活中悠閒自得 她,廢棄玻璃瓶再利用 栽綠植物裝扮環境
3日,江漢路的銀杏「太陽神鳥」著實讓大家驚豔了一番,紛紛讚嘆高手在民間。
4日,記者找到了這幅作品背後的創作者。他們不是藝術家,沒學過美術,一位是十足的技術男,一位是可愛的保潔阿姨。他們熱愛生活、懂得享受,喜歡創意,注重生活細節,他們很「成都」。11月中旬,院內的銀杏葉開始黃了,曾經參與過銀杏葉拼圖創作的成都嘉善商務服務管理有限公司設施設備班長霍銳心裡開始掂量起拼圖的事兒,不過那會兒他並有多想,「 以前就是打一打下手,沒有設計過。」不久,公司微信群裡開始熱鬧起來,你一句,我一言,討論起銀杏葉到底拼成什麼圖案好。
芙蓉花、熊貓、愛心、表情包……最後,確定了「太陽神鳥」的圖案。為什麼選定這個圖案呢?「太陽神鳥是成都的城市標誌,比較有代表性,我們大家都十分熱愛成都。」「年輕人,滿腦子都是創意。」這是同事對霍銳的評價。外表成熟穩重的霍銳今年才28歲,從事設備維護這一行已經快10年了,算是老資格。在日常工作中,總是在「髒亂繁雜」的第一線,無論是堵塞的下水道、損壞的廊燈或是電路問題,都有他及時的檢查維修,發現各種問題,處理突發故障。但是,在這簡單枯燥的工作中,他總會帶來一些「新」意。
這次的創作中,如何將葉子堆成圓形十分有難度,霍銳提出「人肉圓規」,讓一名員工站在中心點,再拿一根繩子圍繞一圈即可;圖案未達到理想狀況,就拿著對講機在樓上遙控指揮一點一點修改,最終才呈現出驚豔的作品。
生活中,霍銳已是兩名小孩的老爸,休假的時候,他總會帶著孩子回老家玩耍,享受田園生活,而釣魚成為了他最喜歡的休閒方式。在池塘邊,魚竿一甩,安靜的坐在旁邊,耐心的等待魚兒上鉤,「那個時候整個人是放空的狀態,壓力得到舒緩。」保持幾乎一致的姿勢,就這樣待上一天。
成功的作品有了創意十足的設計者,自然離不開默默付出的執行者,環境維護部班長秦秀花便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她負責對每日辦公區的綠化垃圾進行精細篩選,選出顏色相近,形狀完整的銀杏葉,再去除雜質,保存起來,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46歲的秦秀花從事保潔工作12年,工作中她始終保持最美的笑容,用最好的工作態度為大家服務。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吹日曬,從階梯、外窗到地面,衛生環境始終一塵不染。此外,心思細膩的她,悄悄的「升級」服務。看見生活中廢棄的酸奶玻璃瓶被扔掉有些可惜,便回收後清洗乾淨,在瓶內裝滿水插上一株綠籮,放到洗手臺旁邊。純手工打造的綠植,讓整個環境增添了一絲色彩。
休息的時候,秦秀花喜歡約上三五好友,在下午時段去享受屬於他們70後的專屬ktv。當別人唱歌時,她總是認真聆聽,唱完拍手鼓掌。輪到自己時,一首高難度的《天路》震驚全場,掌聲不斷。「她就是這樣,平時低調做事,生活中又十分熱情。」同事說,除了唱歌,還會和朋友到周邊踏青、郊遊,去龍泉摘桃子、去資陽摘橘子,生活豐富多彩。
短評:
「銀杏葉創作」是對生活的詩意表達
一夜北風,銀杏樹葉蕭蕭而下,飄進了成都,飄落到朋友圈,人們以銀杏為「畫筆」,畫出了一幅詩意錦官城。在這個落葉紛飛的季節,火鍋、蓋碗茶、太陽神鳥……出現在了草地上、馬路旁,一草一木、一丘一壑,盡皆定格在了落葉之上,這些生活中不經意的美好,裝點著這座城市,也定格了生活中那些小而美的瞬間,如同之前的成都藍、從城市遙望雪山等那樣。落葉常是古代詩人吟詠之物,但多是一種惆悵、悲涼的色調。如「無邊落木蕭蕭下」,如「不隨黃葉舞秋風」,如「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成都人心中的落葉不是這樣的。它是和成都藍、遙望雪山一樣,是妝扮朋友圈的一種重要元素,是融入骨子的一種生活方式:每逢初冬周末,錦裡西路、四川大學、武侯祠這些銀杏葉盛地,總是擠滿了拍照留念的市民,仿佛不去「打個卡」,就辜負了這個周末。現在,環衛大姐、保潔阿姨、還有維修水電的大叔的「創作」,將這些落葉揮灑到了極致,這些金色的葉子再次「延長了自己的生命」,續寫著這種安逸、閒適的生活方式。環衛大姐、保潔阿姨、維修水電大叔看似不約而同的創作,恰恰契合了最廣大市民的生活美學。是的,這是一種美學,是關於如何更加舒適居住的生活美學。這些小而美的瞬間,恰如一組組幸福DNA,根植於城市基因之中,組成了一個個生性樂觀,易於知足的成都人。也只有成都人,能把一片落葉、一碗三花、一抹藍天,一脈雪山……化作一種詩意的生活。這座享有「詩歌之城」之城美譽的城市,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成為一個詩人,像曾居住於此的杜甫、蘇東坡、陸遊、元稹那樣,用詩意去解讀著世間萬物。「天地之間,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漫天飛舞的銀杏葉,不正是造物者無盡藏嗎?用銀杏作詩、以落葉為畫,那些生活的有心人,總能妙手偶得其中樂趣。
【相關報導連結:這座城市超文藝!天府黃引發市民大創作,銀杏葉堆出金色「成都」】
紅星新聞記者 杜玉全 張肇婷 宦小淮
攝影記者 張直 實習生 廖曉琴
編輯 餘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