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國土面積十分重要,它代表了更大的承載力,更可能多的礦產資源。而坐落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佔有整塊陸地的國家。769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佔了大洋洲面積的85%,是全球國土面積第6大的國家。
可儘管地域遼闊,澳大利亞的人口卻十分稀少,2544萬的總人口數量,才堪堪與我國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持平。地廣人稀,十分符合澳大利亞的調性。根據相關統計,澳大利亞平均人口密度,達到了3.2人每平方千米,高出我國許多倍。
巨大的空曠感之下,也不禁讓人發出疑問,澳大利亞為何出現這種情況?
土著居民稀少,受殖民者欺壓雪上加霜
在整個世界史上,澳大利亞是最晚被發現的一塊陸地。18世紀,茂盛的森林、草原和荒漠在澳大利亞各地分布,原始土著居民大概在30萬左右,分散成500多個大小不一的部落,依靠狩獵為生。
與世隔絕的生活環境,使得澳大利亞並未跟上世界科技的步伐,為以後遭到壓迫埋下伏筆。
18世紀末,英國殖民者開始向澳洲移民。先進的武器、生產措施下,割據了當地最肥沃的土地。原先的土著居民生活受到影響,無法自由的打獵、遷徙,最終被驅趕到歐洲內部炎熱的森林內生活,不僅如此,這些殖民者還十分殘忍,公然迫害土著居民,讓數量本就稀少的人口大量減少。
僥倖存活下來的原始居民們,終日裡也只得忍受剝削和奴役,喪失了自己的主權。原有的部落格局被打散後,在廣袤的澳洲大陸上,土著居民們顛簸流離,期間,還有不少人人因為惡劣的生存環境,在奔波過程中死亡,對人口總數造成了二次傷害。
極端乾旱的環境下,不適合人類生存
澳大利亞地形特別,東部是山地,中部有大片的平原,到了西部,又變為山脈連綿的高原。國土面積的70%,都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尤其是中部地區,常年乾燥炎熱,實在不適宜人類居住。
不僅如此,澳大利亞的沙漠化面積,目前已超過130萬平方公裡,國內有11個大沙漠,甚至佔到整個大陸面積的20%。
我們知道,在氣候、環境適宜、食物充足、土地承載力足夠的情況下,大部分生物都會在短時間呈現"J"形增長,數量以幾何倍數擴張。
澳大利亞疆域雖廣,但大面積的環境惡劣,根本不足以成為充分條件,總的算下來,全國能夠提供畜牧及耕種條件的土地,僅僅只有26萬平方公裡,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帶。
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甚至於後來的殖民者,都聚集在澳洲大陸邊緣上,在有著充足水源、肥沃土地的地區定居。近300多年的時間中,由於居住面積的局限性,澳洲人口從未出現過爆發式增長的現象。
政策的衝突,以及優質的環境資源影響
除去這些人類鮮少涉足的土地,澳大利亞的剩餘部分土地,資源極度豐富。無論是礦產資源、農牧業產業,在全球都處於前列,70年代之前,澳大利亞一直以農業為主,70年代之後才逐步轉移發展重心,拉動旅遊業和服務業同步增長,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
可見,即便人口數量稀少,但澳洲經濟發展水平很高,在最巔峰時,甚至超過了美國。
所以不難看出,如果,以目前有限的人口數量,就能創造出國家平穩快速的發展、人民富足安康的生活,過多的人口,其實也沒有多大意義,甚至,此時出現人口爆炸,說不定會打破這種平衡,拉低澳洲的人均GDP,綜合這些觀點,也可以說是澳洲"選擇"了地廣人稀。
除此外,在早些年間,也受到當地政策的影響。在全球化逐漸深入過程中,其他國家的人民,開始選擇向澳洲移民,由此造成過當地一段時間的人口激增。
1901年,為了把控這種局面,澳大利亞殖民的統治者,頒布了 "白澳政策",即只準白人移居,這在當時一片譁然,移民的進程戛然而止,澳洲的人口增長速度也明顯放緩。
這個政策,一直持續到二戰後的60年代,70年的時間,讓人口增長速率本來就低的澳洲,甚至一度倒退。在後續發展過程中,才逐漸穩定下來。不過自此以後,大規模的國際移民現象再也沒有了。
殖民者的殘酷統治、國內氣候環境的不適宜,都是澳大利亞地廣人稀的部分因素,最根本的,還是他們樂意保持這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