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妍茶趣—普陀山上鳳尾茶
主編:中醫傳承人楊志華
編輯:國際攝影師李戀
作者:曲藝郎中康榮會
滿碗輕花別有春,津津舌本涼芬起。
齒搖發白不復去,草堂寂寞飄茶香。
普陀山·文化
品茶需要佳茗,產好茶自然需要好的山水。高山雲霧,十裡變幻,茶園碧綠,沾露滴水。廬山,武夷山,黃山,五臺山,山山名茶。四川蒙頂、蘇州碧螺春、徽州松蘿,現在也是名滿天下。而有一個地方,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淨地」。駐足於此,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春暖的季節是採茶的季節,花開的時候是品茶的時候,它就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的普陀山——佛茶鳳尾茶的故鄉。
普陀山位於我國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形似蒼龍臥海,中部佛頂山天燈臺最高,向四面延伸,西為茶山,北為伏龍山,東為青鼓壘山,東南為錦屏山、蓮臺山、白華山,西南為梅岑山,連綿起伏。是眾所周知的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道場,與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和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道場,並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宗教
早在西漢末年,普陀山並不叫普陀山而稱梅岑山。是因為道士梅福在此修道煉丹而命名的。到了西晉太康年間,有佛教徒在普陀山偶然發現觀世音現身。唐大中元年,有天竺(古印度)梵僧來普陀山傳教,在朝謁潮音洞時,又見到觀音菩薩現身。唐以後,歷代帝王多次賜金擴建普陀山寺院,倡導觀音文化。公元967年,宋太祖趙匡胤首次欽派人到普陀山貢香幡,開了朝廷供奉先河。宋元豐三年,朝廷賜匾「寶陀觀音寺」。公元1214年,宋寧宗趙擴又賜匾額「圓通寶殿」,欽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菩薩的地方。並根據佛經「補怛洛迦」,更山名為普陀洛迦山,也稱為補陀洛迦山。由此,普陀山成為中國四大菩薩道場之一。
普陀山·飲茶
普陀山種茶,約始於1000年前的唐代,其時佛教正在中國興盛起來。寺院提倡僧人種茶、制茶,並以茶供佛。僧侶圍坐品飲清茶,談論佛經,客來敬茶,並以茶酬謝施主。北宋詩人梅堯臣《遣碧峰霄峰茗詩》曰:「閱盡名山古剎界,惟於此地香茶靈。」一個「靈」字,就可想像詩人對普陀山的崇敬,對佛茶的親近之情。佛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真歇泉、滌心泉、葛洪井的水燒開了,沸水一注,翠綠氤氳,香氣芬芳,茶客自是一飲三嘆。清康熙、雍正年間,始少量供應朝山香客。清末,由於輪渡通航,香客及遊覽者大增,從而促進了佛茶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茶園擴展較大,並建立了茶場。1980年以後開始正式對外銷售。
普陀山的茶園在普陀山的頂峰佛頂山,優質普陀山佛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色澤翠綠披毫,香氣芬芳,茶湯味道清醇爽口,又因其似圓非圓的外形也略像蝌蚪,故也稱「鳳尾茶」, 是我國綠茶類古茶品種之一。佛頂山海拔291米,是一座不高的海上高山,峰頂慧濟寺供奉的釋迦牟尼佛,默默俯視著朝聖的芸芸眾生。一年四季,雲霧繚繞,聚散無常,鹹了鬱郁茶花,溼了青青茶葉。
----從來佳茗似麻姑,自古高僧愛鬥茶----
佛門設有茶堂,有一整套的茗飲儀式,茶事頻繁。唐宋以來,品茶論禪之風日盛。懷素和尚激情澎湃地寫下了最早的茶事佛門手札《苦筍帖》。帖文如下:「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14字鋒正字圓,筆墨飛舞,尤其是「茗」字,氣韻生動,充滿了書家對茶的熾熱情感。綠茶一壺苦,苦茶一壺綠,海水是苦的,魚快樂自在,茶是苦的,喝茶喝的是人生八苦,雖受苦的逼迫,能靜,能放下,能開心,樂得自在。
一襲僧衣,一杯佛茶,獨坐巖上,看海觀雲,佛如何是佛?茶如何是茶?
下周《杏林天地》節目預告(五一後節目)
⭐節目直播時間:
下午15:00一16:00免費公益直播60分鐘
⭐節目直播內容:
星期一(5月4)看中醫傳承人楊志華老師《中醫之八綱辨證寒熱》
星期二(5月5)聽曲藝郎中康榮會老師《杏林故事之藥王神篇2》
星期三(5月6)看中醫傳承人楊志華老師《中醫之八綱辨證虛實》
星期四(5月7)聽曲藝郎中康榮會老師《杏林故事之藥王神篇3》
星期五(5月8)看中醫傳承人楊志華老師《中醫之八綱辨證陰陽》
星期六(5月9)聽曲藝郎中康榮會老師《杏林故事之藥王神篇4》
⭐付費回看配字完整節目
觀看直播渠道
1. 關注微信企業公眾號:《華妍文旅》點擊《TV直播》點擊《中醫養生2頻道》觀看;
2. 在微博一直播平臺:《草根聖手楊志華》直播間觀看;
3. 在其它知名直播間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