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是孔子眾多弟子中很能幹的一個,口才特別出眾,能說會道,是一個經商高手,孔子周遊列國所需的活動經費全由子貢出的;還是一個做大官的料,曾做過兩個諸侯國的宰相。不論是做官還是經商,子貢都做得是風生水起,樣樣成績卓著,自我感覺良好,覺得比其他同學要強很多倍。他很想知道孔子老師的眼裡,是否高看自己的一眼。
子貢不愧是會說話的人,他並沒有直接說,老師你看是不是比別人強,而是問孔子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他是「器」。
子貢一聽,心裡咯噔一下,就覺得不太好了。為什麼呢?
因為他曾聽老師說過,「君子不器」,君子不能成為只有一種專長的器物。老師說自己是「器」,說明自己在老師的心目連君子中都夠不上,評價太低了,一下子把自信心打到了谷底。子貢有點失望,但他很尊重老師的評價,並不會把自己的失望寫在臉上,也不會對老師懷恨在心。
所有的「器」都不是一樣,有大小高下之分。子貢就接著問孔子,老師,我既然是「器」,應該屬於哪一種「器」?孔子說,他是「瑚璉」。
瑚璉是古代祭祀用的禮器,由比較高級的美玉做成的,外表華美,是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卿大夫放置在大堂之上、宗廟之中、黃泉之下的重器,因而很貴重。孔子告訴子貢,你雖然是器,但不是一般的器,是國之大器、重器。也就是說,子貢不是平庸之輩,也不是普通的人才,是可以治國安邦的國家棟梁之材。
從中孔子師徒的對話中,可以得出人生分四重境界,就是不成器、成為器、成大器、成不器,這與馮友蘭先生所說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基本吻合。
01 第一重境界:不成器
器,是指器物,有一定的用途,每一種器物都有各自的用途。不成器,就是一點用處也沒有。我們比喻一個人不成材,一無是處,幹啥啥不行,就會說這個人不成器。這一類人啥也不會,在社會上很難立足和生存,對他人和社會不但沒有一點意義,相反還有可能成為社會的累贅。
這一重境界,與馮先生的所說的自然境界有些相似。這類人處於一種混沌狀態,不學習,不求進步,做事無所用心,只是順著本能糊塗混世,破罐子破摔,就是一堆爛泥,扶不上牆,就像孔子批評子張的那樣,腐爛的木頭無法進行雕刻,髒土壘砌的牆面不堪塗抹!
0 2 第二重境界:成為器
《易傳》:「君子藏身於器。」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生存,必須要有一技傍身。從自身來說,能夠自食其力,也能夠養家餬口,雖然不能對社會做出突出的貢獻,但最起碼不能成為社會的累贅。
這重境界相當於馮友蘭先生所說的功利境界,這一類人考慮最多的是世俗問題,是實用主義者,能夠認識到人要生存首要的問題是吃飯問題,要有生存的手段,不至於讓自己餓肚子,在世上難以生存。雖然功利心比較強,但可以自給自足,不用他人或者社會救濟。
0 3 第三重境界:成大器
吃飯是一個人生存的前提,但生存不是為了吃飯,這不應該成為人生的全部,人生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
解決了吃飯問題之後,人還應該有追求,追尋人生和意義。要想到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要有社會責任感,要對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並且是貢獻越大,自身的社會價值就越高。所以,不能只滿足於成為一個小人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做一個明哲保身的人。
成器只是人生的第一步,還要繼續努力,發展自我,要成為國之大器、重器,可以堪以重任,發揮重大的作用,就像子貢一樣,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能夠為國家效力,治國安邦。
這重境界,相當於馮友蘭先生所說的道德境界。生存問題解決後,就要想想人是有道德的人,要有擔當,為社會盡道義,為社會盡義務,服務社會,為社會多做貢獻,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一個高尚的人。
0 4 第四重境界:成不器
「器」是固定的,有專門的用途,其用途是受限的,不能是多用的。一個人成為一種「器」之後,也會像器物一樣,自身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局於一隅,難成大氣候。所以,不要把自己培養成為一種自限其用的器物,要努力突破自身的局限,站位要高,要有大氣象。
這重境界,相當於馮先生的天地境界,這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一個人不但有大作為,還要有大修養,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追求「道」,致力於「道」,行大道。這個時候,是一種自在的狀態,是一種自為自適的狀態,像孔子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由放達而又不逾越規矩;像莊子的「逍遙遊」,無拘無束;像「庖丁解牛」,遊刃有餘。
結束語
擁有不同的人生境界,人生的格局就會大不一樣。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千萬不要是「不成器」,一無是處,要先成「器」,然後努力成大「器」,努力向「不器」靠近。正如錢鍾書先生說的,做人的「成功不僅意味著事業上取得成就,還包括人生境界的提升。」
高高的山峰,可能爬不到山巔,但只要不斷努力地攀登,就越登越高;寬闊的大路遙遠,可能走不到路的盡頭,但只要努力地前進,就會越走越遠;聖人的境界無法企及,只要內心嚮往,把聖人的境界作為人生的目標,不斷修煉,雖然不能與聖人齊頭並肩,一定會與聖人的境界越來越近。
朋友,對照看看,你處於哪一重境界?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為政篇》)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要成為一種自限其能的器物。」
【原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公冶長篇》)
【譯文】子貢問孔子道:「老師,你看我怎麼樣啊?」孔子說,「你就是個器。」子貢追問,「是個什麼器?」孔子說,「是個瑚璉。」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帶你一起領略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