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人生有四重境界,看看你達到哪一重境界?

2020-12-25 丁小悟典

子貢是孔子眾多弟子中很能幹的一個,口才特別出眾,能說會道,是一個經商高手,孔子周遊列國所需的活動經費全由子貢出的;還是一個做大官的料,曾做過兩個諸侯國的宰相。不論是做官還是經商,子貢都做得是風生水起,樣樣成績卓著,自我感覺良好,覺得比其他同學要強很多倍。他很想知道孔子老師的眼裡,是否高看自己的一眼。

子貢不愧是會說話的人,他並沒有直接說,老師你看是不是比別人強,而是問孔子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他是「器」。

子貢一聽,心裡咯噔一下,就覺得不太好了。為什麼呢?

因為他曾聽老師說過,「君子不器」,君子不能成為只有一種專長的器物。老師說自己是「器」,說明自己在老師的心目連君子中都夠不上,評價太低了,一下子把自信心打到了谷底。子貢有點失望,但他很尊重老師的評價,並不會把自己的失望寫在臉上,也不會對老師懷恨在心。

所有的「器」都不是一樣,有大小高下之分。子貢就接著問孔子,老師,我既然是「器」,應該屬於哪一種「器」?孔子說,他是「瑚璉」。

瑚璉是古代祭祀用的禮器,由比較高級的美玉做成的,外表華美,是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卿大夫放置在大堂之上、宗廟之中、黃泉之下的重器,因而很貴重。孔子告訴子貢,你雖然是器,但不是一般的器,是國之大器、重器。也就是說,子貢不是平庸之輩,也不是普通的人才,是可以治國安邦的國家棟梁之材。

從中孔子師徒的對話中,可以得出人生分四重境界,就是不成器、成為器、成大器、成不器,這與馮友蘭先生所說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基本吻合。

01 第一重境界:不成器

器,是指器物,有一定的用途,每一種器物都有各自的用途。不成器,就是一點用處也沒有。我們比喻一個人不成材,一無是處,幹啥啥不行,就會說這個人不成器。這一類人啥也不會,在社會上很難立足和生存,對他人和社會不但沒有一點意義,相反還有可能成為社會的累贅。

這一重境界,與馮先生的所說的自然境界有些相似。這類人處於一種混沌狀態,不學習,不求進步,做事無所用心,只是順著本能糊塗混世,破罐子破摔,就是一堆爛泥,扶不上牆,就像孔子批評子張的那樣,腐爛的木頭無法進行雕刻,髒土壘砌的牆面不堪塗抹!

0 2 第二重境界:成為器

《易傳》:「君子藏身於器。」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生存,必須要有一技傍身。從自身來說,能夠自食其力,也能夠養家餬口,雖然不能對社會做出突出的貢獻,但最起碼不能成為社會的累贅。

這重境界相當於馮友蘭先生所說的功利境界,這一類人考慮最多的是世俗問題,是實用主義者,能夠認識到人要生存首要的問題是吃飯問題,要有生存的手段,不至於讓自己餓肚子,在世上難以生存。雖然功利心比較強,但可以自給自足,不用他人或者社會救濟。

0 3 第三重境界:成大器

吃飯是一個人生存的前提,但生存不是為了吃飯,這不應該成為人生的全部,人生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

解決了吃飯問題之後,人還應該有追求,追尋人生和意義。要想到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要有社會責任感,要對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並且是貢獻越大,自身的社會價值就越高。所以,不能只滿足於成為一個小人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做一個明哲保身的人。

成器只是人生的第一步,還要繼續努力,發展自我,要成為國之大器、重器,可以堪以重任,發揮重大的作用,就像子貢一樣,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能夠為國家效力,治國安邦。

這重境界,相當於馮友蘭先生所說的道德境界。生存問題解決後,就要想想人是有道德的人,要有擔當,為社會盡道義,為社會盡義務,服務社會,為社會多做貢獻,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一個高尚的人。

0 4 第四重境界:成不器

「器」是固定的,有專門的用途,其用途是受限的,不能是多用的。一個人成為一種「器」之後,也會像器物一樣,自身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局於一隅,難成大氣候。所以,不要把自己培養成為一種自限其用的器物,要努力突破自身的局限,站位要高,要有大氣象。

這重境界,相當於馮先生的天地境界,這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一個人不但有大作為,還要有大修養,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追求「道」,致力於「道」,行大道。這個時候,是一種自在的狀態,是一種自為自適的狀態,像孔子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由放達而又不逾越規矩;像莊子的「逍遙遊」,無拘無束;像「庖丁解牛」,遊刃有餘。

結束語

擁有不同的人生境界,人生的格局就會大不一樣。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千萬不要是「不成器」,一無是處,要先成「器」,然後努力成大「器」,努力向「不器」靠近。正如錢鍾書先生說的,做人的「成功不僅意味著事業上取得成就,還包括人生境界的提升。」

高高的山峰,可能爬不到山巔,但只要不斷努力地攀登,就越登越高;寬闊的大路遙遠,可能走不到路的盡頭,但只要努力地前進,就會越走越遠;聖人的境界無法企及,只要內心嚮往,把聖人的境界作為人生的目標,不斷修煉,雖然不能與聖人齊頭並肩,一定會與聖人的境界越來越近。

朋友,對照看看,你處於哪一重境界?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為政篇》)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要成為一種自限其能的器物。」

【原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公冶長篇》)

【譯文】子貢問孔子道:「老師,你看我怎麼樣啊?」孔子說,「你就是個器。」子貢追問,「是個什麼器?」孔子說,「是個瑚璉。」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帶你一起領略傳統文化之美。

相關焦點

  • 古詩詞中描寫落花的三重境界,第三重境界只有一首詩可以達到
    對於這些落花詩詞,結合以上美學理論,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是有高下之分的,因此可以說是三重境界。下面我們一一來看這三重境界。相對而言,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落花詩詞已經不算太多了。時有落花至第三重境界是反哺延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表面是寫落花,實際卻在寫人。這是迄今為止能夠達到這一境界的唯一一句詩。
  • 真正的孝道有四重境界,很多自認為是孝子的人連第三重都很難達到
    父母讓你做壞事,拒絕就是忤逆嗎?看來孝道的四重境界你不懂前幾天,我發表了一篇《孝經》並非「封建枷鎖」,蘊藏的文化概念具普世意義和永恆價值》的文章,引來了很多網友的喜歡和互動。最有意思的是,一個讀者朋友在評論區留言:「如果你的父母讓你去殺人放火,你去的話就是違法犯罪,不去的話是不是又算作忤逆不孝?」
  • 讀懂《逍遙遊》,成功人生需要達到的三重境界
    想要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就必須要達到《逍遙遊》給我們闡述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沉潛飛動《逍遙遊》開篇第一句就是:「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 哲學家馮友蘭:有四重境界,多數人在第一重
    這個稱謂可以說有些尷尬,甚至一度有些荒唐,如果你曾看過鄧超的《分手大師》,也許你就會理解我所說的關於「成功學大師」的尷尬了。追求名利當然是沒有錯的,當一個人想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價值體現,最基本的證明方式便是其在名利場上地位的改變。只不過引發我們思考的是,名利應該是我們的唯一追求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 宋代禪師總結人生的三重境界,你在第幾重?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惟信在《指月錄·卷二十八·六祖下第十四世》中提出參禪的有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不光修行,人生也是如此。
  • 禪宗大師說的人生三重境界,竟被一個屠夫領悟到了極致
    宋代禪宗大師靖居和尚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這三種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種境界。隨著年齡漸長,人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我們開始分析哪座山更秀,哪片水最清。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
  • 九首飲酒詩詞,九重喝酒的境界,你在哪一重?
    今天,隱娘分享九首飲酒詩詞,裡面包含九重喝酒的境界,來看看你在哪一重吧!第一重:小酌小酌怡情,這是喝酒的休閒階段,心情放鬆,推杯換盞之間,都顯得溫柔有禮,一邊飲酒,一邊閒談,最適合小酌了。李白與友人在山中對酌,一杯一杯又一杯的喝著,喝到最後,醉了,要睡覺了,直接跟友人說,我要睡了,你先回去吧。明天還想喝,就帶把琴來。話說李白真直率,喝醉了就睡覺,真率直。
  • 鬼谷子:悟道有四重境界,大多數人只是「聞道」而已
    鬼谷子:悟道有四重境界,大多數人只是「聞道」而已。論及戰國,想必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刀光劍影下的廝殺場景。戰爭的需要下,孫臏龐涓等軍事理論家應時而生。除了戰場上兵刃相見外,各國之間政治場上也是暗流湧動。這也就促生了縱橫家的誕生。
  • 幸福的三重境界,你處於哪一層呢?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這三重境界其實也代表著三種不一樣的幸福。你在看熱鬧,可是他們卻在你的熱鬧中體驗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哀,掛在天上的月亮,他們能採到嗎?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採菊可東籬,抬頭見南山,梅妻鶴友,不亦樂乎?02 第二重境界的幸福: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多,我們越過世間萬物看到了事物背後隱藏的財富、權力密碼。 「花非花,霧非霧」,山水蟲魚,萬事萬物都不是它自己本身。
  • 人生三重境界和四種大智慧
    點擊右上角,關注「惜緣見聞」,為你帶來更多精彩內容!一、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到了第幾重?
    王國維有云:「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人生來便註定了要成長、要追逐、要反思、要前行……這條旅途你已經一個人走了很久,累的時候不妨停下來,看看自己的目標是否還在自己的正前方,看看自己是否還依然守著最初的那顆心,看一看人生這條路,你究竟到了哪一重境界。
  • 閱讀教學的四重境界
    閱讀教學體現著一位語文教師的聰明才智和教學藝術,如果從閱讀教學在課堂呈現出來的內容看,閱讀教學體現出四重境界。第一重境界:「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面對教材上的教學文本,一些教師只能看到文本寫了什麼內容,給學生教學也是以理解文本所表現的內容為目標,只要學生知道了文本所寫內容是什麼,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
  • 《論語》|做君子不難,不斷提升人生的境界,就能達到
    人生在世,都願意做一個正君子,不願意做一個無恥小人,這是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體現。可是,有人覺得君子標準很高,高不可攀。其實,君子是由普通人不斷修煉而成的,成為君子的過程,也是人生境界不斷提升的過程。
  • 財務造假的四重境界和七個案例
    同時根據是否需要現金流量表的配合和如何配合,把財務造假分成四種境界。   1   境界一:只要利潤,現金流就不管了   財務造假的第一重境界就是現金流完全不參與,是相對簡單的財務造假形式。
  • 做事的三重境界
    魅力電臺Radio做事的三重境界朗讀者:靳宇第一重境界:做得到在「三分鐘熱度」這個不良習慣面前,無數人淪為失敗者,但也有人成功克服。正所謂「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 很多人完不成計劃的原因就在急於求成。
  • 語文教學的第三重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治學經驗,列出了三重境界,語文學習也遵循王國維所言的三重境界,三重境界層層遞進,就一個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而言,一般都會經歷教技巧、教文本、教素養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教技巧」,你常常能聽到:「記熟這8種開頭,教你輕而易舉寫出精彩文章」「掌握這3步寫作法,化腐朽為神奇」「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教你4個方法」……隨手打開網頁,輸入「語文」等關鍵詞,鋪天蓋地都是這種極具煽動性的廣告。教技巧的做法不能說絕對不好,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些所謂的讀寫技巧,有可能暫時提高語文成績,但並不利於徹底解決語文學習之痛。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官場再好的錦衣玉食,也不如手中一杯菊花酒。吳宮深處埋荒草,晉代衣冠成古丘。榮華富貴轉眼就成了別人口中的笑談趣事,又有什麼好在乎的呢?在莊子的智慧中,不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層境界。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在莊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二種境界就是:不為別人的評價所累。李煜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詞:浪子有意千裡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 讀書的三重境界都是什麼?現在的你正處於第幾重?
    王國維定義的讀書的三重境界到底是什麼?他為什麼要用這三句詩詞來形容呢?我們一層一層地來分析一下。第一重境界:厚積薄發。「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兩句詩詞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詞的意思是說,昨天夜裡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
  • 《大秦賦》:聰明人的五重境界
    還有的人,看著特別可恨,還有點蠢,跟以前對這個人物的印象差得有點遠,比如平原君趙勝,他用妻兒性命威脅嬴異人那段,看的人恨得牙痒痒,這哪裡還是戰國時期極負盛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要知道,在那個連年戰亂,連許多國君都只顧著自保的時代,這四位公子,就是因為為人寬厚,忠誠守信,重情重義贏得的威名。
  • 儒家的人生四種境界和禪宗的人生三種境界,哪一種打動你的心?
    人生境界是個很玄乎的東西,很難說清楚。但是好在在歷史上,已經有著名哲學家、評論家等,都對人生境界進行過闡述,非常經典,對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很有教益。一、儒家學說的人生境界。著名哲學史家馮友蘭先生,對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學說有很深的研究。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提升人生境界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