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陽縣韓城鎮仁厚村一塊農田發現一座北宋墓葬,內有精美的二十四孝圖中的13幅。文物人員經過精心的準備後,終於將壁畫完整揭取下來。待修復後,這些壁畫將與市民見面。
「小心、小心,慢慢來、慢慢來……」28日正午,市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王愛文和同事們蹲在一個不足2平方米的墓室裡,小心翼翼地從墓室的牆壁上揭取壁畫。
這裡是宜陽縣韓城鎮仁厚村村北邊土坡上的一塊農田。今年6月,兩名村民取土時,意外發現了一座墓葬,看到墓室牆壁上有壁畫,他們趕緊打電話給市文物部門。經過市第二文物工作隊人員仔細查看,發現這是一座北宋墓葬。令人稱奇的是,墓室牆壁上有用白描繪畫技法繪製的壁畫,部分壁畫保存完好,畫面清晰,色澤分明,經過仔細辨認,畫面的內容是人們熟悉的二十四孝圖的一部分(如圖)。
洛陽此前出土的墓室壁畫很多,但在北宋土洞式墓室壁畫中,用白描技法繪製壁畫非常罕見。文物專家斷定,這次重要發現,對了解二十四孝圖以及研究宋代墓葬結構、特點具有重要意義。文物部門同時決定,對壁畫進行揭取並認真修復。
經過兩個多星期的準備,文物人員對壁畫進行初步清理、加固,噴射化學藥品保護壁畫的顏色後,28日上午,工作人員正式對壁畫進行揭取。我們在現場了解到,由於之前降雨較多,墓室內十分潮溼,要完整揭取壁畫,首先要做的就是用爐子將壁畫烘乾。室外是將近40℃的高溫,墓室內還在用炭爐烘烤,剛剛隨著工作人員下到狹小的墓室,我們便感到酷熱難耐,汗珠順著臉頰往下淌。工作人員笑著說:「別著急,不徹底烘乾,揭取的時候壁畫很容易和土層脫離、造成毀壞。」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烘烤,墓室壁變得乾燥了,兩名工作人員開始在壁畫上鋪宣紙,而後刷桃膠,繼續烘烤,待宣紙和壁畫緊密粘在一起後,再往壁畫上貼紗布、刷膠,再烘乾……這個過程大約需要兩到三個小時。下午3點,正是氣溫較高的時候,兩名工作人員用捲筒將壁畫上部多餘的宣紙和紗布捲住,另外一名工作人員拿著切割刀沿著貼面布的邊緣開始整齊地切割顏料層,每切割一下,都要小心地檢查一下對壁畫有無損傷。
一個小時後,一幅壁畫終於被完整地揭取下來,接著,工作人員又開始按順序對其他幾幅壁畫分別揭取。王愛文介紹,壁畫從牆上揭取後,要背面朝上放置在一塊鋪了海綿的木板上,工作人員還要用尖刀等工具,剔除背面帶的殘土。之後,壁畫的背面會被壓上一塊相同的木板,然後才能安全地運回博物館進行修復。之所以在木板上鋪上海綿,是為了在運輸過程中對壁畫進行緩衝保護。隨著大家緊張有序地工作,「孟宗哭竹」、「王祥臥冰」、「魯義姑姊」、「郭巨埋兒」等家喻戶曉的二十四孝故事壁畫被完整地揭取下來。
王愛文介紹,這個宋代壁畫墓共包含了二十四孝圖中的13幅。待工作人員將壁畫全部揭取、仔細修復後,便可與市民見面。
記者現場目擊宜陽宋墓「孝子圖」壁畫揭取過程
7月12日,我們第一次在宜陽縣韓城鎮仁厚村宋代壁畫墓發掘現場看到這幅壁畫:畫面精美,但不是很清晰。近日,經過清理和加固,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壁畫色彩清晰,層次分明,其上的「二十四孝圖」將「元覺諫父」、「王祥臥冰」等孝義故事講述得十分生動。
從27日開始,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開始揭取這些精美的壁畫。28日上午9時起,歷時6小時,本報記者全程目擊壁畫揭取過程。
為「通於神明」,宋人墓內繪「孝子圖」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壁畫保護室主任楊蕊告訴我們,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完成墓葬考古發掘工作之後,就開始對壁畫進行清理和修復保護工作。
工作人員首先仔細地清理掉壁畫表面附著的黃土,然後對壁畫起翹、脫落、空鼓部位噴淋、注射或粉刷保護藥品,對壁畫進行加固保護。此項工作完成之後,原來疏鬆、脆弱的壁畫具有了一定的強度和韌性,在揭取過程中就不會脫落了。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徐嬋菲介紹說,這是洛陽考古發掘工作中第二次發現繪有「孝子故事」壁畫的宋代壁畫墓。經過仔細辨認,墓室四壁上保存有13幅圖說「 二十四孝」,包括「元覺諫父」、「郭巨埋兒」、「王祥臥冰」、「曹娥哭江」、「趙孝宗以小替大」、「孟宗哭竹」、「田真分家」、「鮑山背母」等故事。其中,「元覺諫父」、「王祥臥冰」、「曹娥哭江」、「丁蘭刻木事親」、「魯義姑姊」等畫面保存完整,色彩清晰,畫面精美。
徐嬋菲說,宣揚孝子故事是我國悠久的傳統,歷朝歷代都有《孝子傳》流行於世。那麼,古人為什麼要把孝子故事繪成圖保存在墓室中呢?原因在於:孝子故事大都融入了天人感應的思想內涵,突出了由於孝行而獲得來自上天的輔助或獎賞的思想。在這些世代流傳的故事裡,重點表現的主題已不是主人公的孝行了,而是其至仁至孝的行為產生的後果——得到神明的嘉獎。孝子故事,由此有了「孝悌之至,通於神明」的寓意。所以,人們漸漸相信,孝悌行為本身不僅能通神,孝子故事的圖畫也同樣具有通神的功能。墓主人的親屬把孝子故事畫在墓中,是期望它們能夠導引或輔助墓主人到達理想中的另一個世界——天國。
揭取前,千年壁畫「烤火」4小時
28日上午,我們趕到發掘現場後,得知工作人員在1個小時前已在墓室內架起了炭火。架炭火,目的是烘烤潮溼的壁畫:壁畫本體含水量大,會影響加固藥水的吸收。炭火爐子是那種類似烤肉用的鐵箱子,被木棍和鐵絲固定懸掛在壁畫邊。
為防止壁畫被雨淋日曬,發掘現場搭起了一個棚子,棚內的溫度高達六七十攝氏度,每名工作人員都是大汗淋漓。
楊蕊介紹說,壁畫的揭取大致分清理加固、烘乾、刷膠、粘貼宣紙和紗布、再烘乾、揭取、固定裝箱等步驟。
由於墓室在地面4米以下,加上近期洛陽普降大雨,墓室內十分潮溼。但是,在揭取壁畫之前,壁畫需要被烘乾。烘乾,是一項技術活,需要用文火慢慢烘烤,以免影響壁畫的色彩。
烘烤壁畫的同時,有工作人員開始熬膠:膠的名字叫「桃膠」,用於粘宣紙和紗布。
為加快烘乾進度,工作人員決定在鐵箱子上放個箅子,在箅子上放燃燒的炭塊,此舉效果不錯。
28日13時,經過4個多小時的烘烤,墓室南壁的壁畫終於被烘乾了。
壁畫被烘乾後,工作人員在其表面噴了一層化學藥品,此舉主要是為了保證壁畫的色彩不受影響。
接下來是刷膠。工作人員用刷子均勻地在壁畫表面刷上一層桃膠,然後把事先準備好的宣紙輕輕地粘敷到壁畫表面,再往上面刷膠,接著再次烘烤。
宣紙很薄,烘烤的時間大約需要10分鐘。
宣紙被烘乾之後,再刷膠水,然後把一塊大紗布慢慢地貼在壁畫表面,之後繼續刷膠、烘烤。
烘烤紗布大約1個小時之後,工作人員準備好鏟刀、木板,開始揭取壁畫。
下鏟刀,如做外科手術般精細
14時30分許,貼上紗布的壁畫被全部烘乾,壁畫揭取工作全面展開,現場一下子緊張起來。
雖然通過粘貼宣紙、紗布,粉刷膠水,壁畫、宣紙、紗布「粘」成了一個整體,但壁畫附著的白灰土層很軟,揭取工作並不容易。揭取時,工作人員需要拿一塊比壁畫大一點的板子放在壁畫前面:一旦壁畫揭取下來,作為託板的木板就可以託住壁畫。
墓室的面積只有兩平方米,但為了壁畫的安全,必須得有5個工作人員同時在墓室工作:一個人負責鏟下壁畫,其他人保證壁畫平穩地「貼」到木板上。
根據事先調查,因為壁畫後面的土層內有螞蟻窩,部分壁畫層已和原生土層分離。也就是說,壁畫和背後的土壁已成「兩張皮」。所以,負責鏟下壁畫的人下刀要快、穩、準,其他人要精心配合,以免壁畫突然落下。
負責鏟土的「下刀老手」是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業務部主任李勝軍。他拿起鏟刀,在壁畫東邊的墓室壁上鏟開一個槽子,順著槽子在壁畫後面下刀。和大家估計的一樣,壁畫後面已被螞蟻「啃」空了,大家趕緊用手拖著壁畫,將其平穩地放到託板上。
工作人員通過「空中接力」,將揭取下來的壁畫送上地面,放置在一塊事先準備好的、包有厚厚海綿和塑料布的夾板上。然後,工作人員清理壁畫上的附土,再往上蓋另一塊夾板,並用鐵絲捆綁、固定。至此,壁畫揭取工作全部結束。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王愛文介紹說,這些精美的壁畫將被運至該館進行修復保護。這些壁畫經過修復之後,遊客不久就可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看到這些宋代「孝子圖」。中國經濟網綜合 洛陽網 李燕鋒 閆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