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墓葬壁畫「孝子圖」完整揭取全過程(圖)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宜陽縣韓城鎮仁厚村一塊農田發現一座北宋墓葬,內有精美的二十四孝圖中的13幅。文物人員經過精心的準備後,終於將壁畫完整揭取下來。待修復後,這些壁畫將與市民見面。

  「小心、小心,慢慢來、慢慢來……」28日正午,市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王愛文和同事們蹲在一個不足2平方米的墓室裡,小心翼翼地從墓室的牆壁上揭取壁畫。

  這裡是宜陽縣韓城鎮仁厚村村北邊土坡上的一塊農田。今年6月,兩名村民取土時,意外發現了一座墓葬,看到墓室牆壁上有壁畫,他們趕緊打電話給市文物部門。經過市第二文物工作隊人員仔細查看,發現這是一座北宋墓葬。令人稱奇的是,墓室牆壁上有用白描繪畫技法繪製的壁畫,部分壁畫保存完好,畫面清晰,色澤分明,經過仔細辨認,畫面的內容是人們熟悉的二十四孝圖的一部分(如圖)。

  洛陽此前出土的墓室壁畫很多,但在北宋土洞式墓室壁畫中,用白描技法繪製壁畫非常罕見。文物專家斷定,這次重要發現,對了解二十四孝圖以及研究宋代墓葬結構、特點具有重要意義。文物部門同時決定,對壁畫進行揭取並認真修復。

  經過兩個多星期的準備,文物人員對壁畫進行初步清理、加固,噴射化學藥品保護壁畫的顏色後,28日上午,工作人員正式對壁畫進行揭取。我們在現場了解到,由於之前降雨較多,墓室內十分潮溼,要完整揭取壁畫,首先要做的就是用爐子將壁畫烘乾。室外是將近40℃的高溫,墓室內還在用炭爐烘烤,剛剛隨著工作人員下到狹小的墓室,我們便感到酷熱難耐,汗珠順著臉頰往下淌。工作人員笑著說:「別著急,不徹底烘乾,揭取的時候壁畫很容易和土層脫離、造成毀壞。」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烘烤,墓室壁變得乾燥了,兩名工作人員開始在壁畫上鋪宣紙,而後刷桃膠,繼續烘烤,待宣紙和壁畫緊密粘在一起後,再往壁畫上貼紗布、刷膠,再烘乾……這個過程大約需要兩到三個小時。下午3點,正是氣溫較高的時候,兩名工作人員用捲筒將壁畫上部多餘的宣紙和紗布捲住,另外一名工作人員拿著切割刀沿著貼面布的邊緣開始整齊地切割顏料層,每切割一下,都要小心地檢查一下對壁畫有無損傷。

  一個小時後,一幅壁畫終於被完整地揭取下來,接著,工作人員又開始按順序對其他幾幅壁畫分別揭取。王愛文介紹,壁畫從牆上揭取後,要背面朝上放置在一塊鋪了海綿的木板上,工作人員還要用尖刀等工具,剔除背面帶的殘土。之後,壁畫的背面會被壓上一塊相同的木板,然後才能安全地運回博物館進行修復。之所以在木板上鋪上海綿,是為了在運輸過程中對壁畫進行緩衝保護。隨著大家緊張有序地工作,「孟宗哭竹」、「王祥臥冰」、「魯義姑姊」、「郭巨埋兒」等家喻戶曉的二十四孝故事壁畫被完整地揭取下來。

  王愛文介紹,這個宋代壁畫墓共包含了二十四孝圖中的13幅。待工作人員將壁畫全部揭取、仔細修復後,便可與市民見面。

  記者現場目擊宜陽宋墓「孝子圖」壁畫揭取過程

  7月12日,我們第一次在宜陽縣韓城鎮仁厚村宋代壁畫墓發掘現場看到這幅壁畫:畫面精美,但不是很清晰。近日,經過清理和加固,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壁畫色彩清晰,層次分明,其上的「二十四孝圖」將「元覺諫父」、「王祥臥冰」等孝義故事講述得十分生動。

  從27日開始,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開始揭取這些精美的壁畫。28日上午9時起,歷時6小時,本報記者全程目擊壁畫揭取過程。

  為「通於神明」,宋人墓內繪「孝子圖」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壁畫保護室主任楊蕊告訴我們,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完成墓葬考古發掘工作之後,就開始對壁畫進行清理和修復保護工作。

  工作人員首先仔細地清理掉壁畫表面附著的黃土,然後對壁畫起翹、脫落、空鼓部位噴淋、注射或粉刷保護藥品,對壁畫進行加固保護。此項工作完成之後,原來疏鬆、脆弱的壁畫具有了一定的強度和韌性,在揭取過程中就不會脫落了。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徐嬋菲介紹說,這是洛陽考古發掘工作中第二次發現繪有「孝子故事」壁畫的宋代壁畫墓。經過仔細辨認,墓室四壁上保存有13幅圖說「 二十四孝」,包括「元覺諫父」、「郭巨埋兒」、「王祥臥冰」、「曹娥哭江」、「趙孝宗以小替大」、「孟宗哭竹」、「田真分家」、「鮑山背母」等故事。其中,「元覺諫父」、「王祥臥冰」、「曹娥哭江」、「丁蘭刻木事親」、「魯義姑姊」等畫面保存完整,色彩清晰,畫面精美。

  徐嬋菲說,宣揚孝子故事是我國悠久的傳統,歷朝歷代都有《孝子傳》流行於世。那麼,古人為什麼要把孝子故事繪成圖保存在墓室中呢?原因在於:孝子故事大都融入了天人感應的思想內涵,突出了由於孝行而獲得來自上天的輔助或獎賞的思想。在這些世代流傳的故事裡,重點表現的主題已不是主人公的孝行了,而是其至仁至孝的行為產生的後果——得到神明的嘉獎。孝子故事,由此有了「孝悌之至,通於神明」的寓意。所以,人們漸漸相信,孝悌行為本身不僅能通神,孝子故事的圖畫也同樣具有通神的功能。墓主人的親屬把孝子故事畫在墓中,是期望它們能夠導引或輔助墓主人到達理想中的另一個世界——天國。

  揭取前,千年壁畫「烤火」4小時

  28日上午,我們趕到發掘現場後,得知工作人員在1個小時前已在墓室內架起了炭火。架炭火,目的是烘烤潮溼的壁畫:壁畫本體含水量大,會影響加固藥水的吸收。炭火爐子是那種類似烤肉用的鐵箱子,被木棍和鐵絲固定懸掛在壁畫邊。

  為防止壁畫被雨淋日曬,發掘現場搭起了一個棚子,棚內的溫度高達六七十攝氏度,每名工作人員都是大汗淋漓。

  楊蕊介紹說,壁畫的揭取大致分清理加固、烘乾、刷膠、粘貼宣紙和紗布、再烘乾、揭取、固定裝箱等步驟。

  由於墓室在地面4米以下,加上近期洛陽普降大雨,墓室內十分潮溼。但是,在揭取壁畫之前,壁畫需要被烘乾。烘乾,是一項技術活,需要用文火慢慢烘烤,以免影響壁畫的色彩。

  烘烤壁畫的同時,有工作人員開始熬膠:膠的名字叫「桃膠」,用於粘宣紙和紗布。

  為加快烘乾進度,工作人員決定在鐵箱子上放個箅子,在箅子上放燃燒的炭塊,此舉效果不錯。

  28日13時,經過4個多小時的烘烤,墓室南壁的壁畫終於被烘乾了。

  壁畫被烘乾後,工作人員在其表面噴了一層化學藥品,此舉主要是為了保證壁畫的色彩不受影響。

  接下來是刷膠。工作人員用刷子均勻地在壁畫表面刷上一層桃膠,然後把事先準備好的宣紙輕輕地粘敷到壁畫表面,再往上面刷膠,接著再次烘烤。

  宣紙很薄,烘烤的時間大約需要10分鐘。

  宣紙被烘乾之後,再刷膠水,然後把一塊大紗布慢慢地貼在壁畫表面,之後繼續刷膠、烘烤。

  烘烤紗布大約1個小時之後,工作人員準備好鏟刀、木板,開始揭取壁畫。

  下鏟刀,如做外科手術般精細

  14時30分許,貼上紗布的壁畫被全部烘乾,壁畫揭取工作全面展開,現場一下子緊張起來。

  雖然通過粘貼宣紙、紗布,粉刷膠水,壁畫、宣紙、紗布「粘」成了一個整體,但壁畫附著的白灰土層很軟,揭取工作並不容易。揭取時,工作人員需要拿一塊比壁畫大一點的板子放在壁畫前面:一旦壁畫揭取下來,作為託板的木板就可以託住壁畫。

  墓室的面積只有兩平方米,但為了壁畫的安全,必須得有5個工作人員同時在墓室工作:一個人負責鏟下壁畫,其他人保證壁畫平穩地「貼」到木板上。

  根據事先調查,因為壁畫後面的土層內有螞蟻窩,部分壁畫層已和原生土層分離。也就是說,壁畫和背後的土壁已成「兩張皮」。所以,負責鏟下壁畫的人下刀要快、穩、準,其他人要精心配合,以免壁畫突然落下。

  負責鏟土的「下刀老手」是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業務部主任李勝軍。他拿起鏟刀,在壁畫東邊的墓室壁上鏟開一個槽子,順著槽子在壁畫後面下刀。和大家估計的一樣,壁畫後面已被螞蟻「啃」空了,大家趕緊用手拖著壁畫,將其平穩地放到託板上。

  工作人員通過「空中接力」,將揭取下來的壁畫送上地面,放置在一塊事先準備好的、包有厚厚海綿和塑料布的夾板上。然後,工作人員清理壁畫上的附土,再往上蓋另一塊夾板,並用鐵絲捆綁、固定。至此,壁畫揭取工作全部結束。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王愛文介紹說,這些精美的壁畫將被運至該館進行修復保護。這些壁畫經過修復之後,遊客不久就可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看到這些宋代「孝子圖」。中國經濟網綜合   洛陽網 李燕鋒 閆嘉祺

相關焦點

  • 山西地區古代墓葬壁畫探微
    壁上乾坤 山西地區古代墓葬壁畫探微 撰文/孫路遙 供圖/上海博物館 中國現存壁畫主要分為兩大類:地上的寺觀壁畫和地下的墓葬壁畫。
  • 「壁上風神,驚世華彩」:兩百平方的北朝壁畫昨起山西展出
    2017年上博的山西壁畫展布展現場  澎湃新聞 資料圖片他表示,此次展覽看點十足,除婁睿墓壁畫是南北朝時期中國繪畫藝術的代表作,填補了美術史上北朝繪畫空白;九原崗墓葬壁畫內容包羅萬象,可以說是北朝社會的一個縮影,有同時期墓葬中面積最大的「狩獵圖」和體系最為完備的「升天圖」;水泉梁墓則運用先進的「復原性」保護技術,將整墓搬進展廳,再現一個完整直觀的地下世界
  •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經山西省文物局批示,由山西博物院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繁峙縣文物部門聯合,於二○○七年八月對其完成了墓葬發掘和壁畫整體的揭取保護工作。該墓發掘時未見墓葬紀年的相關遺存,依據其墓葬結構、壁畫特點、隨葬錢幣、火葬葬俗等特徵,經考古學家推斷為金代中晚期至蒙元早期墓葬。該壁畫內容豐富,形象生動、色彩豔麗,繪製精美且保存較為完整,為同時期墓葬壁畫之精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及藝術研究價值。
  • 北京延慶下營崇善寺壁畫完成揭取 正式進入施工階段
    現在僅存後殿,也就是本次修繕的殿座,其中保留有延慶地區現存唯一一處完整的佛教題材壁畫,因此揭取要求比較高,實施難度也比較大。這次揭取的西山牆壁畫色彩豐富,較為清晰,上為6尊緣覺畫像,下為9尊羅漢畫像,後簷牆主要為背光,偶見有欄板、羅漢等圖案,大面積被白灰覆蓋,而東山牆壁畫也已模糊不清,從整體上看應為6尊緣覺畫像和9尊羅漢畫像。
  • 這類古墓中的壁畫最恐怖!在洛陽邙山就有一座
    燒制、建造如此規模的墓葬所需的建造時間應超過一個月,根據墓葬磚銘上的下葬日期「宣和捌年二月初一日」,我們推測,墓主人宋四郎應死於公元1125年 年底,死後開始燒制、建造墓葬,此時年號為宣和七年,燒制磚銘時就把已定下的下葬日「二月一日」想當然地刻寫為「宣和捌年」。 此外這座墓也見證了北宋的滅亡,我想起了靖康恥就是這樣的吧。
  • 中國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圖在哪裡?
    趙珍 攝    交大漢墓「日月星辰」在這裡閃耀   你是否知道,迄今為止中國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圖在哪裡?它不在別處,就在西安交通大學附小發掘的西漢壁畫墓裡。如今西安交通大學內行色匆匆的學子們,竟沒有幾人知道這處不尋常的遺址,任憑它獨自在滄桑變幻的歲月中忍受著孤獨。
  • 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在滬亮相 上博曾拆除玻璃門運送文物進展廳
    原標題: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在滬首亮相  據《勞動報》報導,由上海博物館與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今天起正式向觀眾開放。  本次展覽籌備近三年時間,是上海與山西兩館深化戰略合作的重要成果。
  • 北齊壁畫巔峰之作首次大規模「裸展」,山西將展「壁上乾坤」
    據悉,此次展覽分為「婁睿墓壁畫:鞍馬騎遊圖現驚世華彩」「九原崗墓壁畫:多元異彩,北朝時代縮影」「水泉梁墓壁畫:古韻新彩,還原地下世界」三大部分,婁睿墓壁畫填補了中國藝術史北朝繪畫的空白,九原崗墓壁畫有同時期墓葬中面積最大的「狩獵圖」和體系最完備的「升天圖」,水泉梁墓壁畫則將整墓搬到展廳中。主辦方表示,為營造最佳觀展效果,展品將全部「裸展」。
  • 漢代推行「以孝治天下」,為孝子圖的出現提供了積極的思想基礎
    漢代確立了儒家的正統地位之後,更加強調「孝」的重要性,將孝作為立國之本,推行「以孝治天下」,這為孝子圖的出現提供了積極的思想基礎。據目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看,漢代孝子圖主要出現在墓室、石闕、祠堂等處的畫像上,多為單幅故事圖,未曾見連環畫形式的多幅故事圖,通常一個故事僅描繪一個場景。
  • 西漢打鬼圖壁畫墓:一組打鬼「連環畫」再現漢代喪葬觀(上)
    墓葬年代約在西漢元帝至成帝之間(公元前48年~公元前8年),墓主人不詳。  ■壁畫內容  該墓內繪有6幅壁畫,分別為天象圖、宴饗(xiǎng)圖、打鬼圖、神虎食旱魃(bá)圖、乘龍升仙圖和歷史故事圖。  這座古墓葬就是市古代藝術博物館內非常有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 現存墓葬中發掘時間最早  打鬼圖壁畫墓在學術界被稱做洛陽燒溝61號西漢壁畫墓。其實,它就是曾經存放在王城公園裡的那座壁畫墓,想必有些上歲數的老人還能記起來。  壁畫墓為什麼會放在王城公園?
  • 北朝墓葬壁畫首次大規模集中亮相,展品全部「裸展」,還免費!
    那是因為,山西是北魏、東魏和北齊的核心統治區域,平城和晉陽地區擁有大量北朝文物遺存,而其中的墓葬壁畫更是真實、完整地留住了人們當時的生活場景與想像世界。 如今,把一段時空「搬」到你面前,難道不值得去看看嗎?💡 那麼問題來了!
  • 內蒙古發現一座距今約千年遼代壁畫墓
    原標題:內蒙古發現一座距今約千年遼代壁畫墓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5月1日對外消息指,近日,赤峰市敖漢旗四家子鎮農民在修路時發現一座距今約千年的遼代壁畫墓。圖為遼代壁畫。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供圖該博物館副館長王澤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說,考古人員對這座遼代中晚期墓葬進行搶救性清理,發現約6平方米麵積的壁畫。圖為遼代壁畫。
  • 賞仇英《漢宮春曉圖》,看古代建築及人物服飾的演變過程
    明 仇英《漢宮春曉圖》全卷絹本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漢宮春曉圖》是明代畫家仇英創作的一幅絹本重彩仕女畫,絹本設色,縱30.6釐米、橫574.1釐米,此長卷描繪後宮佳麗百態;畫中后妃故本文將以留存至今的各時代建築、壁畫及墓葬壁畫為參考,對《漢宮春曉圖》中的仇英的筆墨特徵、人物服飾、建築形態加以梳理甄別,加深了解中國古代建築及古代繪畫中人物服飾的演變過程。
  • 蒼井空自曝是處女 圖揭日本AV女優面試全過程
    蒼井空自曝是處女 圖揭日本AV女優面試全過程  【蒼井空自曝是處女 圖揭日本AV女優面試全過程】日本AV女優蒼井空自曝是處女引發廣大網友激烈討論。近日,蒼井空在其推特上發文稱自己仍是處女,並表示希望30歲之前破處。
  • 張家口一遼代墓葬內發現罕見的淺浮雕壁畫(圖)
    在保存較完整的墓室內,牆體的壁畫色彩豔麗,線條流暢,人物栩栩如生。省文物專家稱,遼代壁畫墓頂部多為天文星象圖,而在楊莊窠遼墓中繪製的是很少見的各種姿態的飛燕。墓主人壁畫上的人物是在淺浮雕基礎上再塗彩而成,凹凸有致,這種繪製技法在遼墓中十分罕見。 省考古專家稱,該壁畫墓是河北繼宣化下八裡遼代壁畫墓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據悉,該墓將整體搬遷至蔚縣博物館。
  • 特別篇 | 灣漳北朝壁畫墓鴟尾圖像
    1986年秋,在鄴城北郊和西郊,今天河北省磁縣境內,考古工作者針對一批東魏、北齊時期的墓葬進行了全面勘查。
  • 北京遼代壁畫墓:胡化形制凸顯民族融合風貌(圖)
    唐代的縣令墓石質葬具和墓誌遼代家族墓全景  ◎郭京寧  為北京地區北朝墓的形制特點樹立了標尺  首次大規模出土炭化高粱  北京地區罕見遼代完整壁畫墓  2014年7月,為配合工程建設,考古人員對大興區黃村鎮三合莊村進行了考古發掘。
  • 慈禧隨葬品面世 圖揭慈禧葬禮全過程(圖)
    原標題:慈禧隨葬品面世 圖揭慈禧葬禮全過程(圖)   近日,河北遵化清東陵保護區首次展出了慈禧陵中陪葬的織金陀羅尼經被,金黃的經被約三米見方,明黃緞底,由捻金線織成。被面上織有眾多佛經、佛像、佛塔、花紋等裝飾,既有佛教的神聖,又不失皇室的威嚴。「東陵大盜」孫殿英不識寶物,當年盜墓時將其隨手遺棄,反而成全了織金陀羅尼經被。
  • 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數十個版本孝子傳,孝子圖題材形式上表現豐富
    隨著孝觀念在民間文化中的不斷深入,民間關於孝子的故事與傳說也逐漸豐富起來。以孝子故事為藍本的孝子圖涉及題材也更為廣泛,其表現形式也更為豐富多樣。但是這些《孝子傳》在流傳的過程中都散佚了,現存的古文獻中,已經沒有任何一本完整的六朝時期的《孝子傳》,目前可以見到的是清朝茆泮林所編輯的《古孝子傳》,茆泮林版本的孝子傳內容主要是從《太平御覽》、《法苑珠林》等古代類書中搜集整理而成,包含了六朝時期流傳的十種《孝子傳》的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