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上個世紀最耀眼的幾位政治巨頭,邱吉爾絕對是其中之一。他從政六十多年,曾經兩次當選英國首相。三十歲進入內閣,當選為商務大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海軍大臣,是戰爭重要的參與者,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做為英國首相,領導英國打敗了納粹,贏得了世界大戰,可以說居功至偉。
那麼,邱吉爾對於二戰的勝利究竟有什麼貢獻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協約國主導籤訂了《凡爾賽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就是削弱德國,德國喪失了大量領土,例如西普魯士和東普魯士的一部分歸波蘭,阿爾薩斯和洛林歸法國,德國的萊茵區被協約國佔領,並且萊茵河兩岸50公裡,德國不得駐軍。此外德國還需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共1320億金馬克,相當於9.6萬噸黃金。
條約籤訂後,很多人士就指出,這只能維持20年的和平。果然,由於條約對德國懲罰過重,德國人民抵抗情緒十分強大,而納粹正好利用了民眾這個心理,並逐漸上臺掌握德國政權。納粹上臺後開始積極挑釁和擴張。以保護僑民為由佔領了捷克的蘇臺德地區,後來又合併了奧地利。
當時以張伯倫為首相的英國政府因為害怕再次發生戰爭,所以對納粹採取退讓的綏靖政策。邱吉爾多次在議會發表演講反對,差點還因此丟掉了自己的議員席位。後來二戰爆發,大家普遍認為這次戰爭是可以被阻止的。
戰爭開始後,張伯倫引咎下臺,邱吉爾組閣成為首相。由於前期對納粹的容忍退讓,德國很快橫掃了歐洲大陸,波蘭、荷蘭、丹麥、比利時相繼投降,並且德國繞過了馬奇諾防線,很快攻進了巴黎,法國投降,成立了受德國控制的維希法國傀儡政府。
法國投降後,英國成為了歐洲對抗納粹德國的孤家寡人,戰爭形勢岌岌可危。但邱吉爾說:英國堅持戰鬥,並發表了二戰中最激動人心的動員講話:「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徵服並陷於飢餓之中... ...」
在德國發動的不列顛之戰中,德國每天晚上以200架飛機對倫敦進行了持續57天的轟炸,每天有大量的平民傷亡。邱吉爾每周都去被炸現場視察,他以鋼鐵意志帶領英國人民戰鬥。
在最艱難的時刻,他訪問美國,獲得了美國大量的援助,才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後來隨著《大西洋公約》的籤訂,蘇聯、美國加入對德戰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戰線的形成,英國與世界各成員國一道,通過艱苦卓絕的戰爭,最終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德國投降後,英國戰時內閣解散,從新大選。原本信心滿滿的邱吉爾卻沒能再次當選首相,而是反對黨工黨上臺。
1953年,現任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加冕後,為表彰邱吉爾領導英國贏得二戰的卓越貢獻,準備授予他「倫敦公爵」的爵位,但是邱吉爾卻沒有接受,這是為什麼呢?
要知道,公爵是英國貴族中的最高爵位,何況是以首都「倫敦」的名字來命名的,地位可是不同凡響,而且公爵的爵位是可以世襲罔替的,以後他們家的繼承人都是公爵,這對於一個政治人物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其實,邱吉爾也是貴族出身,他的爺爺就是公爵,馬爾博羅公爵。但由於英國實行長子繼承制,而他的父親是第三子,所以無權繼承公爵(duke)爵位,只是勳爵(lord),所以邱吉爾也是勳爵。
那麼,是已是貴族的邱吉爾不在乎公爵的名位嗎?不是。真實的原因是他為了他的兒子倫道夫。
邱吉爾有三個女兒,但只有一個兒子。他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他希望倫道夫能像他一樣,做部長,做議員,做首相,在英國政壇有巨大影響力。英國議會分上、下兩院,上議院都是給高級貴族的,主要是一個名譽地位,並無實際權力,而下議院才能真正的參政議政。如果邱吉爾接受公爵爵位,作為繼承人的倫道夫就只能參選上院議員,以後的政治前途就斷了。
但非常遺憾的是,邱吉爾鍾愛的這個兒子完全是一個紈絝子弟,沉迷於酒色,被掏空了身體,邱吉爾去世三年後,倫道夫也去世了,真是令人唏噓。
因此,對英國的命運作出重大貢獻的邱吉爾到死也只是一個勳爵,跟曼聯前主教練弗格森是同樣的爵位。不知道,倫道夫死後,邱吉爾泉下有知,會不會腸子都悔青了呢?
本文為神農論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