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終於會說話了!」孩子第一聲尚不清晰的「媽媽」仿佛是天籟一般,能讓父母高興得睡不著覺。自打孩子能說話以後,父母的工作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他們的任務便是引導孩子在語言學習的道路上披荊斬棘,直到寶貝把基礎的語言能力全部掌握。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每10個孩子裡至少就有一個語言能力不過關的,說話晚、詞彙量少、發音不準、邏輯混亂……此等種種問題找上孩子。頭一次當爸媽的你們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當發現孩子語言發育遲緩時,你們又是怎麼做的呢?
不愛說話也許不是性格內向
鄭媽媽帶著3歲的女兒到閨蜜家串門,閨蜜的女兒見到陌生人後雖然沒有躲閃,但只會睜著大眼睛好奇地觀察。鄭媽媽和她說話她也不理人,女兒見到新朋友倒是很高興,但這個同齡人好像並不興奮,玩耍時只會嗯嗯啊啊地回應。
閨蜜媽媽說也許是孩子太內向了,見到陌生人會害羞,再長大些進入幼兒園就好了。可鄭媽媽看孩子的情況並不像性格導致的,反而和她所見過的一個語言發育遲緩孩子很接近。在鄭媽媽的建議下,閨蜜帶著女兒到醫院進行檢測。果不其然,孩子的語言能力只有22個月的水平。
孩子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膽大妄為」,對世界充滿好奇,有的謹小慎微,生怕外界事物對自己圖謀不軌。性格決定了孩子在幼兒時期待人接物的方式,雖然有些內向的孩子在接觸外人時會害羞躲閃不愛說話,但父母要把內向和語言能力缺失區分來看待。
有時候,孩子不是不愛說話,而是不會說話,這兩者的區別有如雲泥。不愛說話是性格原因,而不會說話則是語言發育遲緩的症狀。就像我們的題目提出的問題,孩子表達能力不足的終點其實就是孤獨症,但絕大多數孩子不會這麼嚴重,這有賴於家庭發現和及早矯正。
家庭教育是嬰幼兒語言習得效果的決定性因素,有很多學校和社會不可替代的功能。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受著父母的潛移默化。尤其是語言發育一途,與父母的關係更是無法撇斷。
語遲是語言障礙,智力損傷是後果
說到底,語言完全依賴後天的語言教育,即使孩子的生活半徑中大舌頭、口吃者,寶貝的語言能力也會在父母的引導下健康發展。當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受損時,性格並不是原罪,家長倒是需要反思一下:是否正確判斷了孩子的問題?語言發育遲緩和性格內向又有什麼不同?
說到相同點,兩者都表現為說話的頻率偏低,孩子從外在看起來並不聰明,認知能力略顯低下;二者最大的不同點則是內向兒童的語言能力發育與常人無異,幾乎沒有生理或語言教育問題,而語言發育遲緩兒童是從根本上缺少表達能力,發音、理解能力的欠缺讓他們看上去和內向兒童極為相似。
語言發育遲緩是一種語言障礙,見於2-4歲的兒童身上,如果孩子在5歲之後仍有語言發育遲緩問題,那麼隨之而來的便是智力損傷和認知性構音障礙。語遲的本質是生長發育遲緩的一個重要表現,許多語遲兒童不僅有語言表達問題,還會在發育的方方面面產生不小的損傷。
也就是說,語言發育遲緩很少有單獨發病的,體格、運動、智力和心理發展多多少少都將有落後的跡象,只是語言落後是最為突出的一方面。陪同孩子做過正規檢查的家長應該知道,對語言能力的測評還包括社會適應能力等一系列指標,這些都是判定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重要數據。
認清成長規律,觀察語言發育
自然界幾乎所有事物都有規律可循,語言發育也不例外。同齡孩子間的語言習得過程都是差不多的,即使說話時間有早晚也不太會有較大的差別。但語言發育遲緩的到來打破了平衡,它讓兒童之間的語言發展產生較大差距,如何在早期就觀察到孩子的異常成為了父母最為關注的問題。
想要及早發現語言發育遲緩問題,父母要從年齡、語言表達和語言理解三方面來觀察孩子的情況:
15個月,不能指出父母說的5-10個事物,不會說3個詞語
18個月,不能遵從指令找出某種常用品,不會稱呼媽媽、爸爸或其他
24個月,能說的詞語少於25個,不認識自己的身體部位
30個月,無法理解父母簡單的問題,不會應用兩個詞語組成的短語
36個月,不能理解介詞或動詞詞組,不能遵從稍複雜指令,會說的詞語少於200個
當孩子經常出現所謂內向害羞的表現,而且平時在家也不怎麼說話時,家長就要懷疑是否為語言發育遲緩了。雖然大多數父母對語言知識不甚了解,但基本的常識還是有必要學習一下的,哪怕只是記住上邊這幾天特點,也許就能讓孩子在早期就擺脫語言發育遲緩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