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德研修項目的中德負責人和研修生一起座談研討。張臨山攝
赴德研修生在進行專題項目討論。 張臨山攝
編者按
山西省赴德研修生項目是由山西省政府和德國北威州政府共同資助、針對我省中青年管理和技術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的公派研修項目。
1984年,山西省和德國北威州建立友好省州夥伴關係。從1985年開始,山西向北威州派遣研修生。2005年,省發改委開始承擔研修生項目的組織和管理工作,迄今培養結業11批研修生255人,對於推動山西對外開放,提高山西企業和機構的國際競爭力都起到了積極作用。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稱,研修生項目為我省培養了一大批精通本職業務、了解國際先進管理經驗、熟悉對外合作與交流的青年業務骨幹,這些研修生回國後,多有建樹。
最近回國的為第十一批赴德研修生,多是適應我省經濟轉型發展需要,圍繞我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推動國家綜合能源基地和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中青年業務骨幹。
赴德研修生均結合本專業寫有調研報告。本刊從中擇優選取刊發,以為山西轉型發展和綜改試驗區建設有所裨益。
全面生態化 向魯爾學習—德國魯爾工業區經濟轉型體會
經濟結構調整是產業交替升級的必然過程。舊產業的退出,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雖然是經濟發展的趨勢,但並不意味著每個老工業區都能成功完成這一華麗轉變。而德國魯爾工業區是世界公認的成功轉型樣板,我有幸於2014年赴魯爾區研修,親身感受了魯爾區政府和人民以全面生態化為目標,通過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教育文化投入,分批關停煤鋼企業等措施,30年堅持不懈努力,使一個以煤鋼產業著稱的老工業區,抓住新經濟變革的歷史機遇,成功轉型的奮鬥歷程。希望魯爾區的經驗能為轉型發展中的山西提供有益借鑑。
山西經濟轉型面臨的困境與機遇
與30多年前的魯爾區一樣,去年的山西GDP以4.9%的增速位列全國之末;受國際市場影響,煤鋼等省內優勢資源產品價格跌幅過半,山西經濟似乎跌入谷底。更為嚴重的是,長期拉動山西經濟增長的固定資產項目投資也遇到很大障礙:一方面,徵地拆遷矛盾、環境審批壓力、大部分工業產品的相對過剩,已經嚴重影響項目投資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我們一直寄以厚望的新興產業卻一直難見成效,原因就是光伏、機械、鑄造等產業在德國等發達國家已經發展多年,屬於相對落後和淘汰產業。這似乎就是我們生產什麼什麼過剩,出口什麼什麼受反傾銷的原因。
但是反過來看:國家的經濟新常態,不以GDP論英雄,使山西實施經濟轉型有了現實機遇;資源產品價格的大跌,終於可以讓山西人放開思維,真正思考煤炭以外的事情。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山西能夠實現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與新型城鎮化目標結合發展,一定會得到中央的肯定與支持。因此目前的山西經濟發展既面臨危機,更充滿機遇。
實施全面生態化對山西發展的積極意義
在德國北威州期間,感受最深的是魯爾區歷屆政府30多年來,投入大量資金孜孜不倦地做著同一件事情—全面生態化建設。北威州政府以全面生態化建設為抓手關停煤礦、發展新興產業,不僅為煤鋼產業失業工人創造了就業崗位,優美的環境還挽回了老工業區渙散的人心,特別是生態恢復後近40%的綠化率,加上良好的基礎設施,大量的教育投入,使今天的魯爾區依然吸引著大量的新興產業入駐,保持著歐洲最富活力的花園工業區美譽。據統計,2012年北威州國內生產總值以5820億歐元的規模,位列德國第一位,佔當年德國GDP的22%,其中一半以上的貢獻來自魯爾區。
山西若能提出「以山西全面生態化建設」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的綠色新興產業,必將凝聚山西人心,以一個嶄新的姿態面向全國。這是因為:一是生態建設、保護環境是全民族的願望,是有高尚理想的發展目標,會贏得絕大多數人民的支持。二是加強生態建設,不僅表明要走出資源詛咒怪圈的決心,在經濟轉型的道路上邁出強勁步伐,也是在反腐的高壓態勢下,凝聚人心、加快發展的良方。三是山西的全面生態建設是對京津冀環境治理的有力支持。四是有利於政府從微觀事務中擺脫出來,不僅幹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且隨著自然環境的改善,山西的引資優勢會逐步顯現出來,特別是伴隨著全面生態化同步進行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奠定山西經濟發展的百年之基。
全面生態化向魯爾學什麼
一是以全面生態化建設助推新型城鎮化。魯爾區的全面生態化建設,不僅僅是關停煤礦和開展綠化,而是以此為依託開展新型城鎮化建設,對資源枯竭型地區進行城市重建,還當地居民一個山川秀美的城市。
二是在全面生態化過程中,因地制宜,注重挖掘現有資源的潛力。魯爾區在實施以生態建設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再造過程中,沒有伴隨大規模的徵地拆遷和移民,而是將既有建築,在功能上重新定位,激活存量資產。例如,在Ahlen鎮由一個廢舊煤礦改造成的產業園內,洗煤車間被改造成羽毛球館和攀巖俱樂部。
三是魯爾區在城市重建和大規模生態治理的同時,注意加大科技和人文設施投入。從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魯爾區掀起了高校、博物館和科技園區建設的高潮。目前魯爾區有各種主題的博物館200多座;19個10萬人口以上城鎮有高等院校15所;此外魯爾區還建有3個馬克斯普朗克數學研究所,為技術創新提供科學理論支持。這樣,魯爾區就形成一個以優美環境和豐富人才資源為依託,吸引新興產業和高科技項目落戶,從而實現經濟結構轉型,提高了人民生產生活水平的完整的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軌道。
總之,當40多年前聯邦德國總統格蘭特在議會大聲疾呼「魯爾區的天空必須變藍」時,魯爾區的未來就已經註定改變。正是當年這些有識之士頂住了議會和同僚們的冷嘲熱諷,和魯爾區人民一道挺過了失業率高企和經濟下滑的危機,才最終打造出世界一流的花園式新型工業區。
省重點辦 任皓
研修報告觀點摘要
建築保護
二戰後的德國如廢墟一般,但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德國政府就開始著手進行舊城保護和改造。其具體的做法就是確定了聯邦法律和實行自上而下的資助政策。關於舊城保護和改造的具體做法有35項法律。條文非常詳細具體,涉及操作的方方面面,撥款用於公共設施,而私人住宅的維修則主要通過政府無息貸款、政府撥款、私人投資和稅收優惠來落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德國舊城發展的目標是修繕老房子,重新給人居住,對其進行現代化更新。在舊城改造過程中,非常注重內涵的提升,浪漫之路、葡萄酒之路、溫泉之路等等,極大地提升了其文化內涵。
—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冀華
民防救災
德國有享譽世界的安全防災技術和質量,處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民防組織會員國多處於「一帶一路」範圍。在山西引進德國防災會展、國際民防展,有利於我省直接參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關鍵基礎設施保護、救災志願者隊伍建設等在我國安全防護領域均屬於前沿課題,國家正在組織研究,還沒有具體的結果,各地探索也沒有可推廣的經驗。將德國關於關鍵基礎設施保護、救災志願者隊伍建設的文獻翻譯吸收,可以填補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空白。
—省人民防空辦公室武繼平
醫療技術
在學習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那種處處體現的細膩溫馨的人文關懷以及和諧的醫患關係。德國的醫生和我聊起中國的醫患矛盾及糾紛時,他們問到在報紙和新聞看到的醫生被殺,會是真的嗎?這讓我很難堪。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國家,醫療設備非常先進,醫療技術紮實,全國醫療水平相對平衡,差距小。中國醫生的醫療技術並不落後,但醫療設備比不上德國的先進和齊全,中國最大的問題也許是醫療資源的配置不平衡及醫療水平的巨大差距。
—山西大醫院方愛莉
工業革命4.0
德國已將工業革命4.0作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在第31屆德國物流行業年度峰會中,我有幸對物流行業的「4.0革命」進行了了解,不僅有很多企業在為了「4.0革命」進行升級轉型,而且已有企業生產出了符合「4.0革命」標準的產品,高度的智能化大大提高了效率與利用率。在各種物流研討會中,大家同樣也在關注如何讓物流行業適配於工業革命4.0,並且進行了細緻的闡述與討論。
—山西聯馳經貿公司閻雪蘇
安全生產
德國的安全生產管理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擁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和行業標準;二、根深蒂固的「以人為本」的企業安全文化;三、「雙軌制」的職業教育培訓;四、嚴格執行各種技術規範規程和安全措施,處罰嚴厲;五、德國勞動保護雙元化的管理模式;六、政府監督以及社會監督的雙軌制監督機制。
—山西晉豐煤化工公司張磊
研修豐富人生
張俊林是1991年的赴德研修生。「赴德研修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張俊林對記者說,「在德學習對我影響有三:一是大開眼界,專業提升,讓我學到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焊接技術;二是形成對德國深厚文化的粗淺認識,特別是禮儀教養;三是震撼於德國嚴謹認真的國家精神。」
因為對德語和焊接技術的熟練掌握,張俊林從太重集團去了太原外宣辦,後來又到了山西西德福液壓件公司。「沒有德國之行,我的人生也許會是另外一個模樣。」23年後張俊林依然感慨,「最值得驕傲的是,我們把德國所學,帶回了山西,服務於山西,這也許就是我們作為研修生的最大意義。我想,北威州和山西,就像人與人,心與心,越來越近了。」
張俊林表達的是山西赴德研修生的共同心聲。2011年研修生學員趙斌,回到山西後引進德國除塵技術,創立了山西天地賽福蒂科技公司。2013年學員朱瑞芳,用德國出版社所學,編輯出版山西醫學期刊的外文版。
德方高級項目官員馬婷女士是個中國通,多年來一直負責研修生項目,為中德雙方合作和友誼做出了巨大貢獻。馬婷女士告訴記者:「合作項目為兩省州培養了文化傳播的使者,構建了交流溝通的橋梁。希望他們能學以致用,辛勤耕耘,為山西的轉型發展、改革開放,為中德友誼做出積極貢獻。」 張臨山
本報記者 張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