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藥行街東起江廈街口,南與靈橋路相交,中間與開明街十字相交,現在延伸至解放南路止,全長1028米。假如你站在靈橋上天氣睛朗時向西望去,就可以看到終點。
據永樂《寧波府志》記載:現藥行街原稱「砌街」,東自車橋,西經開明橋,列新排橋。光緒《鄞縣誌》記載:街為李氏所砌,故名。民國1924年改建靈橋門至萬泰弄一段為瀝青路面。說明,明代時藥行街還沒有現在那麼長路。
街東首都是老字號商鋪,有大同南貨店,主營南北山貨土產,火腿、香腸、臘肉;隔壁就是大有食品店,你進店就能買到各色糖果、糕點,對面是孟太茂食品店,食物品種更多而全可挑選。向北行走幾步便是寧波最繁華的江廈街,所以城鄉市民在此都能一次性買到所需要的全部物品。
向南有一條小巷稱為「護城巷」是農民上城賣家畜的市場,因此從們也叫「雞、鴨弄」。
藥行街中段往西向北有一條「閘街」人稱「打鐵弄」是鐵匠鋪集中製作鐵器、農具的作坊,煤炭把鐵塊燒得火紅,鐵錘敲得叮噹響,所以又稱「叮打橋」,寧波老話:買菜刀要買「叮打橋菜刀」,鋒利切菜最快。
街尾是「三法卿」地界,三法卿是指比較繁華的商貿之地,後改為藥行街。它源自這裡曾出過三位有名氣的大法官。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了一家「三法卿」飯店,飯店有一位大塊頭廚司,工作之餘常端坐於店堂,於是甬人後來就把「三法卿」形容為胖子的褒貶不一的代名詞。
這條街雖短,但百餘年以來以寧波中藥材行業盛極一時,藥行林立而得名,顧名思義,自此以「藥行街」,聞名天下。
據《鄞縣通志》記載:清末1906年到1930年這20餘年,藥行街最為興旺,街上有名有姓的藥店、藥行共有58家。9家為藥行,包括石板巷的懋昌、沙井巷的恆茂,還有當年最有影響的元利藥行;49家為藥店,其中有:慎德堂、餘生堂、明德堂、五中堂、人和堂、仁和堂、大乙齋、瑞成、萬瑞、榮昌、德昌、寶盛等,中藥店經營業務相對較大,而且又各有特色。
據相關資料統計,在民國21年裡,光是中藥業的經濟就佔了全市總財政收入15%,故有「傷風咳嗽,到藥行街走一走」之說。
當年慈城馮氏先祖馮雲濠擴大了「馮存仁」的事業,在寧波藥行街開設「馮萬豐」藥號,其信譽佳,影響廣,以至甬上許多藥材商靠「馮萬豐」批發運銷藥材而發財。「馮萬豐」藥號一度成了浙東最大的藥材批發與銷售中心。
據《鄞縣通志》記載:為適應藥材行業有一處集批發、零售,坐堂行醫一條龍的藥業商貿中心,藥商雲集在藥皇殿門口的「砌街」。當時北京同仁堂、天津達仁堂、杭州胡慶餘堂等老字號派員長駐此地進貨。從業人員有500多人,匯資500萬銀元,寧波一度成為全國中藥轉運集散中心、東南藥材中心。1929年,因中藥商鋪聚集而正式改名為藥行街,沿用至今。
寧波藥皇殿始建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寧波天一廣場範圍內僅存的一座古建築,與周圍現代化建築組合成中西合璧的風格。
藥皇殿作為近代寧波南北藥材流通的橋梁,有名醫坐堂行醫,又是同業商家聚會議事的場所。
「藥行街」藥店的門樓一般都是磚牆砌成,上方用洋灰刻制兩條兇猛的巨龍,兩隻眼睛瞪得大大的,鼻子上有兩根長長的鬍子,怪嚇人的,實際上使人增加陽剛之氣。進入藥店可聞到濃烈的中藥氣味,一排排中藥櫃滿是一個個抽屜,貼著每一個中藥的名稱「熟地、茯苓、當歸、丹參、術藥、黃菊等。」
然而,上世紀四十年代,抗戰的硝煙瀰漫之後,藥店遭受火焚,多數藥店紛紛關門息業。從此,藥行街的藥業衰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家具、木器店,以及一些雜貨鋪。
如今,也有一些私企老闆賺了錢以後,以收藏「寧式骨木鑲嵌家具」作為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在文化館的小洋樓常常聚集著一群收藏木器的愛好者。談論黃花梨、金絲楠、陰沉木的收藏經驗,其實這也是一種文化遺產的傳承。
在藥行街的中段北邊還有一座重建的天主教堂,據說懸掛在新教堂60米高空鐘樓上的大鐘,還是天主堂唯一的原物件,能按時敲鐘。每到晚上教堂的觀光燈亮起,光芒照耀分外美麗。
如今的藥行街經過幾次的道路建設,馬路寬了,汽車穿梭而行。昔日的中藥味早已散去無味,整條藥行街上瀰漫著濃烈的商業氣息。
最欣慰是經過有計劃地,在原址修建的「藥皇殿」,並且把藥皇殿東側出土的一對宋元時代的贔屭,在藥皇殿旁建了一座仿宋風格的碑亭「靈贔亭古建築」。這對石刻是我市迄今發現的體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碑座,它將重新馱上兩塊石碑,供人們欣賞。
這座當年藥材商人為祈求平安,祭祀藥皇,以及同業商家聚會議事的場所,而建設的古老建築,將與現代化的天一廣場融為一體,傳承寧波藥行街藥業商貿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