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圈裡有句話:學會觀鳥,等於獲得了一張終身進入自然劇場的免費門票。鳥,是人類最親密的野生動物之一。觀鳥,是打開自然之門的一把鑰匙。
每年,神龍小學都會組織學生來到月湖公園,在研學導師的帶領下學用望遠鏡觀察鳥兒,透過鳥兒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自然法則……
行前,探索鳥兒的秘密
「同學們,你們知道鳥兒們是如何捕食,又是如何餵養幼鳥的嗎?」「同一種鳥兒,雌鳥跟雄鳥又有什麼區別呢?」「每一種鳥又有什麼不為常人所了解的習性呢?」
辨別鳥類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出發前,學校先請專業自然導師給同學們做基礎的科普講解。
「鳥類不像其他一些動物容易與人親近,它們常常隱匿於林間枝頭,不被人察覺,所以僅靠肉眼是很難觀察到它們的,這時候就需要藉助望遠鏡了。用望遠鏡觀察鳥兒的種類,進一步認識它們的習性,而不是簡單用眼睛看關在籠子裡的鳥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導師先教同學們怎樣使用望遠鏡:要注意4個步驟——調節出瞳距離、調節目距、對焦、觀察。
其後,導師向同學們介紹了鳥的基本特徵和武漢本地幾種常見鳥類的主要形態,讓大家對接下來要觀察的鳥類有個大致了解。
「野外觀鳥,最主要的是識別鳥類,包括:體長、喙型、尾型和趾型等。」
「鵯科的鳥類頭上有白色的羽毛。」「灰鶴飛行的時候翅膀是直的。」
「在用望遠鏡觀察鳥兒時,要抓住小鳥的特點:體長、嘴、尾巴、爪等部位的顏色,方便快速辨認鳥的種類。」
老師特別強調,要通過眼睛所見的景象而不是想像或回憶作為線索,對照觀鳥手冊等資料,才能準確判斷鳥的名稱。
同學們聚精會神的邊聽邊做筆記,對鳥兒的熱愛可見一斑。
自然導師最後總結道,觀鳥需要有科學有效的方法,主要包括:有針對性的預習,實地仔細觀察鳥類,快速描述特徵,記錄筆記,總結分享,複習。
「看見」,讓孩子們離自然更近
學習完理論知識和怎麼使用工具之後,研學導師帶領大家沿著月湖畔,尋找鳥兒的蹤跡。
在經過一片寧靜的湖水時,導師讓大家停下腳步,舉起望遠鏡,安靜地觀察正在湖面「滑行」的涉禽——黑水雞。
「我看到水裡有一隻黑色的鳥,它的喙一下一下地點擊水面,我猜測它在啄食。」李梓帥同學將這一驚喜的發現告訴了老師。
導師開始現場科普了,「其實黑水雞是非常有意思的涉禽,一般涉禽具有典型的「三長」,即脖子(頸)長、嘴巴(喙)長、腿長,從而適應水邊的生活。」
「今天大家看到黑水雞媽媽帶著自己的寶寶,輕鬆的遊過池塘。它們相對粗短的身體,可以讓它們漂浮在水面,而巨大的爪子,不僅可以讓其在水生植物間行走自如,還是很好的遊泳工具呢」。
同學們兵分兩路,從不同路線進行觀鳥、做自然筆記。孩子們在手冊上記錄下自己所觀察的鳥的種類。
每個人的觀鳥方式不盡相同。有的同學喜歡邊看,邊記錄,不願意漏過每一個觀察到的鳥兒細節。有的同學看到了鳥兒的身影,便熟記於心,快速在紙上記錄下它們可愛的模樣。
「它的嘴巴長長的,尾巴也長長的,樣子可愛極了。」龔翼珊同學開心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自然筆記。
而「一心四用」的趙朗懌同學,不僅僅觀看到了鳥兒,還發現了神奇的植物和蜻蜓。他把每一樣看到的收穫,都畫進了自然筆記裡,色彩繽紛,趣味滿滿。
吳狄漪同學說:「我在觀鳥的時候,發現很多鳥兒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灰麻雀喜歡在灌叢中玩耍,黑水雞喜歡在水面上遊。觀看鳥時不要大聲喧譁,以免把鳥兒嚇走。小鳥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不要追鳥更不要抓鳥。希望以後,可以在樹林周圍圍上欄杆,防止人類靠近它們。」
謝沛祺同學把體驗直接寫進作文,獲得了老師的表揚:「你明亮的小眼睛可真會觀察呀。」
研學導師表示:「就觀鳥而言,我們並不是要求孩子記住多少種鳥的種類,而是通過觀察,去記錄不同鳥的特點,學會辨別、思考,然後舉一反三。比如這隻鳥的嘴巴很長,為什麼會長成這樣?它吃的食物有什麼特色?是否跟棲息地相關?鳥類和人類的關係是什麼?」
「為什麼鳥類會帶給孩子們如此豐富的體驗?因為這個世界它是多樣性的,僅僅鳥類,就變化萬千。觀鳥是為了護鳥,為了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孩子們在讚嘆大自然神奇的同時,心中猶然升起的是愛惜這一切的情愫——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就在這一刻自然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