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我和張維迎不同而和

2021-01-09 搜狐網

  11月9日下午,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和張維迎就產業政策進行公開辯論。

  林毅夫首先發表40分鐘的觀點闡述:特別感謝張維迎教授,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謝國家發展研究院朗潤格致舉辦這次討論會,特別感謝張維迎教授,我們兩個人是30多年的老朋友了,秉持著中國知識分子對學術研究,對國家發展的這種責任感,我們各自把自己的看法毫無保留的提出來。我想我們兩個人大概可以說是做到不同而和,因為我們其實作為朋友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是對於學術又是非常認真的學者,因此有不同的看法就講不同的看法,我想也只有這種非常直接的、針鋒相對的討論,大家的學術才能夠進步。我也非常感謝我們媒體和學術界對我們不同看法的關心,當然在大眾傳播當中,有時候傳播會有一點刻板化,會有一點卡通化,所以其實我們兩個人是有很多共同點的。但是在這種卡通化、刻板化流傳過程中,確實有很多東西在網上我看到說是我講的話,我都不相信是我說的,因此我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兩個人面對面有那麼多學界的朋友、媒體的朋友、網上網下那麼多人,讓我有一個比較好的機會來闡述我的看法。

  自今年8月底以來,林張兩位學者就產業政策之爭已持續良久。張維迎呼籲廢除一切形式的產業政策,林毅夫則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有為的政府」必不可缺。

  實際上,在此前21年裡林毅夫和張維迎已經有過3次交鋒。

  從1995年在北大針對國企改革的初次「交火」,到2004年對我國發展前景的不同判斷,從2014年在追思經濟學家楊小凱時對政府和市場作用以及對中國經驗的不同解讀,再到此次圍繞產業政策的系列爭論。

  有評論認為,林張此次辯論不能僅僅被看作是學術爭論,其更是涉及到了中國的未來政策導向和經濟增長。

http://business.sohu.com/20161109/n472697378.shtml business.sohu.com true 搜狐財經 搜狐財經 http://business.sohu.com/20161109/n472697378.shtml report 760 11月9日下午,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和張維迎就產業政策進行公開辯論。林毅夫首先發表40分鐘的觀點闡述:特別感謝張維迎教授,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謝國家發

");}

相關焦點

  • 姚樹潔:林毅夫和張維迎的異同
    在當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的4年裡,他遭受各種無情的打擊和誹謗,才50歲不到,滿頭皆白。  與張維迎不同,林毅夫平靜為人。在學術上他磨刀礪劍,用精湛的學術成果贏得中外同行和政界的推崇和尊敬。政治上,他採用『無為而治』的策略。在中國,除了守住他的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山頭,把它做大做強,他從來不願意進入中國的官場。
  • 林毅夫和張維迎的真正區別在哪
    在7月復旦大學舉行的紀念楊小凱教授逝世十周年追思會上,林毅夫、張維迎兩位著名經濟學家,關於政府要不要幹預市場和經濟的激烈交鋒,曾引發輿論廣泛爭議。一個月後,林毅夫發文闡釋觀點,指出他和張維迎乃至國內多數經濟學家的差異在於:應該回到斯密的觀點還是回到斯密的研究方法。
  • 林毅夫和張維迎之爭驚動發改委 兩位經濟學家在爭啥?
    林毅夫  兩位經濟學家的爭論還「驚動」了國家發改委。  而在21年前,同樣是林毅夫和張維迎,在國企改革的方向問題發生了激烈爭論,被經濟學界稱為北大「交火」事件。  有評論指出,林毅夫與張維迎之爭,是一場在學術界紛擾良久的爭議,雙方都在為自己堅持的立場而正名。回到本質,這是一場關乎市場與政府的命題。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認為,產業政策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案例。
  • 新聞述評:林毅夫張維迎之爭,是專家和學者之爭
    早幾天,林毅夫和張維迎開了一場辯論會,辯論產業政策的是非功過。其實,這個話題,他倆已經「互掐」多個回合,最近這場不過是「續集」。  今晚有閒,看了看他倆那天的辯論內容,和之前的觀點大同小異,沒有新的猛料。  在我看來,林張之爭,本質是專家和學者之爭。  專家和學者,區別在哪裡?
  • 林毅夫VS張維迎:一場產業政策的「世紀之辯」
    張維迎  張維迎表示,「我理解的產業政策是指政府出於經濟發展或其他目的,對私人產品生產領域進行的選擇性幹預和歧視性對待,其手段包括市場準入限制、投資規模控制、信貸資金配給、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進出口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土地價格優惠等。」
  • 林毅夫和張維迎爭論都說了些什麼?看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導讀:近日,林毅夫和張維迎圍繞我國產業政策的爭論刷遍朋友圈。  由「產業政策」的林張之爭引發的討論  林毅夫和張維迎都說了些什麼?  近日,林毅夫和張維迎圍繞我國產業政策的爭論刷遍朋友圈。  8月25日,張維迎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16年夏季峰會上發表演講,主張廢除一切形式的產業政策。9月13日,林毅夫教授發表文章,觀點鮮明地針鋒相對。
  • 華生評價林毅夫與張維迎論戰:張從沒離開過體制
    林毅夫與張維迎在會上就「政府與市場」的議題展開激辯,林毅夫讚賞改革取得巨大成功,而一向看衰中國經濟的張維迎仍然堅持悲觀論調。昨晚,東南大學經濟學教授華生在微博上公開評價這場論戰,稱張維迎如此悲觀的原因是他從沒離開過體制。
  • 林毅夫張維迎產業政策大辯論,你需要知道的乾貨都在這裡
    認為「經濟發展有產業政策才能成功」的林毅夫和表示「產業政策是穿著馬甲的計劃經濟」的張維迎,在該不該實施產業政策上意見相左。在辯論會現場,儘管偶爾有聽眾的笑聲,依然掩蓋不住林毅夫和張維迎兩人在觀點上激烈交鋒的「火藥味」。
  • 林毅夫和張維迎產業政策之爭的看法
    說一下林毅夫和張維迎產業政策之爭的看法。產業政策這個事情有日本和中國兩個版本。我認為日本通產省官僚比較盡心盡責,真可謂是無私,一心為日本民族的強大著想,但在這種好願望和勤勉的工作下,仍然出現了很多偏誤。歸根結底還是官僚難以站在專業的角度,有預見性的看到產業真正的發展方向和機會,並做出果敢的把握。
  • 張維迎:從「燒餅考生」到經濟學家
    他說:「中國經濟脈搏怎麼跳動,隨時在牽動著我的心。」 四年苦讀,張維迎在完善自己知識結構的同時,獲得了一種更為深刻的洞察力。張維迎主張理論研究一定要徹底,不避實就虛,更不應該向現實妥協,因為妥協是政策的問題。他的研究風格向來犀利,能抓住問題的要害和痛處。他研究問題從不一知半解,不附庸主流。或許他根本不在意主流與否,他的主流永遠是學術本身。  1994年,獲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後,張維迎回國與林毅夫合作創辦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 吳敬璉表態:林毅夫和張維迎之爭還在表面層次打轉
    編者按最近,林毅夫和張維迎對產業政策是否有效的爭論持續在發酵,中國大半個經濟學界都已經捲入和參與。這場爭論已經不只是局限在產業政策,而是已經深入到有限政府與有為政府,市場與政府的邊界,中國經濟轉型與理論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完善與優化等話題。
  • 林毅夫:超越「凱恩斯主義」和「華盛頓共識」
    作為中國比較優勢戰略的提出者,在這一經濟理論和政策曠日持久爭議的問題上,你似乎區別於你的母校芝加哥流派,而部分欣賞劉易斯的話,即「政府的失敗既可能是由於做得太多,也可能是由於他們做得太少」。你主張從實現比較優勢戰略出發,既認識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又能夠將政府的作用界定在適宜的範圍內。林毅夫:從表面上來看,劉易斯強調政府作用,我也強調,但我的觀點和劉易斯不完全一樣。
  • 吳敬璉、厲以寧和林毅夫等中國經濟學家,誰的貢獻最大?
    其中厲以寧和林毅夫入選,遺憾的是吳敬璉沒有獲得表彰。他們三個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改革最大的促進作用應該是是引入了西方經濟思想。  吳敬連和厲以寧分別提出了市場化改革和股份制改革的理論學說,以後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國有企業改革提供了重大的理論支持。因此兩人被業界稱為「吳市場」和「厲股份」。  另一位經濟學家林毅夫,是從臺灣抱著一個籃球遊過來的。他沒有受過計劃經濟學說的訓練,而且他早早的接受了西方經濟學說——80年代他就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
  • 如何理解有為政府的基礎理論——田國強和林毅夫爭論思考之一
    編者按:最近,林毅夫、田國強和張維迎對產業政策是否有效的爭論持續在發酵,中國經濟學界很多知名學者都已經捲入和參與其中。這場爭論不只是局限在產業政策,而是深入到有限政府與有為政府,市場與政府的邊界,中國經濟轉型與理論創新等話題。
  • 張曙光:雙軌制是改革過程的普遍現象和一般規律,張維迎是最早提出...
    我想談這麼幾個問題。 第一,價格雙軌制的改革思路最早確實是由張維迎提出來的。我認為,現在這一點沒有什麼可懷疑的了。我在《中國經濟學風雲史——經濟研究所60年》(上卷2)第13章中專門考察了雙軌制的由來及其發明權的爭論問題,不僅引用了張維迎《以價格體制的改革為中心,帶動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一文中關於雙軌制的論述,「價格體制改革的具體辦法,可以參照農副產品價格改革的辦法,實行雙軌制價格」,而且把1984年6月份發表該文的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專家建議》的封面和目錄複印出來了,這可以說是一個最重要的證明。
  • 林毅夫:若回臺灣會令臺軍負責人尷尬 我願意等
    林毅夫:若回臺灣會令臺軍負責人尷尬 我願意等     世界銀行副總裁林毅夫美東時間16日在華盛頓表示,他希望早點回臺灣。圖為林毅夫出席新書發表會後會見記者。
  • 林毅夫:實現高質量發展 鬚髮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林毅夫:實現高質量發展,鬚髮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作者:周智宇 「什麼樣的發展才是高質量的發展?」從新結構經濟角度來看,林毅夫表示,必須要按照各個方面的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同時必須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這兩隻手的作用。林毅夫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把當前中國的產業分成五大類型:追趕型產業、領先型產業、轉陣類產業、彎道超車產業和戰略型產業。
  • 張維迎:中國壞的納什均衡太多
    北京大學國發院張維迎教授是最早將博弈論引進中國的經濟學家。怎麼理解納什均衡?怎麼用納什均衡來分析中國的經濟問題?為此財知道特地採訪了張維迎教授。紀念納什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納什均衡納什為社會科學創造了全新的研究方法,那我們紀念納什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納什均衡,學會應用博弈論的方法去分析和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 林毅夫:超越傳統凱恩斯主義
    林毅夫預計,中國經濟也有很大的上升空間,GDP增長率很有可能會達到10%。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進出口國家,林毅夫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科學技術上仍有較大差距,若中國能繼續從其他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科技,提高技術水平,在未來10年、20年甚至30年內,中國經濟依然有機會保持年均8%至10%的增長。
  • 林毅夫從臺灣夾著籃球遊到大陸 笑言「長不大」
    所以,在知名經濟評論家葉檀眼中,林毅夫的「智囊」地位,為其此番升遷也做了最好的鋪墊。  為什麼同樣環境下,有成就的人就是那麼幾個?林毅夫的解釋是努力的程度不同:「成功就是99%的努力,加上1%的運氣吧,而且那1分運氣還是因為99%的努力才得來的。」  由於身兼不少社會職務,但不事張揚的林毅夫平時幾乎沒有節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