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正在倒逼中國餐飲業進化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2020-12-19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財經無忌」(ID:caijwj),作者小象冒冒,36氪經授權發布。

在風暴之中受挫的中國餐飲業,或許迎來了它最好的成熟機會——劇烈的震蕩,正在倒逼從業者改變擴張思維和盈利模式,並重新梳理和消費者的關係。

「一場地震」: 從影響吃飯,到影響經濟

中國餐飲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寒冬。比於2003年的非典危機,如今的「寒意」有過之而無不及。

先是關店潮的來襲。以北京為例,據2003年中國烹飪協會在年中的調查,在非典全面爆發的4、5月份,北京市的餐飲企業歇業率達70%。根據今年相關機構對於北京的調研,北京目前餐企的營業率僅剩14%。

放眼全國,據人民日報旗下《數字經濟快訊》2003年的一篇名為《數位化的「非典」殺傷力》的報導,大部分餐館客流量「僅僅」減少3-4成——這個有「殺傷力」的數字放在今天簡直是喜訊。在政策的要求下,多個省市已經明令停業,客流歸零。

高密度停業之下,是中國餐飲業在2020年漆黑的背景:「戴維斯雙殺」。

第一「殺」在於行業的利潤率。隨著消費分級的深入和行業競爭的加劇,2019年,中國餐飲業利潤已經薄得像一層紙。

根據中國飯店協會給出的數據,2003年非典時期,餐飲業的利潤可達到25%。但是到了2018年,企業普遍利潤僅10%——這就已經折損了一半。

而基本盤的動蕩,又讓企業雪上加霜:2019年非洲豬瘟的到來普遍砍去了2-3%的利潤。

第二「殺」,是「黑天鵝」降臨的時間。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高在3、4月,本次新冠病毒疫情的衝擊點,可以說是分毫不差地擊中了春節小長假。

春節對餐飲企業有多重要?據《財經國家周刊》對眉州東坡CEO梁棣最近的一則採訪,小長假的銷售額佔到了企業全年的12%。根據行業常態,企業全年利潤的三成來自於這個時段。

來自於恆大研究院的預測,餐飲零售行業春節短短7天的直接銷售收入或腰斬掉5000億元——要知道,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全年餐飲業收入才4.67萬億。

受傷的不僅僅是企業和行業。宏觀上看,如今,餐飲業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比2003年更深。

2019中國餐飲市場發展情況

據來自《數字經濟快訊》2003年的報導:2003年中國餐飲業零售額增長數字將超過17.0%,佔GDP的比重近6%。

報導預估,如無非典影響,全年餐飲業零售額將達 6000億元,實際上餐飲業的損失是200億。200對比6000,也許這是個較為安慰的數字。但在2020,影響可能做不到「這麼小」。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1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57.8%。在這其中,餐飲業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貢獻率為13.1%。折算下來佔到了GDP的7.5%,高於2003年的6%。

這意味著,相比於17年前,餐飲業承擔了更重要經濟角色。

一場疫情,讓餐飲業「速凍」,種種數據折射出的社會經濟影響,可以說讓人不由地捏了把汗。

難道,企業只能寄託於政府反應、行業反應優於2003年的非典,讓疫期更短嗎?

「兩個拐點」: 擴張模式要變,盈利模型在變

病毒這顆子彈,擊傷了企業,也擊碎了企業家的慣性思維。

擁有600多家門店的西貝賈國龍說只發得起3個月工資、眉州東坡王剛稱春節退訂直接損失1700萬。中式快餐第一品牌——老鄉雞的董事長束從軒也談到過他800多家直營門店的損失:在初一到初七幾天時間損失2000多萬,疫期損失預計約3億元。

餐飲大佬們的發聲,都指向了一個點:現金流之殤。

根據中國飯店協會2019年的調研,我國整個餐飲業的人力成本佔比為21.11%,房租成本佔比為9.3%——僅這兩項成本,就佔到了企業支出的三分之一。經過測算,機構得出結論:平均一家餐飲企業三個月的剛性現金支出,對應的是三個季度的淨利潤。

換句話說,對於一家水平之上的成熟企業,拿出幾乎全年的利潤去扛,也勉強只能活到5月。實際上,根據中歐商業評論發布的對995家中小企業的調研,結果更加糟糕:85.01%的企業維持不了3個月的生存。

看到這兒,我們才發現,這條行業的「生命線」,如此緊繃、如此脆弱。

餐飲業,為何如此「不堪一擊」?這中間是否有人為的失誤?

問題就出在:擴張模式的固化,和盈利模式的單一化上。

某種意義上,餐飲業和地產行業有一個相似之處:「高周轉」。根據36氪的調研:大部分老闆不會保留現金,有利潤就去開新店,一般可能只保留1-2月的運營資金。

對於大企業來說,這種高效是由市場競爭所決定的。無論是西貝、外婆家、九毛九,抑或海底撈,都具備相似的開拓邏輯。即,以大品牌、高流量,去對衝房租和人工成本,快速大量地布局直營店。

確實,在非典後這17年的消費升級中,這些巨頭快速崛起,粗暴的線性增長,製造了海底撈張勇這樣的傳奇。但是,連鎖化、規模化這些「護城河」,在難得一見的疫情面前,短短數十日就成了餐飲企業最大的負擔。

企業曾嘗到發展的果實,如今,它們也要接受弊病的苦痛:直營連鎖、加盟連鎖,應如何平衡與迭代,去迎接不知何時可能到來的風險?

同樣遭受質疑的,還有對內戰略。隨著消費的迭代,大部分直營連鎖餐飲集團開始走高端化路線,在門店內追求高客單價,在人工、裝修上付出高成本。

問題就來了,這相當於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經歷了03年的非典,和此後大大小小的地震,已經有企業意識到這個問題。從5年前開始,頤海國際就開始在自加熱小火鍋等品類發力,線上銷售,彌補B端業務。

今年的疫情,又讓外賣成為了餐飲的重要增長極。線上訂單快速增長,卻讓許多知名餐飲企業則感到掣肘:雖然它們已經開始了線上另立SKU、多元零售化的徵程,但實際上,在這場與疫情的拉鋸戰,它們是——「被外賣」。產品不具備競爭力,準備不足。

實際上,相比於大量專注外賣的中小型餐飲,大型實體餐飲品牌做外賣有先天的優勢,譬如品牌的安全背書、中後臺資源所帶來的品質保證和價格優勢等。

但這些理所當然的「優勢」沒體現出來。為什麼?有人解讀,問題出在供應鏈體系的「僵化」上——長期的直營模式,使得大部分傳統餐飲企業不再靈活,在危急時刻,無法和核心供應商找到出口,而是「一頭栽倒」。

不管怎樣,這場風暴,必將倒逼傳統餐飲進行盈利模式的豐富化。

「三種趨勢」: 標品的春天,網紅的冬天,餐飲生態變天

大危方現智慧。

2003年,非典席捲整個北京,八成門店選擇關停。呷哺呷哺的創始人賀光啟,對產品有信心。他堅持死扛。

彼時,呷哺呷哺打出口號:「一人一鍋,非典染不上」。確確實實擊中了人們的需求。隨著疫情的後退,呷哺呷哺甚至創下日客流量2000位的就餐記錄。

故事的啟示不僅僅是「勇敢」:要想不被背叛,你就得重新理解你和與消費者的關係。

新冠病毒掀起的風暴中,我們也看到了餐飲業內部的變化與思考。

①標品的威力

毫無疑問,疫情會讓消費者會對每一個餐飲品牌重新開始認知。

首當其中的問題就是:外面是天災,你會吃什麼?消費者一定會聚焦的點是健康、衛生、大品牌。所以,肯德基、金拱門,憑藉著品牌優勢和自主配送,保住了熱度。

某種意義上,消費者在疫情中的餐飲品牌選擇,回答了行業裡的「天問」:在打造餐飲品牌時,到底是傾向於「匠心」、獨創、手工,以提高附加值截取消費升級的紅利?還是傾向於模塊化、標品、簡單的SKU去滿足大多數人的喜好?

而如今,國情幫助他們做了回答:回歸標準。穩定的味道、穩定的出品,讓消費者會穩定地信任你。

②商家須重視與平臺和消費者的互動

餐飲門店為應對春節高峰又會加大採購與備貨,大多數店面把資金重倉壓在庫存上——因此,今天春節,我們看到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飯店賣菜。

餐飲品牌每天都要採購和消耗的各類生鮮食材和調味品,在某種意義上一定比社區前置倉業務,如「美菜」「叮咚買菜」等平臺具有成本優勢——要知道,後者在疫情期間的業務量增長了超過300%。

開門賣菜的酒店,圖自網絡

而另一個細節則來自於美團——根據有關高管在不久之前公布的數據,疫情期間,美團APP的訪問量略有上升,但下單轉化率明顯下降。

在中間環節經手人的健康狀況不明的前提下,消費者選擇了誰?——那些與平臺聯手,去做一些小事的商家。

這場疫情讓商家明白了唇亡齒寒的到底,2020,它們與社區、平臺的關係將進一步緊密化。

③網紅、爆款將迎來大敗局

今年,餐飲中的哪一種細分類型會受到最大的衝擊?答案是日本料理。

根據2017年的一組統計數據,「日料」竟然是美團點評上升速度第二快的餐飲類別,僅次於川菜。2020年疫情嚴重,根據網絡平臺的數據,日料因為其定位,是停業率最高的品類。

誰也沒想到「冰點」的到來,竟是因為場外因素。而這個「場外因素」,也恰恰反映出了消費者的觀念之變。人們在重新考慮他們的需求,考慮出去吃飯「圖什麼」。

在2003年的上海,一張晚報記錄了這樣的新聞:非典來了,上百家網紅店一夜之間消失。在報導中,一個受訪者談起其中一個品牌:昨天還在電視上做著十幾秒的廣告,一周之後,老闆就不見了。

從這個角度看,疫情之中,重營銷、輕產品的「爆款店」會最先被消費者拋棄。畢竟,再誘人的商業想像,沒有根基都是一場空。

隨著疫情的退潮,部分消費領域將出現「報復性增長」——這是2003年的前鑑。在2020年的餐飲行業,亦當如此。

包括餐飲業在內的中國行業經濟,2003年Q2受非典影響最大。但從全年來看,疾病沒有阻止整體經濟上行。

有行業觀察者,甚至看到了其中積極的一面:瘟疫等社會要素,甚至能催化行業的動態平衡。也就是說,於行業的長遠發展而言,一場衝擊也是洗牌,幫消費者篩出優秀企業。

2010-2019,回頭看,餐飲行業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創新出無數的品類、潮流和趨勢,締造著商業帝國和餐飲大鱷。

但2020,已經是新的十年大考。不管到來的是黑天鵝還是灰犀牛,這都是一次對意志的提煉。幹餐飲的兄弟們吶,不下牌桌,才算是贏。

參考資料:

《數位化的「非典」殺傷力》 《數字經濟快訊》 2003年9月

《從四大行業的剛性現金支出看疫情的衝擊》 華創宏觀 2020年2月

《2019年餐飲市場分析和前景預測》中國烹飪協會 2020年1月


相關焦點

  • 36氪獨家|高瓴是怎樣煉成的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直到2018年,普遍陷入投資主題焦慮的中國VC們,才意識到寵物行業可能存在的機遇。不止一位看該領域的投資人告訴36氪:在他們開始做這個行業mapping時,才發現「高瓴無處不在」,「高瓴把行業都捋過一遍了」。 高瓴的打法,在發展僅20餘年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實屬罕見。
  • 微信私域流量驚魂 | 深氪lite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2018年,虎贊連續完成四輪融資,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一輪融資,虎贊又從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等新老股東處拿到3000萬美金。還有多位行業人士對36氪稱,虎贊拿到了騰訊的投資。 「我一點都不擔心沒有客戶,客戶都是主動找過來的。」另一家群控工具的李玉華對36氪說。 所以當微信出手時,這些人格外驚慌。
  • 財富自由之夢的真實版本 | 深氪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美團法務負責人對36氪表示,劉繼漢因為違反競業義務,被取消期權授予——劉繼漢離開美團之後,隨即加入了百度LBS——該案件正在審理中。 雙方爭議點在於,美團並未向劉繼漢支付競業補償金,但劉也未向法院提起申請,要求競業協議失效。 期權+競業協議的威力無比巨大,但搞不清楚狀況的人卻比比皆是。
  • 韓國免稅店,在劫難逃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商業地產頭條」(ID:Dtoutiao),作者陳安琪,36氪經授權發布。 韓國免稅業,這隻全球經濟「金絲雀」,全線潰敗中掙扎著。 國際客流,遭疫情截斷。韓聯社數據,截至3月5日共有96個國家地區對韓採取入境管制措施,整個3月,赴韓遊客數較去年同期暴跌94.6%。
  • 外國網紅之謎:薛丁格式愛中國?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網際網路圈內事」(ID:quanneishi),作者螞蟻,36氪經授權發布。 不知何時起,國內各大視頻平臺盛傳一類觀點: 外國網紅對中國文化只有「薛丁格的愛」。 這種理論認為,外國網紅實質處於熱愛中國與鄙棄中國兩種心態的疊加態,一旦對這些老外施加觀測,則世界立即分裂為兩個平行世界。 A世界中的老外熱愛中國,B世界中的老外鄙棄中國。
  • 360沒有內容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36氪經授權發布。 作者 | 園長 編輯 | 楊晶 玩low的,360不是第一次了。但內容,仍然有可能是360在安全行業之後的一個機會。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36氪四川」(ID:SC36kr),作者:孟歡醬&張孜,36氪經授權發布。 4月9日,「奶茶邁入30元時代」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讓人們再次把目光放在了這個近幾年爆火的賽道上。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遠川投資評論」(ID:caituandzd),作者:儲松竹,36氪經授權發布。 《價值》是今年投資圈繞不開的一本書,大家都想搞懂呼風喚雨的高瓴究竟是如何做投資的。筆者尋找財富密碼的熱忱在讀完之後變成了悵然,知道張磊「Think big,Think long」,但沒想到「這麼big這麼long」。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贏商網」(ID:winshang),作者 陳綺琪,36氪經授權發布。 圖片來源:中國零售網 行業發展趨勢 疫情倒逼超市創新 2月底,Tesco宣布以2.75億英鎊(約合25億元)將與華潤合資公司的20%股份售予華潤的一家子公司,正式退出中國市場。據悉,2014年,Tesco與華潤設立合資公司,僅保留20%股權,就有人猜測其將退出中國市場。果不其然,Tesco最終還是撤離了中國。
  • 好萊塢的終曲,流媒體的下半場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在流媒體及新冠疫情的多重合力衝擊下,好萊塢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傳統電影已死」已成為諸多好萊塢資深業內人士的共識。
  • 九宮格,騰訊的九宮格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如果不是劉熾平的那番談話,閆敏早就離開了騰訊。 2015年的某天,劉熾平親自找到了閆敏,希望他能到FiT部門負責理財業務。 從騰訊業務到第三方平臺,從金融到資本,微信九宮格應時而生,同樣也因勢而動,它被捆綁在騰訊這艘巨輪上,見證著中國網際網路一個又一個的興衰沉浮。 一、馬化騰的「半個」金融 金融,是微信九宮格發力的第一個方向。但對於騰訊而言,這也如同一個潘多拉魔盒,一經打開便欲罷不能,越陷越深。
  • ACG行業事件Top100,重新發現2019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靠譜二次元」(ID:kpACGN),作者靠譜ACG編輯部,36氪經授權發布。 2019年真是不平凡的一年。 59、日本京都動畫遭到縱火,36人遇難 「事件回顧」7月18日上午,日本京都動畫第一工作室遭遇人為縱火,造成36人遇難,33人受傷。縱火嫌疑人為一名41歲男子,名為青葉真司。
  • 網際網路迎戰新型肺炎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燃財經(ID:rancaijing),36氪經授權發布。 作者 | 金璵璠 唐亞華 蘇琦 閆麗嬌 孔明明 孟亞娜 編輯 | 魏佳 「現在這樣的突發事件一出,可能一天賣掉了一個月的庫存,系統訂單無法處理,只能人工幹預,提前向工廠訂貨。」李成東分析,疫情突發,且正值春節工廠放假期間,是造成口罩缺貨的兩大主因。 他提到,跨地區調貨是解決方案之一,例如從其他地區向疫情比較嚴重的地區調貨。「在這方面,電商平臺除了比拼供應鏈之外,物流也是一大重點,在各主要城市有倉庫或物流配送能力強的平臺會更有優勢。」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ePanda出海中東」(ID:ePandaMENA),36氪經授權發布。 阿聯的用工成本跟國內有什麼不同? 用工成本包括三部分:招募成本、錄用成本和安置成本。 杜拜是一個非常多元化和包容的國家,我們公司就表現的很明顯,我們的100多名員工來自將近10個國家,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約旦、埃及、奈及利亞、中國、尼泊爾等。不同的國家的員工因為文化信仰的因素,會需要一些不同的溝通方式。 比如在和阿拉伯人溝通合作時,就要注意將所溝通達成的意向落實到紙面上,不只是停留在口頭上。
  • 興風作浪的雪糕們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36氪經授權發布。 作者 | 毛麗娜 編輯 | 李春暉 氣溫一下飈到三十幾,某便利店趕緊給硬糖君推薦了「第二根半價」的雪糕。而一年一度的雪糕大戰,其實早已開跑。 椰子黑?東北大板?鹹蛋黃?那已是過氣網紅。
  • 增程式技術興衰史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鹿鳴財經」(ID:luminglab),作者:龐好,36氪經授權發布。 9月8日,大眾在成都辦了場媒體溝通會。會上,一向內斂低調的大眾中國區CEO馮思翰一改往日形象,在談及電動車的技術路線時對增程式技術顯得尤為不滿,馮思翰的用詞是:最糟糕、不環保、以及胡說八道——「增程式已經過時了,我們很早以前就嘗試過類似的路線。」
  • 餐飲品牌戰略全面倒向「復購」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餐飲老闆內參」(ID:cylbnc),作者:王菁,36氪經授權發布。 餐飲消費是具有排他性的,今天中午我吃了酸菜魚,就不會再買一個巨無霸;下午茶買了喜茶,星巴克也就喝不下了。 在流量紅利持續湧入的增量時代,這似乎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你不吃,有的是人吃。」
  • 袋鼠國酒店住宿行業告急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隻北(ID:gh_005d5188f914)」,36氪經授權發布。 擁有獨特自然旅遊資源的澳大利亞,一直都是一個旅遊大國,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2019年9月的調查數據,在過去的9個月中,共有870萬遊客來澳旅遊,並在澳洲創造了452億美元的消費。
  • 永遠不要相信扎克伯格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PingWest品玩」(ID:wepingwest),作者:駱軼航,36氪經授權發布。 曾經最「熱愛」中國的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終於撕下面具,祭出了他對中國的終極殺器。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iFeng科技」(ID:ifeng_tech),36氪經授權發布。 2019年特斯拉、蔚來因出現多起電動車自燃事件,股價隨之跌入低谷,蔚來因此召回了4803輛ES8電動車,只更換電池一項就花了3億人民幣。 對理想汽車而言,接連發生事故,給其剛經歷疫情稍有好轉的銷量,蒙上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