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金碧輝煌的樓閣,像是一件衣服,將樂山大佛從腳到脖子包得嚴嚴實實,只剩下頭還在外面———這就是樂山大佛不久後的樣子?近日,本報陸續接到遊客致電,他們在樂山大佛遊覽時,不時看到導遊拿著這樣的一張照片介紹:樂山大佛將會入住「新房」,趕緊去拍現在原身的「絕版照片」。
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樂山大佛的風化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建一間「屋」保護大佛的想法之前就有爭議,現在照片都出現了,大家更疑惑了,樂山大佛真的要住進「房子」了?
遊客吃驚樂山大佛要住進房子?
7月25日下午,剛參加完樂山—峨嵋一日遊,回到成都的華先生就將電話打到了報社。他用太意外來形容自己的發現:「樂山大佛要搬進房子裡了,照片都有了!」
華先生告訴記者,他在樂山大佛發現,帶隊的導遊手拿一張照片推薦,並告訴遊客:這是大佛不久後的樣子,大佛即將變身了。
隨後,他將自己拍攝的照片傳給了記者。照片上,原本依凌雲山西壁鑿造而成的樂山大佛,此時「囚禁」在一座樓閣裡,只有頭部可以看見。這座樓閣就像一件「衣服」,從頭頂的「帽子」開始向下鋪開,大佛從脖子以下完全被密實地罩在了「衣服」裡。
大佛的頭頂還橫放著一塊石匾,「千秋功業」4個金色大字刻在上面,整個照片呈現出一種暗色金光。
導遊解說 大佛2009年住「新房」
昨日上午11:00,記者專程來到樂山大佛景區。雖然天氣炎熱,但景區依舊人頭攢動,遊客們紛紛在大佛前留影,著名的九曲棧道前排起了長龍。其中大部分遊客都是由導遊帶領前來參觀,有一名導遊正在勸告遊客「趕緊照絕版照片」。這名女導遊舉著一本相冊,前面5張分別是與大佛頭部五官合影的「五福臨門」,而最後一張則是大佛的「未來形象」。記者看到,這張照片果然和華先生之前傳給記者的照片一模一樣。
「出於保護,樂山大佛將要住進房子了,下次來你可能就見不到這樣完整的大佛了。」導遊舉著照片說:「大家趁這個機會,趕緊去拍絕版照片。」
「年底開始施工,2009年入住。」女導遊言之鑿鑿。記者追問:「你怎麼知道呢?」她很不耐煩地說:「據說是這樣的,大家都知道。」
記者身邊就是一個攝影點,擺著不少的相冊。不時有導遊帶團過來,拿著相冊推薦大家趕緊拍「絕版照片」。見記者在翻拍那張大佛的「新形象」,一名導遊很警惕地「搶」了回去,一邊說這是「有版權的」,一邊又稱照片上就是大佛明代被毀前的樣子。
「人人都有照相機,但你們沒廣角鏡頭,就不能照全大佛頭。」導遊們勸說:「由於是絕版照片,大家可以讓專業攝影者照,免得遺憾。」由於大多數遊客來自外地,見每一個導遊都這樣說,又有照片為證,都對「絕版照片」深信不疑。
當記者繼續打聽大佛住「新房」的消息來源時,原本口若懸河的幾個導遊都散開了。
景區回應 根本沒有這種規劃
大佛將住進房裡的事情是否屬實?記者隨後向樂山大佛景區管理委會求證。管委會市場營銷處處長陳紅萍否認了此事。「純粹是導遊出於招攬遊客的個人行為,並不是真有此規劃。」陳紅萍說,樂山大佛每年都會接待大量國內外遊客,有很多是外地的導遊,流動性大,存在一些不規範行為。「我們一旦發現這樣的行為,都會對導遊進行勸止,不要誤導遊客。」
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景區文管所工作人員認為,這樣的照片是電腦合成的,「不可能變成現實」。管委會市場營銷處處長陳紅萍解釋道,因大佛是國家級保護文物、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舉世關注,每一次對大佛本體的維護工作,都會向省、國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層層報批,經過批准,才能展開工作。「如果不批准,不能輕易動。」陳紅萍強調,「更別提這麼大的『建屋工程了』。」
★焦點爭議
給大佛建房合情不合理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在民間聽到要為「給樂山大佛造間屋」的消息。
根據媒體報導,早在2000年,成都市溫江中學的朱丹同學就向當時的省委領導建議,為樂山大佛建造一間「屋」,以保護這尊世界級大佛,並為建「屋」捐出她平時積攢的100元人民幣。當時,朱丹同學的一片純真之情引起了廣泛關注,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
支持者認為,其實,建於盛唐的樂山大佛原本就有「大像閣」保護佛體,後毀於明末戰火。
當時許多專家學者主動為保護大佛獻計獻策,並力薦自己的保護方案,建議有三種:一種方案建議重建「大像閣」,再現唐代大佛「為樓十三層」、「佛閣與山齊」的原貌;另一種方案建議為大佛建造一座鋼玻璃結構房,採用現代先進的採光效果,既能保護又不礙觀瞻;還有一種方案建議在大佛頭上建一個頂,既能防雨,又能讓遊人朝拜。反對方則稱這些建議合情卻未必合理:第一種建議顯然削弱了「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壯觀景象;第二種建議與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相悖;第三種建議實際上近瞻尚可,遠觀豈不「和尚成了道士」麼?
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文管所工作人員汪濤在此工作已經十多年了,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坦言:「建房說當時頗具爭議,北京的專家也進行了研究,但證實是不可能的。」汪濤認為,風吹雨淋其實構不成對樂山大佛的傷害,重要的是「大像閣」被毀掉後,以現在的狀態全身展示在世人面前,也已經有700多年歷史了。按照《世界遺產公約》中所提對文物「惟一性、原真性」進行保護,「我們在維護的工作中,也是要做到『修舊以舊』的要求,不能改變其原貌。」
正是之前的爭議,管委會市場營銷處處長陳紅萍覺得這讓導遊們有了「由頭」,只是這一次導遊們製作出了「效果圖」。
★保護難題
資金和人手緊張
汪濤表示,資金欠缺和專業技術人員緊缺依然是大佛保護的兩大難題。
去年「擊敗」國內其他競爭者,爭取到了世界銀行的無息貸款,對景區的文物保護來說,是份「大驚喜」。而門票收入至今仍然是樂山大佛保護工作的主要經費,其他主要靠貸款。汪濤告訴記者,去年為文物保護開展的系統工程所用資金就達2億元。
在國內要申請保護資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要有一個科研課題或一個科研項目,才能申報保護資金。」汪濤說,不一定申報就有,因為國內的各類受保護文物眾多,大家都在爭取保護資金。2006年,樂山大佛景區也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了保護資金,但是至今還沒有結果。
因為四五個人即將退休,僅有12名工作人員的大佛景區文管所人手漸漸緊張。汪濤表示,必要時將向景區管委會人事部提出申請,由他們招聘合格人員補充。
★新聞背景
樂山大佛結構穩定
由於樂山大佛是在紅砂巖上依山雕琢而成,而紅砂巖屬於易風化巖石,因此如何保護樂山大佛一直是個重要問題。
對於樂山大佛的保護工作,汪濤回憶,1974年成立文管所,負責對大佛景區的文化古蹟進行保護、管理、研究。建國以來,大的修護有三次:1962年、1996年、2001年。
2001年4月,樂山大佛保護維修三期工程向國際招標,尋求最先進的設備、一流的合作夥伴參與樂山大佛的維修保護。「那一年的影響最大,一個半月的工程,就有200家國內外媒體關注。」汪濤說,當時大佛的面部是修護重點,「雖然大佛耳後有排水渠,但因少量的地表水侵蝕,臉有點花。」
2006年,專家組使用從瑞典進口的地質雷達,對大佛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令人放心:「目前內部結構都是很穩定的,表面沒有發現什麼異常。」
「一些實驗都只能在周圍巖體上進行,在本體上是慎之又慎。」汪濤告訴記者,天氣對大佛的影響不大,主要是對周邊環境、周邊巖體的關注,風化問題受自然因素影響最大。
作為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文管所工作人員,汪濤認為樂山大佛的保護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他們目前做的依舊是「基礎」,不斷的為以後持續的保護工作提供依據。
樂山大佛堪稱奇蹟
樂山大佛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摩崖造像。大佛為彌勒坐像,依凌雲山西壁鑿造而成,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稱。1982年,樂山大佛經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佛開建於唐開元初年(713年),完工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90年。大佛造型偉岸高大,身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頸長3米,肩寬24米,眼長3.3米,鼻長5.6米,嘴寬3.3米,頭上髮髻1021個。大佛比例適度,巨細和諧。在1000多年以前,古代勞動人民就有如此巨作,堪稱奇蹟。(譚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