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裡無詩莫浪吟?如何理解袁枚在隨園詩話裡的勸誡

2020-12-15 老街味道

問題:

打開如今的網絡,詩歌幾近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的勸誡?

前言

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看看《隨園詩話》裡袁枚是怎麼說的?

楊誠齋曰:「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餘深愛其言。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勞人思婦率意言情之事;誰為之格,誰為之律?而今之談格調者,能出其範圍否?況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國風》之格,不同乎《雅》、《頌》:格豈有一定哉?許渾云:「吟詩好似成仙骨,骨裡無詩莫浪吟。」詩在骨不在格也。

袁枚在這段文字裡,提到了性情與格律,並且引用了楊萬裡和許渾的說法。不知道這兩個人的說法出自哪裡?或許清朝人能看到的古籍,我們今天已經看不到了。

一、不要把格與律混為一談

楊萬裡,字廷秀,號誠齋,是南宋人。他與陸遊、尤袤、範成大並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並且被譽為一代詩宗。 "誠齋"二字是宋光宗所賜,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他的詩學習江西詩派,並擺脫前人的束縛而自成一家,世人稱為誠齋體。

袁枚說楊萬裡說過:

「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

注意這裡說「格調是空架子」,並不是說格律是空架子,古人所說的「格」其實是意。空海的《文鏡秘府論·論文意》中記錄了唐朝人的觀點:

凡作詩之體,意是格,聲是律,意高則格高,聲辨則律清,格律全,然後始有調。」

格可以看作是一首詩的立意。律是聲律,可以理解為格律詩的平仄、對仗、黏連等規則。格與律是內容與形式的結合。

楊萬裡說,水平差的人,喜歡談格調,其實並不懂得詩之趣味,為什麼呢?

因為空架子有固定的說辭,好比詩中總是講一些無趣的大道理,類似於今天常常被批評的老乾體。

假如一首詩總是空洞地講述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等大道理,讀者味同嚼醋,體會不了詩歌美感。

而詩中的性靈卻對於詩人要求很高,悟性不夠體會不了,也寫不出來。所以袁枚說:

餘深愛其言。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

二、關於《詩經》的格

《三百篇》半是勞人思婦率意言情之事;誰為之格,誰為之律?而今之談格調者,能出其範圍否?況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國風》之格,不同乎《雅》、《頌》:格豈有一定哉?

袁枚說,詩經中的風、雅、頌各有不同,詩經中多見「勞人思婦率意言情之事」,自然與士大夫所謂的「格」有所不同。

袁枚反問到,今天談格調的人,能出的了《詩經》的範圍嗎?

上古時期皋、禹的歌謠與《詩經》不同;《國風》是民間的土風歌謠,有很多男歡女愛的內容。而雅和頌則莊嚴鄭重,《雅》 是宮廷宴享與朝會時的樂歌,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例如這首出自《國風·召南》的《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又如《詩經·周頌》中的《武》:

於皇武王!無競維烈。允文文王,克開厥後。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兩首詩的格調完全不一樣,一首是歌唱愛情的民歌,一首是歌頌周武王克商得勝的樂歌。

袁枚說,古人的經典詩歌在意義和內容上標準不一, 」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三、「吟詩好似成仙骨,骨裡無詩莫浪吟。

袁枚引用許渾的這首詩只見到下半首,不知道出處在哪裡。有知道的朋友請可以告知一下,先謝謝啦。

神仙是凡人追求的一種理想身份,要成為仙人,需要不停地修煉,有的人成仙、有的人入魔。

作詩也是如此,「成仙骨」不是靠死記硬背,也不是平仄對仗應用熟練就可以了。用袁枚的話說就是

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

用許渾的話說:

吟詩好似成仙骨,骨裡無詩莫浪吟 。

真正抒發心中的感想,就是所謂的真性情。這種真性情和許渾的所謂「詩骨」,都是崇尚自然之意。

格也好,律也好,內容也好、形式也好,都不要出於真性情以外,否則就是矯揉造作的「浪吟」了。

結束語

格律詩誕生於沈約永明體時期,在初唐武則天時期定性,當時的詩人崔融在《唐朝新定詩格》中說:

作語不得辛苦,須整理其道、格。 格,意也。意高為之格高,意下為之下格。 律調其言,言無相妨。

格和律並稱為格律,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思想境界的高低就是格的高低。用聲律的規律來調整語言,言語之間要流暢通順不要相互妨礙。即符合聲律要求而且有思想內容的詩。

袁枚倡導性靈說,主張"性情之外本無詩",無論詩中的道理多麼高大上,但是不從內心發出,都是虛假的「空架子」。

我們平時作詩,要注意避免空喊口號、故作姿態、無事說愁、過於雕琢和修飾等問題。

切記,這和是不是格律詩沒有什麼關係。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93 向子諲懷念徽欽二帝之詞 寫出宋人亡國之恥

七言絕句的第3句為什麼不押韻 句句押韻不行嗎?

學習詩詞不可不知 原來格律詩只有1種情況可以一三五不論

相關焦點

  • 網絡詩歌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
    打開如今的網絡,詩歌幾近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的勸誡?《隨園詩話》是清代袁枚的一本關於詩詞理論方面的著作。而作為詩話,自然傾注了作者本身的詩詞觀。那我們今天從後人的視角來看,袁枚本人的詩的流派和特色是什麼呢?
  • 袁枚|隨園詩話:卷五(51-60)
    夫婦能詩。有絕句云:「高樓鎮日無人到,只有山妻問字來。」可想見一門風雅。予探梅鄧尉,往訪不值。次日,程君入城作答,鬚眉清古,勸續前遊,而予匆匆解纜。逾年再至蘇州,程君已為異物。記其《雜詠》一首云:「樵者本在山,山深沒樵徑。不見採樵人,樵聲谷中應。」卷五52詩家活對最妙。
  • 隨園詩話中,袁枚提到的這兩幅對聯,到底誰的好?
    有人問:隨園詩話中,袁枚提到的於耐圃相公和鄂西林相公的的兩幅對聯,到底是誰寫得更好一些呢?前言《隨園詩話》的作者清朝詩人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這是一本關於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的著作,題主的問題出現在<隨園詩話>卷一:於耐圃相公,構蔬香閣,種菜數畦,題一聯云:「今日正宜知此味;當年曾自咬其根。」
  • 不懂隨園怎麼寫詩?請看王和尚品讀《隨園詩話》
    但是讀詩不可不讀詩話,多讀詩話才能從浩如煙海的詩詞世界中跳出來,拋棄感性,用理性眼光看詩詞;從單個作者層面跳出來,在更高的層次去俯視和梳理。站得高就容易看得遠。但是看詩話不可拘泥,不可盲從,更不要迷信作者的一家之言。讀詩話要多讀,一遍讀詩,一遍驗證詩話的觀點,兩相參照才能理解更深。多讀幾遍才能領會更多。
  • 聊一聊有名的古代菜譜:袁枚的《隨園食單》
    這首詩充滿鄉野童趣,很難想像是出自一個大地主之手。此外還學過他的《黃生借書說》,裡面有一個精闢的句子,形容借書與讀書的關係,就是「書非借不可讀也」,大家還記得麼?還有,他還寫了短篇小說集《子不語》,取「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意思,裡面寫的都是山精狐仙、殭屍鬼怪的故事。
  • 他曾與袁枚齊名----論北隨園邊連寶其人其詩
    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引《聽松廬詩話》:「石農《題任丘邊徵君連寶詩集》云:『一時南北兩隨園,各有瀾從舌本翻。瀛海詩人工樂府,倉山仙吏富詞源。』邊隨園固不為袁隨園所掩也。」袁隨園自然指袁枚,邊隨園即指邊連寶,與袁枚有「南北兩隨園之目」,學者稱北隨園先生。可見,北隨園在當時亦是北方詩家重鎮。邊連寶,字趙珍,一作肇畛,號隨園,晚號茗禪居士。直隸任丘(今河北任丘)人。
  • 七好先生袁枚: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的狠角色,與袁枚、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張問陶牛吧,被譽為「青蓮再世」、「少陵復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的猛人,與袁枚、趙翼、並稱「性靈派三大家」。他是「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
  • 「陋室」流芳千古,袁枚辭官為隨園,古代文人雅士書齋名大有講究
    袁枚辭官為隨園袁枚望著自己新修繕完成的園子嘆道:「繼續做官的話,每個月可以來這裡一次,如果直接住在園子裡的話,就可以天天在此了。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園者也。」之後,袁枚以病辭官,帶著自己的弟弟、外甥和藏書家當搬進了眼前的園子。
  • 汪曾祺不喜《隨園食單》:袁枚僅以耳聞寫菜單
    這句話略有歧義,可說因袁枚以耳聞寫《隨園食單》而不喜歡其人,也可說本來因別的原因(如品格)不喜袁枚,而《食單》愈發加重了這種認知。而在小說《金冬心》裡,借金農之意,也表示過這個意思,「金冬心嘗了嘗這一桌非時非地清淡而名貴的菜餚,又想起袁子才,想起他的《隨園食單》,覺得他把幾味家常魚肉說得天花亂墜,真是寒乞相,嘴角不禁浮起一絲冷笑」。
  • 朋友圈曬美食清代袁枚早就玩過了 寫下"隨園食單"
    袁枚是杭州人,又常年居住南京,所以將數百年來長江流域一帶漢族人的美食,囊括一盡。  江蘇省餐飲協會秘書長於學榮介紹,中國自古至《隨園食單》的食譜,都是技術性的闡述,但袁枚寫他自家隨園私房菜的食單,文化氣味強烈,文學色彩濃鬱,文人風雅十足。這本書不厚,字不多,一時半刻,即可翻閱一過。「但看完會覺得此老真會吃;留給你的第二印象,此老真會寫吃。
  • 一口飯一口草,袁枚《隨園食單》告訴你,南京人最稀罕的野菜
    袁枚,字子才,清朝乾隆年間進士。乾隆七年,袁枚前往江南之地擔任縣令,先後在麗水、江浦、沐陽、江寧任官7年,頗有政績。江南是富庶之地,在絕大多數官員眼中,這是一片肥得流油的沃土,而袁枚卻在乾隆十四年毅然辭官,不願再給「大官作奴」。那時候的袁枚才32歲,正是政治生涯的鼎盛時期,他卻寧願隱居在南京小倉山隨園,潛心著書寫詩。
  • 袁枚的一首古詩,恬淡閒適,讀了三遍,更感詩味醇濃
    他還寫了很多飲酒詩,過著一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農耕生活。再如盛唐才子王維,早年勤奮苦讀、努力工作,晚年則半官半隱,還經常在竹林山崗中吟誦詩篇,生活也是十分愜意。下面介紹袁枚的一首古詩,恬淡閒適,讀了三遍,更感詩味醇濃。
  • 素燒鵝做法那麼多,我把袁枚筆下的還原出來了 | 跟《隨園食單》學...
    素燒鵝做法那麼多,我把袁枚筆下的還原出來了 | 跟《隨園食單》學做菜 2020-03-29 20: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清朝詩人袁枚的一首小詩,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寫得非常唯美
    小編今天要為與大家分享清朝詩人袁枚的一首小詩,那便是他的《春風》,這首詩儘管寫得很直白,但是同樣的充滿了意境,寫得很是唯美,非常值得一讀。《春風》清代:袁枚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來掃千山雪,歸留萬國花。
  • 清代隨園老人,居南京「大觀園」,江南民間閨閣才媛,因仰慕其名...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另有晚號隨園老人,也稱隨園先生,開創「性靈派」,風靡一時。袁枚寫道:「以詩受業隨園者,方外淄流,青衣紅粉,無所不備。」「才女盡為詩弟子,名流多是老門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隨園女弟子。江南民間眾多閨閣才媛,因仰慕袁枚之名,競相拜師,「四方女士之聞其名者,皆欽為漢之伏生夏侯勝一流,故所到之處皆斂衽報地,以弟子禮見,先生有教無類。」以能成為隨園弟子而感到自豪,向外稱「吾隨園授業弟子」「吾隨園私淑弟子」。聲勢漸大,成為女弟子一派。
  • 清代著名烹飪書卷——《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古代中國烹飪著作,共一卷,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所著。身為乾隆才子、詩壇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頗豐。作為一位美食家, 《隨園食單》是其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產物,以文言隨筆的形式,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中國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餚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國飲食名著,也是清代一部系統地論述中國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隨園食單》出版於1792年(乾隆57年)。
  • 61歲的袁枚寫下一首唯美的詩,短短的20個字,卻是美得令人心碎
    袁枚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清朝的網紅,無論是他的詩歌,還是評論文集,那都是很有特色;另外他對於美食也有研究,一部經典的《隨園食單》,讓我們真正見識到了什麼是吃貨;而且他的名氣也是很大,有著很多的粉絲。其實作為一位傳統的文人,袁枚之所以會受到人們的追捧,無非是他有著過人的才情,寫下的詩歌也是別具一格,不僅很抒情,同時還充滿了哲理,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苔》,這首詩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不過裡面的兩句詩相信很多人一定聽過:「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兩句激勵了無數的青年,詩人也是告訴了我們,儘管我們很渺小,但是一樣可以活得轟轟烈烈。
  • 風流隱士袁枚的《苔》告訴你: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這首詩是清代大文士、大雅士、大隱士、大吃貨,最具文藝精神的同性戀者袁枚的詩句。一首短詩,全文如下: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詩及其短小精良,意思也很淺顯。欣賞這首詩,我們要理解袁枚這個人。作為清代最著名的文士詩人,袁枚的一生過得及其精彩。這個精彩不是說袁枚在官場獲得了多大的功名利祿,袁枚在三十多歲時,就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就像陶淵明一樣,毅然歸去,做個天地之間自由自在的閒人。在袁枚的心中,也許他就是毫不起眼的青苔,不在廟堂之上,而處在江湖之遠。
  • 人笑袁枚太癲狂 隨園訕人看不穿
    公交站對斜面寧海路與廣州路交匯處有一不大的路邊綠地廣場,五臺山北隨園原址內,2016年11月興建了袁枚石刻造像和紀念石碑。這也是如今隨園遺址上唯一與袁枚先生相關聯的實物紀念處,建新思舊之所。行覽尋幽時,不時向身邊師生探聽隨園與袁枚,不知者面有赧顏,諳熟的殷殷相告,如我所查知的基本相近。奈何!昔人已隨清風去,此地僅剩教學樓。
  • 《隨園食單》背後的三部美食史
    21世紀的中國人如何能想像沒有辣椒的川菜?如何能接受沒有香菜、小蔥當佐料的面與粉?又有誰沒受過拍黃瓜、番茄炒蛋、魚香茄子這些「百家菜」的滋養?言及於此,可以發現中國美食文化其實異常「晚熟」,三代以降數千年時光仿佛是一場漫長的蟄伏,為的只是在清代迎來了食物界的「寒武紀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