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打開如今的網絡,詩歌幾近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的勸誡?
前言
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看看《隨園詩話》裡袁枚是怎麼說的?
楊誠齋曰:「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餘深愛其言。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勞人思婦率意言情之事;誰為之格,誰為之律?而今之談格調者,能出其範圍否?況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國風》之格,不同乎《雅》、《頌》:格豈有一定哉?許渾云:「吟詩好似成仙骨,骨裡無詩莫浪吟。」詩在骨不在格也。
袁枚在這段文字裡,提到了性情與格律,並且引用了楊萬裡和許渾的說法。不知道這兩個人的說法出自哪裡?或許清朝人能看到的古籍,我們今天已經看不到了。
一、不要把格與律混為一談
楊萬裡,字廷秀,號誠齋,是南宋人。他與陸遊、尤袤、範成大並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並且被譽為一代詩宗。 "誠齋"二字是宋光宗所賜,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他的詩學習江西詩派,並擺脫前人的束縛而自成一家,世人稱為誠齋體。
袁枚說楊萬裡說過:
「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
注意這裡說「格調是空架子」,並不是說格律是空架子,古人所說的「格」其實是意。空海的《文鏡秘府論·論文意》中記錄了唐朝人的觀點:
凡作詩之體,意是格,聲是律,意高則格高,聲辨則律清,格律全,然後始有調。」
格可以看作是一首詩的立意。律是聲律,可以理解為格律詩的平仄、對仗、黏連等規則。格與律是內容與形式的結合。
楊萬裡說,水平差的人,喜歡談格調,其實並不懂得詩之趣味,為什麼呢?
因為空架子有固定的說辭,好比詩中總是講一些無趣的大道理,類似於今天常常被批評的老乾體。
假如一首詩總是空洞地講述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等大道理,讀者味同嚼醋,體會不了詩歌美感。
而詩中的性靈卻對於詩人要求很高,悟性不夠體會不了,也寫不出來。所以袁枚說:
餘深愛其言。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
二、關於《詩經》的格
《三百篇》半是勞人思婦率意言情之事;誰為之格,誰為之律?而今之談格調者,能出其範圍否?況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國風》之格,不同乎《雅》、《頌》:格豈有一定哉?
袁枚說,詩經中的風、雅、頌各有不同,詩經中多見「勞人思婦率意言情之事」,自然與士大夫所謂的「格」有所不同。
袁枚反問到,今天談格調的人,能出的了《詩經》的範圍嗎?
上古時期皋、禹的歌謠與《詩經》不同;《國風》是民間的土風歌謠,有很多男歡女愛的內容。而雅和頌則莊嚴鄭重,《雅》 是宮廷宴享與朝會時的樂歌,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例如這首出自《國風·召南》的《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又如《詩經·周頌》中的《武》:
於皇武王!無競維烈。允文文王,克開厥後。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兩首詩的格調完全不一樣,一首是歌唱愛情的民歌,一首是歌頌周武王克商得勝的樂歌。
袁枚說,古人的經典詩歌在意義和內容上標準不一, 」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三、「吟詩好似成仙骨,骨裡無詩莫浪吟。
袁枚引用許渾的這首詩只見到下半首,不知道出處在哪裡。有知道的朋友請可以告知一下,先謝謝啦。
神仙是凡人追求的一種理想身份,要成為仙人,需要不停地修煉,有的人成仙、有的人入魔。
作詩也是如此,「成仙骨」不是靠死記硬背,也不是平仄對仗應用熟練就可以了。用袁枚的話說就是
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
用許渾的話說:
吟詩好似成仙骨,骨裡無詩莫浪吟 。
真正抒發心中的感想,就是所謂的真性情。這種真性情和許渾的所謂「詩骨」,都是崇尚自然之意。
格也好,律也好,內容也好、形式也好,都不要出於真性情以外,否則就是矯揉造作的「浪吟」了。
結束語
格律詩誕生於沈約永明體時期,在初唐武則天時期定性,當時的詩人崔融在《唐朝新定詩格》中說:
作語不得辛苦,須整理其道、格。 格,意也。意高為之格高,意下為之下格。 律調其言,言無相妨。
格和律並稱為格律,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思想境界的高低就是格的高低。用聲律的規律來調整語言,言語之間要流暢通順不要相互妨礙。即符合聲律要求而且有思想內容的詩。
袁枚倡導性靈說,主張"性情之外本無詩",無論詩中的道理多麼高大上,但是不從內心發出,都是虛假的「空架子」。
我們平時作詩,要注意避免空喊口號、故作姿態、無事說愁、過於雕琢和修飾等問題。
切記,這和是不是格律詩沒有什麼關係。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93 向子諲懷念徽欽二帝之詞 寫出宋人亡國之恥
七言絕句的第3句為什麼不押韻 句句押韻不行嗎?
學習詩詞不可不知 原來格律詩只有1種情況可以一三五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