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9 0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關注「方志河北」 ,我們一起來長知識!
編
者
按
春節來臨,在我國傳統的習俗裡,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是有講究的,比如祭灶、比如打酒、比如剃頭......
「方志河北」推出春節專輯,帶您了解這些古老而有意思的過年習俗,讓偉大的中國文化在這裡得到真實的保存。
過
年
啦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因春節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這一天,河北的民俗主要是送窮,迎財神。
01
春
節
民
俗
送窮的來歷
此日,河北最主要的活動就是「送窮」,關於送窮的來歷,有兩個版本。
版本一:宋代陳元凱《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中記載「由頁頂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自此以後,形成了正月晦日(正月三十)送窮子的活動。後來由於傳統觀念認為窮鬼有五: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窮與初五相合,所以後世改初五為送窮的日子。
版本二:據《封神榜》所說,姜子牙把背叛他的妻子封為窮神,令她「逢破即歸」。窮神無廟,正月初四來找姜子牙,姜子牙讓她到懶人家去住,「明兒太陽上來之前,誰家不起來打掃炕席底,誰家就是懶人,你就去誰家住」。於是為了不讓窮神進門,家家都是在天亮之前將自家炕席底下打掃一遍,用白紙剪成女人模樣,連同打掃出來的塵土一起倒在街門外頭,叫作「送窮」。還有一個傳說,說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漏掉了姜太公的老婆髒神。髒神就在初五這天找彌勒佛大鬧,為防止事態擴大,彌勒佛答應當日讓人們為她放炮、包餃子作為彌補。此後延為傳統。
02
春
節
民
俗
儀式
早晨起來先要放鞭炮,鞭炮要從每個房間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意在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和妖魔鬼怪都轟走。接著,各家做一次徹底的掃除,每間房屋自三十到初五積攢的垃圾都要被清掃出去,煤火灶坑要特別地打掃,要把滿滿的煤灰掏出來,待垃圾掃出大門,將鞭炮放在垃圾堆上點燃,意為「崩窮」。冀南地區則是炸糞堆(相當於垃圾),《館陶縣誌》載「初五俗稱『破五』,用鞭炮炸糞堆,希望新的一年個好收成。」過去的農村,一些男青年,從村裡搜羅破鞋破襪子之類的垃圾,扔到外村的地裡,表示「送窮」,但這種風俗有損人利己之嫌,經常引發鄰村間的惡鬥。邯鄲館陶縣初五早上起床後由主婦給老天爺敬三根香,供奉花糕(當地用白面和紅棗蒸成的供品),給米麵神敬三根香,男性點鞭炮,主婦再給糞堆(主要是年後堆積在院落角落的垃圾)敬三根香,再點鞭炮,之後就可以將家裡垃圾掃出院子,稱為「打窮」。此外,要參加勞動,意為「恨窮」。有的地方用灰土往廁所裡撒或者往坑裡填埋,叫作「填窮坑」,井陘的柿莊等村,還要往家中拾些柴火,叫「填五窮」。
河北中南部地區不僅要「送窮」,還要「還富」。這天,黎明前,(各戶)將煤渣背出村外,插上香火,鳴放鞭炮,再挖些黃土背回家中,是曰『送窮土,還富土』,以示今年比去年更好。《武安縣誌》載「將煤渣倒於村外稱『送窮土』,將黃土擔回家中稱『還富土』」。
03
春
節
民
俗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生日,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行唐縣誌》載「生意人家『破五』開始經商,普通人家,開始幹活,機關單位開始辦公」;《萬全縣誌》載「此日工商鋪戶開始整理帳目貨物,預備開門營業,鄉村農家也開始各項農事活動,象徵新的一年開始」。
04
春
節
民
俗
迎財神
張家口一帶有在正月初五迎財神、祭財神的習俗。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或者為財神走下玄壇到人家走動的日子,因此每到正月初五零時零分,人們便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希望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如今這種迎神的節日習俗己經遠去。
05
春
節
民
俗
食俗
河北地區這天要吃餃子,俗稱「捏破」「包破」,還有的地方要吃麵,《清河縣誌》載「是日吃『破五餃子,破五面』」。普遍認為,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臨近天津的地區(滄州、廊坊、唐山)的說法是「包餃子,捏住小人嘴」,說是讓小人來年閉上嘴,少說壞話。承德地區吃餃子意為把新的一年中不隨心的事剁碎包起來,使得今年不再出現(餡),故而餃子要包得緊而又緊,嚴而又嚴,免得煮破。《盧龍縣誌》載「餃子煮破不許言『破』,說『掙了』」。
吃肉餡餃子來自梁山泊。曾頭市與梁山為敵,初五這天晁蓋中了史文恭毒箭身亡。將士回寨吃了頓肉餡餃子,意思是吃史文恭的肉,為晁天王報仇雪恨,日久形成初五吃肉餡餃子的習俗。
06
春
節
民
俗
禁忌
由於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燕京歲時記》中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滄州市志》載「這一天一般不外出拜年」,意為「避窮」,要在家裡吃餃子填窮坑或者把過年剩餘的各種飯食混在一起「吃雜飯」,誰要是去了別人家,那對自己是不利的,意思是幫別人填了窮坑了,自己要受窮了。婦女大忌針線,《沽源縣誌》載「這天做針線最怕『扎破五窮窟窿,一輩子窮』」。
另外,破五諧音「破屋」,如果年內準備建築房屋,有些地方還講究在初五這天搬動磚瓦之類的東西。
由於破五不能串門、走親戚,許多人選擇咖啡屋、賓館酒店、茶社、健身房、博物館、廟祠寺院,要麼朋友相聚,品茶、吃酒,要麼拜神禮佛,祈求發財、健康平安,要麼逛書市、博物館,看電影。因此,過去破五都打烊的許多經營場所,如今成了春節期間最紅火的地方,這正是傳統習俗與現代社會交融的經濟效應。
◆ ◆ ◆ ◆
原標題:《【志載年俗】大年初五,送窮還富》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