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喜歡用「寒冬臘月」、「天寒地凍」來形容12月,然而當記者一行來到武功山時,卻倍感「溫暖」。雖有碎雪飛揚,雖有冰稜矗立,但卻不覺寒冷,因為有束陽光直射心底。記得有人跟我說過,每個喜愛旅遊的人,心中都有著一個隔世而獨立的迷夢,至於夢中如何曲折亦或如何感人便不得而知。
一直以來,我對此話都是半信半疑,直至近日的武功山之行,讓我頓覺夢的深邃,令人回味、歡心。記憶中,是雲霧繚繞恍如仙境般的山嵐美景:自然清新的味道,原始開闊的感覺……它特有的文化蘊涵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退隱去。於是,猛然醒悟:喔,這就是夢,難怪陳毅感嘆「與世俗隔別,如桃源仙境,真是古今名山。」
2014年2月7日,新年上班的第一天,中國江西網萍鄉頻道的同事踏上了武功山之行。這並非心血來潮,而是寓意抱著以登武功山金頂之精神來開展2014馬年的工作,順便也來感受一下真正的綠色與自然。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是我在去的過程中最大的感受。車子沿著高速疾速馳騁,隨著距離的拉近,感受著武功山腳下百姓的生活:連綿不絕的山峰,郁郁青青的樹林,緩緩流淌的溪水,簡單樸素的人家……在物慾橫流的都市中一比較便像畫中景色一般在眼前鋪陳開來,恰如宋代詩人鄭強的「綠色青黛梁群山,院鎖屋戀迭嶂間,金頂插天雲漠漠,飛瀑瀉地不潺潺。拔地凌穹吊馬樁,巍然在望葛仙壇。燈熒星點清霄靜。爐煙燎繞白雲還。俯瞰日山齊到眼,江南盡境屬吳邦。疑是神仙真洞府,公餘幸得一躋攀。」在經過大概一個半小時之後,武功山已在向我們招手。
有著「衡首廬尾武功中」之譽的武功山,絲毫不與現在城市的喧囂、繁雜衝突,而是有著一種並行不悖的微妙姿態。許多驢友提及「北太白南武功」之說,很有「北喬峰南慕容」的味道。的確,當你實地感受了之後,你也會發出同樣的感嘆。
在片刻的整休之後,記者一行便興致極高地開始了登山之旅。因各種原因,本來打算徒步登頂的想法只能作罷,換乘纜車前往。隨著纜車的開動,山的寧靜與小碎雪的飄動相互融合,構成了一幅極為美觀的畫面,讓人有種意想不到的純淨之美。隨著離山頂距離的越來越近,山上氣溫隨之更低,因天氣原因加上考慮到安全問題,記者一行並未踏上金頂,只到中山庵就下來了。想及此,實在是感到遺憾。好在,我們善於自我安慰,就連陳毅都是"久慕皇山,如今得賞玩.……」,作為本土的萍鄉人,我們自然大有機會再來此慢慢感受、慢慢領略。
景美雖美矣,景美人也美才是人間仙境。
在記者一行登山途中,記者注意到,環保工人正挑著擔子徒步登山仔細地清理山上垃圾。寒冬臘月,碎雪飄揚,冰稜在山上隨處可見,環保工人卻仍然盡心盡力為武功山的美麗而努力著。霎時,筆者像被雷擊,心中甚是感動。
因同行中並非所有人都是本地人,還有廣東人,對於他們來說,氣候還不太適應,加上正好降了雪,更倍覺寒冷,便來到候車(纜車)的地方避寒。突然,一個電熱取暖器「來」到跟前,一看,是工作人員拿過來的。在細問之下得知,這是工作人員看天氣實在太冷,特地為遊客準備的。
小舉動大愛心,此行,收穫的何止是美景,更是滿滿的愛意。
記者手記:在愈益繁複的今天,自然的原始味道對於身處在都市中的我們來說總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似乎,接近它們,就能釋放自我,吸收一些大自然的正能量。人人追捧,隨之而來的是旅遊業的發展,與此同時,一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如何讓景點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得天而獨厚,得心而長久?
山、水或者一些其他的自然景點數不勝數,或許即便少了一兩座山,少了三五景點,也不會妨礙人們的生活與對自然的追求,可是若我們追求的僅是景的話,它,包括一些其他與此相同的景點就只能成為我們眼中一閃而過的東西。物質與精神的同步才是本質,景點除了本身所帶來的享受之外,更多的是我們的記憶與歷史以及在賞景過程中感受到的「心」,這種「心」,便是一種對美更好地詮釋。倘若沒有這些,恐怕剩下的便是蒼白與無力,而我們也徒有邊接受現實邊惋惜。
及此,不僅讓筆者想到此次武功山之行,環保工人的大愛之心、服務人員的細膩之心…無不讓人心中一暖,頓覺這個冬天不太冷。隨即,一種感覺流淌而出:霧海舞裳武功山,難以訴說仙境美!
(作者系中國江西網記者 劉安珍)